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食素多久才可脫胎換骨呢?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胎裡素是素食媽媽懷孕所生的素bb。如果出世後,繼續吃素,身體裡都沒有動物食物成份,可算得上全身都是素。在印度,臺灣盛行吃素的地方,有很多素bb。

香港只有少部分素食者是由出世開始食素。大部份初初不是食素,而是後來轉為食素。之這個情形下,要認真吃素多久,身體才可變成全素呢﹖

人體的紅血球是由骨髓生出來的。成熟的紅血球釋放到血液後,大概經過120天後,便會分解。所以由食全素那天開始計,大概是4個月,身體的血液換了新血,血液中已經沒有動物成份,可以算得上是齋血。容貌會有多少改變,會漂亮一些。

新陳代謝過程中,骨頭轉換周期較長,大概要7年至10年的時間。所以轉食全素後,最快也要7年時間才可完全換骨,變成齋人。

很多非素食者覺得,牛﹑羊﹑白兔仔等動物都是吃全素的,而且非常善良,沒有人類那麼複雜。所以經常取笑素食者齋口唔齋心,即是行為與思想不相稱。什麼素牛扒,素雞,素魚等,形狀和名字與肉食類似,心中仍然記掛著肉類。

牛羊食植物與素食者吃素,行為上似一樣,但本質上是有重大分別。素食動物腦袋沒有人類那麼發達,聰明度比人類低,身體結構是天生吃植物的,如被迫吃有動物成份的食物,很容易出現瘋牛症的情況,所以牛羊吃素是被動和沒有選擇的。

人類聰明度高。素食者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面前的選擇,而決定選擇一種他們認為適合的生活習慣,不會傷害其它人的自由,而又專重那些懂得與人類溝通的動物生命,屏棄一般人心目中的美食。這是人模擬動物高等的原因,可以運用選擇的自由,掌握自己的命運。

思想上的素食,簡單來說就是不含暴力的和愛好和平。思想的好與壞會影響很多方面,首先會影響自己,繼而是外圍的人。地位越高,影響就會越大。很簡單,自己快樂,旁邊的人也會感到快樂﹔自己覺得痛苦,外圍的人也不會覺的好過﹔當自己憤怒,周圍的人也會被嚇怕,一個憤怒的大國總統,隨時可以發動毀滅人類的戰爭。嘴巴的食素,只不過對個人身體健康有益而已。所以思想和行為都是素食者,才是真正的完全素食者。

素牛扒,素雞,素魚等名字,都是一些符號而已。我們不要只看表面,最重要的是,假如這些食物都是素食,不會破壞原則,我們是可以放心食的。這些名稱和形狀都是商人弄出來的,方便那些剛剛開始食素的,因為他們多多少少還有以前的習慣,需要過渡期來適應,當然形狀太似動物,感覺上亦都不會舒服。食素久了之後,心中哪裡還有雞﹑鴨﹑牛﹑羊的印象,名稱已不是重要,主要作用是一個商品記號,反正什麼東西都會有一個名字。

營養界曾經有測試人類年輕程度的標準。以年齡25歲的人來說,有增加或減少4歲的外觀差異。亦即是說,樣貌生得年青,25歲可以看來是21歲,生得蒼老的,25歲看來是29歲。30歲的人增減8歲外觀。45歲的增減12歲。55歲則增減14歲。60歲增減16歲,80歲則增減20歲。如果80歲保養得好看來會是60歲,反之會看來是100歲,差別真是很大。

