體溫一高就緊張,發熱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新冠疫情發生至今,體溫測量已經成為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雖然現在絕大部分地區都恢復了正常,但我們進入商場、醫院、飛機場、火車站、客運站等場所,還是需要測量體溫。那發熱與新冠病毒之間究竟有何千絲萬縷的關聯,對於體溫和發熱,您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釋一下。

測量體溫工具多

常見的體溫測量工具有很多,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紅外測溫儀(額溫槍,耳溫槍)等。各有什麼應用場景呢?

水銀又叫做汞,汞對於環境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全球多個國家已經陸續禁用含汞的醫療器械。現在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電子體溫計和紅外體溫計。其中紅外體溫計,又包括接觸式的和非接觸式的。比如我們家用的耳溫槍,它是屬於接觸式的紅外體溫計,而我們在公共場所使用的額溫槍都是非接觸式的紅外體溫計,比較適合於公共場所對於發熱人群的篩查。

體溫多少算發熱?

體溫體溫顧名思義,就是人體的溫度。問題是人體不同部位的溫度也不一樣。我們居家常用的測量體溫的部位是口腔、腋下,現在比較流行的耳溫槍,就是用紅外輻射信號的方法來測量鼓膜的溫度。醫院裡面常用的還有一個溫度,就是肛溫,代表直腸的溫度。一般來說肛門和鼓膜的溫度比較相近。臨床上面,把腋溫大於37℃、口腔溫度大於37.3℃、鼓膜也就是耳溫和肛門的溫度高於37.8℃,稱為發熱。

發熱與新冠感染的關係

簡而言之,就是發熱不都是新冠,新冠可能不發熱。

怎麼理解呢?

就是發熱的原因有非常非常多,新冠病毒所導致的肺炎僅僅是發熱原因其中之一。而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裡面,很多是無症狀的,感染了新冠病毒卻沒有發熱,或者一些重症患者,由於集體免疫力已經全面潰敗,也會沒有發熱,所以我們並不能夠以沒有發熱,作為排除新冠的依據。新冠的診斷需要結合接觸史、流行病學史、特異性高的核酸、抗體檢測、影像學檢查、化驗指標等綜合判斷。

既然這麼不對等,那為啥一定要測體溫,天天上報體溫?

首先,發熱是新冠狀病毒肺炎最常見的症狀,而測量體溫是最容易監控和篩查的辦法。進入火車站等人流眾多的公眾場所、小區和商場必須測溫。還有許多定點醫院所設置的發熱門診,都是基於新冠肺炎發熱這一最常見的表現來鑑別潛在的感染人群的。

發熱的原因有哪些?

發熱臨床上最常見的一個症狀,但是它背後的原因呢,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我們有一個專有的診斷名詞叫做FUO(不明原因的發熱),是指體溫超過38.3℃,大於三周,並且經過一周的細緻排查仍不能明確病因的疾病。FUO跟UFO一樣變幻莫測,是內科裡面最疑難的一組疾病。

引起發熱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性的發熱。各種病原體感染入侵我們人體,就會引起發熱反應。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結核、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等等。臨床上面診斷感染性原因引起的發熱,必須還要找到病灶,也就是病原體感染人體的部位。最常見的引起感染性發熱的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因為這三個通道都是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所以最容易被病原體入侵。還有一些不和外界直接相通的部位,比如說心臟的瓣膜感染,叫做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臟的感染,就是肝膿腫;還有結核菌感染骨頭,叫做骨結核;感染到腦膜叫做腦膜炎等等。這些感染部位的定位,往往就需要用到一些影像學的辦法來進行定位。只有同時找到了病原菌和感染的部位,才能將發熱明確地診斷為感染性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裡面又分為以下幾大類疾病:

1.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成人STILL病、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

2.腫瘤:如腎上腺、腎臟腫瘤,結腸癌、肝癌、胰腺癌,各種轉移瘤等。

3.內分泌系統疾病: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4.血液系統疾病:各種類型的白血病、淋巴瘤等。

5.其他原因:如藥物引起的藥物熱,手術後吸收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引起的中樞性發熱等。

