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從貴族到大眾 食素在東西方的歷史傳承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英國有個作家非常可愛,寫了一本叫《素食主義史》的書。在書中,他洋洋灑灑地論述了從幾萬年前的類人猿到十幾萬年前的雜食類人類,再到一萬年前的近代人類都是食素的,並且還在書的開頭提醒人們亞當和夏娃可能也是食素的。當然這也許只是玩笑,但確有史實證明素食主義傳統一直受到歐洲貴族精英們,尤其是思想、文化界的青睞,食素被認為具有高貴的「貴族氣質」。

在古希臘那個流淌著智慧和高貴血液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成為素食主義的代表,在他們看來,只有吃素才可以獲取純淨的智慧。希臘人、埃及人、希伯萊人最初都是主張食素的,這種風氣一開始都是與「智慧」聯繫在一起的。及至古希臘著名學者畢達哥斯拉的出現,素食主義風潮更是席捲整個古希臘,他的學說成為整個西方素食主義者的宗教。至今還有許多素食者自稱是「畢達哥斯拉的信徒」,儘管他在發現勾股定理後也曾高興地殺了一隻豬來慶賀。

米開朗琪羅、達文西、莎士比亞、拉菲爾等人開創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偉大時代,我們不知道這些文學藝術領域內的巨匠是否因為貧窮而沒錢買肉吃,但至少這些提倡素食的偉大人物也將素食主義的傳統深深地印在了那個偉大的時代。

歐洲素食者的這種「貴族」氣息延續到了近代,伏爾泰、雪萊、蕭伯納、羅素、愛因斯坦等等都是素食主義者,都極力勸導他人食素。他們不僅以自身影響著整個近代現代史,與此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接受其飲食傳承——高貴的素食主義。

與「西方的高貴素食」相比,東方的素食傳統更加大眾化,主要與佛教的傳播緊密相連。

我們的近鄰日本,在佛教傳入後,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公元676年,當時的日本天武天皇宣布一項法令,禁止食用肉食。在奈良時期到19世紀後半期的明治維新這1200年間,日本人民的膳食一直是素食類型的。不僅佛教,建立在古代哲學如「陰陽」原理和道教學說的基礎上的「食事」(長壽法)和由各種科學證據所支持的基督教安息日的素食烹飪法,都對日本的素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食素在中國的歷史同樣是源遠流長,早在《詩經》中就已經記載了許多穀物和植物。而民間食素的傳統也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相傳夏桀王是在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王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後世諸侯大王們以為前車之鑑,便在這些日子齋戒養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民間也就隨之紛紛效仿。初一、十五食素的習俗也就流傳至今。

西漢豆腐的問世,使中國的素食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其發明人淮南王劉安,更是被一些素食者稱為「對素食主義有傑出貢獻的古代人士」。這可能有些戲謔的成分,但真正使食素成為一項國民運動的應該首推南朝梁武帝。梁武帝蕭衍(公元464年-549年)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公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他認為佛家弟子要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不僅要禁絕食肉,而且還要將有可能影響到清淨心的所謂「小五葷」或「五辛」也通通禁食,而在此之前,佛家弟子是可以吃「五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的。食素從那時起就成為漢學佛教最明顯的特徵,所以在國內談及食素必定會讓人聯想到吃齋念佛。

延至宋代,更是有許多典籍記載著古代國人的食素傳統。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記載,北宋汴梁和南宋臨安的餐飲業中已經有專門經營素食的餐館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載的100多種食品,絕大部分是素食,更是首次記載了有中國特色的仿葷素食:假煎魚、勝肉夾、素蒸雞等。