素食者如果身體健康正常,注意營養,心境開朗,運動適當。一般來說,外觀上都會比實際年齡年青。當年紀大了,這個形象會越明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從貴族到大眾 食素在東西方的歷史傳承
    在古希臘那個流淌著智慧和高貴血液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成為素食主義的代表,在他們看來,只有吃素才可以獲取純淨的智慧。希臘人、埃及人、希伯萊人最初都是主張食素的,這種風氣一開始都是與「智慧」聯繫在一起的。及至古希臘著名學者畢達哥斯拉的出現,素食主義風潮更是席捲整個古希臘,他的學說成為整個西方素食主義者的宗教。
  • 素食新說:素食主義的好處有什麼?食素的五大基本好處
    素食的好處雖然好多人都知到,但吃素總是首先讓人聯想到苦行僧般地清修,這直接影響到許多女性接受「新素食主義」。不妨從實用、功利的角度,給自己個理由先,將有助於自己堅持素食的信心。 食素的五大基本好處: 吃出健康來。素食的飽和脂肪含量佷低,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含量。
  • 換個口味去食素 盤點合肥素食餐廳
    換個口味去食素 盤點合肥素食餐廳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6-01-22 17:07:51    來源:鳳凰安徽
  • 世界素食日 請您來食素
    2014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應中國食文化素食委員會、動保網等機構或媒體,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學者、動保人士的邀請,東林寺慈善護生會隨喜參加了「國際素食日,請您來食素」活動。有近二十家素餐館及部分高校以「慈護家園」的名義來共同參加該項活動。 每年11月25日為世界無肉日,又稱世界素食日。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孕婦孩子不宜食素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近幾年,新素食主義風靡世界,其跳出簡單的「吃或不吃」的慣性思維,把素食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以達到清心養生。「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  新素食主義不等於簡單戒葷  劉璐介紹說,宗教信仰、環保主義、從小養成的食素習慣以及貧困,是傳統素食主義的四大成因。
  • 道教飲食:全真道士常年食素,利於健康;正一道士卻可飲酒吃肉
    在道教的文化之中,他們的日常飲食與修煉有著密切的關係,吃與不吃都要合乎教義、戒律和養生之要。但也絕非所有的道士在日常飲食上都一樣,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飲食上的區別,前者食素,後者飲酒吃肉。
  • 馬德鐘素食減肥9月瘦18斤!食素減肥必須注意這幾點
    食素真的能減肥?如單看馬德鐘的身形外貌而胡亂跟從吃素,減肥不當,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影響健康!食素減肥前,必須注意以下這幾點!曾做過紀律部隊的馬德鐘,難得出演臺慶劇《跳躍生命線》的男主角,近日積極宣傳,身形清減了,樣子看來更年輕,惹來整容疑雲!馬德鐘坦言沒有整容,反而因為食素而瘦了,並在過去九個月共減去18斤,成績令人鼓舞!
  • 愛諾康:素食文化的探究
    作者今天就來聊一聊素食相關的文化,探究一下素食到底應不應該提倡。素食與僧侶一提到素食,我們往往能夠想到「佛教、出家人、僧侶」這個群體,因為佛教主張:「不殺生」,但也不是所有的僧侶都吃「素」,據傳在中國古代,倡導「食素」的關鍵人物是南北朝的梁武帝,那個時期佛教已經傳入我國幾百年了。
  • 素食文化引領年夜飯
    2020新春將至,新時尚主義—素食文化,在闔家團圓的年夜飯中走紅,為傳統餐飲掀起一股健康綠色新浪潮。素食年夜飯,成了時代的潮流和大家的新寵。什麼樣的人更親睞素食呢?據悉,喜歡素食的,大多數是社會中時尚、有文化修養和經濟實力的都市青年。
  • 關於食素,這些問題你絕不該忽視?
    近年來,食素的人群不斷擴大,很多追求健康的人士將食素奉為「時尚」。但是,你真的了解食素對身體的影響嗎?在食素過程中,哪些問題常常被人們忽視?「部分素食」是否更有利於健康呢?你適合食素嗎?素食通常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可以喝牛奶、吃雞蛋或至少吃其中一種的「蛋奶素」;一種是完全不吃任何動物來源食物的「純素」。
  • 素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同人類文明相生相伴
    中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佔有主要地位。一、儒家學派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都是素食主義者。儒家要求弟子在父母過世期間只能食素,不可吃酒肉。儒家思想認為食素是培養一顆「仁」心,可以淨化心靈。  再縱觀世界,素食起源公認是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印度,至今已有三千年。印度由於歷史和宗教的原因,素食文化非常豐富,吃素的人佔到了總人口的一半。他們的理念也是為了不傷害眾生,避免惡報。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 孕婦孩子不宜食素