如上所述,發熱的原因涉及全身各大系統,有幾十上百種病因,醫生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和影像學、化驗等工具可以輕而易舉的將絕大多數發熱背後的原因診斷出來,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發熱,雖然經過仔細排查仍不能夠明確診斷,稱之為發熱待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疑難雜症,所以發熱看似常見,有時候並不那麼簡單。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體溫超過多少算發燒?發燒背後的原因有哪些?醫生分析給您聽
    常見的體溫測定有以下幾種方式,分別是測量腋溫、肛溫和口溫。但是需要注意的時。三種溫度的測量方式不同,測量的時間段不同,所以所測量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例如腋溫是我們平時經常使用的測量方式,一般的範圍應該在36-37度之間,如果體溫超過了37.1度就屬於發熱,體溫在37.3-38度之間屬於低燒,如果體溫在38-40度之間就要注意,已經屬於
  • 體溫多高算是發熱?關於測量體溫,一次講清楚!
    在疫情防控階段,很多人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體溫,害怕出現發熱症狀。但是對於測體溫這件事,很多人其實並不太明白,比如:體溫多高算是發熱?以 37 攝氏度劃分健康和發熱合理嗎?體溫怎樣測比較準確呢?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體溫上升不一定代表發熱。
  • 你聽過「心因性發熱」嗎,持續低燒的原因,或不止是體溫升高
    但是如今許多人出現了原因不明的持續性低燒,為此很多人都覺得害怕,其實這種持續性低燒稱為「心因性發熱」。心因性發熱主要是由植物神經紊亂所致,通常表現為心口發熱、心煩意亂、失眠等症狀,通過檢查,並沒有顯著病灶存在,多是一種主觀感受。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心因性發熱」呢?首先來看人體為什麼會出現發熱情況。
  • 耳朵發熱是有人在想你嗎?也有可能是這3個原因
    經常聽說,打個噴嚏是因為有人在背後罵你了,耳朵發熱是因為有人在想你了,甚至有些迷信的人會把這些症狀看作是不好的徵兆,其實,這都是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話,我們不要想太多了。事實上,打噴嚏、耳朵發燒都是人體的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每個人都會遇到。
  • 耳朵老是發熱是咋回事,代表有人想你?原因與你想的不同
    生活中,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好好的突然打了個噴嚏,周圍就會有人說,是不是有人在背後罵你,其實你的內心也是如此想法。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耳朵莫名其妙就開始發熱,讓你無法集中精神做事情,此時,就會順其自然的想著,是不是有人在背後想你。
  • 孕婦體溫多少正常?孕婦體溫比正常人高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常體溫都是在36至37度之間,而懷孕以後的準媽媽在體溫上會有所變動,通常孕婦比正常人會怕冷也會怕熱一些,而且,有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出現發高燒的跡象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孕婦體溫多少正常,孕婦體溫為什麼會比正常人稍高的原因。
  • 怎樣區分孩子正常的體溫升高和發熱?
    正常的體溫升高孩子的體溫易于波動。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體溫發生變化。孩子體溫升高不一定就是異常,也就是說,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若有短暫的體溫波動,但全身狀況良好,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家長就不應認為孩子在發熱。其實,就像我們大人在運動後體溫會有所升高一樣,小兒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體溫也會升高。一般情況下,體溫不會升得太高,多為37.5℃~38.0℃之間。體溫升高是由於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這些原因導致的體溫升高,在運動結束後會很快回復到正常水平。
  • 體溫高於多少才是發熱?怎麼測才更準?
    原創 吉米大夫 吉米大夫我發熱了嗎?這幾天,測體溫成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進小區、進單位,滴一下!一直有朋友發消息問我,體溫是不是高了?37.3℃是不是發熱了?因為大家都害怕發熱。
  • 什麼是發熱,哪些疾病可以導致發熱?附:發熱待查的13種可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很多人談「發熱」色變。身體一發熱,就害怕是新冠肺炎。那麼,什麼是發熱?哪些疾病會導致發熱?體溫升高的目的是抑制細菌生長,創造一個不利於感染或其他疾病發生的環境,所以某種程度來說,發熱是我們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哪些疾病會導致發熱?發熱是很多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能導致發熱的疾病有很多很多,所以,如果發熱了不要恐慌,先來看看哪些疾病可能導致發熱吧!
  • 身體發熱就一定是細菌感染?醫生:這些原因也需警惕,別誤了治療