    「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 新素食主義不等於簡單戒葷 劉璐介紹說,宗教信仰、環保主義、從小養成的食素習慣以及貧困,是傳統素食主義的四大成因。而新素食主義的變化導致了現階段很多素食者更加關注如何在素餐條件下營養均衡。過去,素食主義者整體營養意識比較薄弱。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孕婦孩子不宜食素
    「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   新素食主義不等於簡單戒葷   劉璐介紹說,宗教信仰、環保主義、從小養成的食素習慣以及貧困,是傳統素食主義的四大成因。而新素食主義的變化導致了現階段很多素食者更加關注如何在素餐條件下營養均衡。過去,素食主義者整體營養意識比較薄弱。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 孕婦孩子不宜食素
    「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 新素食主義不等於簡單戒葷 劉璐介紹說,宗教信仰、環保主義、從小養成的食素習慣以及貧困,是傳統素食主義的四大成因。而新素食主義的變化導致了現階段很多素食者更加關注如何在素餐條件下營養均衡。過去,素食主義者整體營養意識比較薄弱。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孕婦孩子不宜食素
    「當下的新素食主義者與過去最大不同在於,大眾因為健康原因主動選擇了素食,而不是因外界環境被動吃素。」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會長劉璐近日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近幾年,新素食主義風靡世界,其跳出簡單的「吃或不吃」的慣性思維,把素食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以達到清心養生。「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
  • 國際素食日:怎樣吃素才健康?一份專業級「吃草」指南請收下!
    人類用了幾百萬年才爬上食物鏈的頂端,現在卻開始流行「吃素」。 「大魚大肉」曾是人們對飲食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不愁吃穿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健康選擇吃素食。在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的今天,素食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
  • 給生活做減法,食素是場「戀愛」
    作為素食發源地之一,中國自古便有深厚的素食文化。與西方以肉為主的飲食習慣不同,中國飲食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    舌尖之上是對美味的追求,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傾向。沒有道德優越感,素食者只是飽含著一份對動物的敬畏之心,選擇了一種有益於自身健康、尊重生命、合乎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    在長沙,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以山珍海味為喜,留戀於色彩斑斕的素食生活。
  • 素食文化:素食7日功 讓身心與自然漸近相融
    於是現代人更有了吃素食的理由,素食可以讓腸胃清淨,也可以叫心思安穩。雖然吃素已經流行了好幾千年了,不過不同人吃素食的理由不同,佛家食素的出發點是為了不殺生。古代文人雅士食素多是崇尚樸素清淡的生活方式,而現代飲食男女吃素則更多從健康考慮,或者為了環保的宏大理想,食素清淨悠遠的理想漸漸被減肥的實用主義代替,不知道以後是什麼名目,但很明顯,素食會一直流行下去。
  • 科學網—素食:與吃無關
    食素就是改變之一。 素食的文化自覺 劉志:北師大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講師 劉志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已經小有名氣,說到食素,同學們第一個就會想到劉志老師。就在5月18日清華大學開幕的第三屆學生素食文化節上,劉志還在北師大珠海分校分會場作了一場名為《東西方文化視野下的素食理念》的講座。
  • 熟知「素食文化」,才有彌勒菩薩的福報!
    再者,素食環保、減碳,少吃一口肉,就少一分全球變暖,這事關地球和整個人類的命運。此外,素食還可緩解人類的饑荒。目前,全球有70多億人口,如果食素,即使人口再增加一倍,地球還能承載;反之,如果保持現在的肉食狀態,地球上將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那將是多麼悲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