    我們人類屬於恆溫動物,體溫異常升高往往預示著疾病的到來。從正面角度看,發熱是我們身體對抗疾病的一種手段,發熱對感染性疾病患者是有一定益處的。研究發現,即使沒有發生感染,低熱也能降低某些患者的死亡率。凡事都有兩面性,發熱對患者也有負面的影響,持續的高熱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對於那些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發熱也會增加他們的死亡風險。
  • 腫瘤病人發熱會是哪些原因?如何區分?要用消炎藥嗎?
    發熱,今年大家對這種情況有點害怕,是吧?但是,發熱是人生病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避不開!腫瘤病人常見的發熱原因有哪些?是不是都要用些消炎藥呢?感染是發熱最主要的原因,病毒、細菌入侵機體後免疫系統應激反應導致發熱。
  • 小寶寶發熱有5個常見原因,高發時間、發熱特點、護理注意,收藏
    發熱原因一、幼兒急疹幼兒急疹又稱為「嬰兒玫瑰疹」,是由於寶寶免疫系統受到病毒入侵,引起的發熱、皮膚上出現紅色皮疹。出現時間:6-24個月的寶寶,1歲左右更常見。發熱特點:出牙期寶寶出現發熱,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一般體溫不會太高,不超過38.5℃。
  • 新生兒體溫不穩定 忽高忽低是什麼原因
    作者:寶寶知道 麥小小垛細心的媽媽會發現,新生兒體溫不是很穩定,當室內溫度低時,就會出現體溫下降;室內溫度高時,就會出現體溫上升。新生兒體溫為什麼有這種波動,忽冷忽熱呢?新生兒的體溫會隨環境的溫度上升或下降,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新生兒體溫不穩定的原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夠完善,不能及時地調節體溫。
  • 人體的體溫只有35℃?背後的真相你了解過嗎?這3個原因不容忽視
    人體溫度是恆定的,基本上保持在36℃至37.3℃之間,高於這個溫度範圍即為「發熱」,根據高溫的閾值不同,又可以分為「低熱」「中熱」和「高熱」。現實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體溫升高,比如炎症反應、感冒,但是對於低溫,也就是體溫低於36℃,你有了解過背後的原因嗎?
  • 只要體溫超過了37℃以上就屬於發熱?提醒:切忌盲目服用退燒藥
    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原因,為了預防新冠肺炎進一步發展,「測量體溫」成了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特別是出入公共場所時,總有人會拿「槍」指著自己,測一下體溫是否正常。與此同時,關於體溫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發燒?
  • 發熱不會燒壞腦子,但這些危險信號要小心……
    四、發熱對機體的影響 五、發熱的常見原因包括哪些? 六、發熱的危險預警信號 一、是不是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高限。中國兒童急性發熱指南定義為體溫升高超過1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
  • 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發熱時的體溫大概多少度?
    正常人的正常體溫,以腋下體溫為標準,正常範圍是36度到37度之間;發熱的標準是:低熱範圍是37.3度到38度之間;中度發熱的範圍是38.1度到39度之間;如果是超過39度,就是高熱的情況。體溫一天之內稍有波動,波動範圍不超過一度,早上體溫偏低,下午體溫稍高;老年人藥物代謝慢,體溫相對偏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發熱時的溫度一般都在37.3度到38度左右。也有一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發熱的症狀,體溫是正常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具體症狀存在個體差異,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態以及所具有的一些基礎疾病有直接關係。
  • 疫情期間,身體發熱但不發燒,是怎麼回事?看醫生如何解讀發熱
    但是,發熱也見於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免疫、風溼性疾病和其他的一些非感染性炎症。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發熱是超出平常的體溫。所以,也存在個別時候雖然並沒有超過大多數人的「正常體溫」範圍,但對於患者本身來說,這個體溫可能高出了自己的「平常」體溫。
  • 一圖讀懂:4種體溫計如何使用?多高的體溫算發燒?
    自2月24日起,我市實行「兩測溫、雙報告、一檢測」制度。測量體溫超過37.3℃的,要求社區(村)、管理責任單位應立即將發熱人員信息經鄉鎮(街道)匯總後向縣(市、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報告。並引導發熱患者自駕或聯繫120轉運至就近發熱門診就診,並根據診斷情況和有關規定分類處理。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到了醫院,一測體溫,37度3,可沒想到醫生說,沒事,這正常的,並不是發熱。欣欣不解了,體溫超過37度,不就是發熱了嗎?為何醫生說,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呢?其實,和欣欣一樣有這方面疑惑的家長有不少。一、給寶寶測量體溫的方法我們家長給孩子測量體溫,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 口腔溫度將體溫表放入寶寶口腔測量。如果孩子口腔溫度在37.8攝氏度以上,即為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