再至元明清三代,隨著我國飲食文化的愈加豐富,素菜在各種書籍中的記載也越來越多。清末薛寶辰所著《素食說略》記錄的200多種素食,其豐富性更是大大超過了前代,把中國傳統的素食文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近代,國父孫中山是提倡食素的先行者。孫中山早年因為革命奔波勞碌,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後在醫生的建議下改食素,於是就有了「戒除肉類、治癒胃疾」的「病者自述」。孫中山因早年行醫,深諳營養健康之道,之後他將吃素與革命聯繫在一起,並把提倡吃豆腐寫入《建國大綱》: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在臺灣更是將孫中山推選為素食主義者的偶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食素多久才可脫胎換骨呢?
    圖片來源:資料圖胎裡素是素食媽媽懷孕所生的素bb。如果出世後,繼續吃素,身體裡都沒有動物食物成份,可算得上全身都是素。在印度,臺灣盛行吃素的地方,有很多素bb。香港只有少部分素食者是由出世開始食素。大部份初初不是食素,而是後來轉為食素。之這個情形下,要認真吃素多久,身體才可變成全素呢﹖人體的紅血球是由骨髓生出來的。成熟的紅血球釋放到血液後,大概經過120天後,便會分解。所以由食全素那天開始計,大概是4個月,身體的血液換了新血,血液中已經沒有動物成份,可以算得上是齋血。容貌會有多少改變,會漂亮一些。
  • 日本古代只有平民才吃肉,食素竟是貴族身份象徵?
    乍一看這條政令有點扯,畢竟不吃肉就沒力氣幹活,所以這條政令雖為國令,但百姓真正踐行起來也就那麼回事,但這個政策卻被日本貴族記住並較好地傳承了下來,畢竟貴族是不需要幹苦力活的。當然為了攝入蛋白質和營養,必要的魚肉蛤蜊等海產還是要吃一點,但絕見不到大肘子、豬蹄子、扣肉等大塊肉。
  • 韓國宮廷料理,如何在現代傳承和發展的
    君王以慈悲為懷,減少狩獵並倡導宮廷餐飲多做素食。於是,僧人們便將寺院素食帶入宮中。國王食素,也引起了王公大臣們紛紛效仿,逐漸地,民間也流行起了吃素食。朝鮮與周邊各國友好往來,多有外國人來到朝鮮半島,住不起客棧的人就會住寺廟。僧人們會招待這些外國人吃素食,客人臨走時,僧人們還會給他們帶些素食路上吃。因此食素的理念也被帶到了周邊國家。素食相對單調,怎樣才能好吃?
  • 換個口味去食素 盤點合肥素食餐廳
    換個口味去食素 盤點合肥素食餐廳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6-01-22 17:07:51    來源:鳳凰安徽
  • 世界素食日 請您來食素
    2014年的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應中國食文化素食委員會、動保網等機構或媒體,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學者、動保人士的邀請,東林寺慈善護生會隨喜參加了「國際素食日,請您來食素」活動。有近二十家素餐館及部分高校以「慈護家園」的名義來共同參加該項活動。 每年11月25日為世界無肉日,又稱世界素食日。
  • 中國烹飪協會素食廚藝委員會成立 傳承烹飪文化
    原標題:中國烹飪協會素食廚藝委員會成立 傳承烹飪文化  中新網6月19日電 6月18日,中國烹飪協會素食廚藝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中國素食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  此次會議旨在傳承中華優秀烹飪文化、正心修德、健體強國,提升全民的健康飲食觀念,引領二十一世紀的飲食新潮流,讓人們回歸健康、回歸環保、回歸生態、關愛生命、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保障人們健康快樂的生活與工作。
  • 素食新說:素食主義的好處有什麼?食素的五大基本好處
    素食的好處雖然好多人都知到,但吃素總是首先讓人聯想到苦行僧般地清修,這直接影響到許多女性接受「新素食主義」。不妨從實用、功利的角度,給自己個理由先,將有助於自己堅持素食的信心。 食素的五大基本好處: 吃出健康來。素食的飽和脂肪含量佷低,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含量。
  • 小米和蘋果的發展歷史和理念,這樣體現出東西方文化傳承的異同?
    小米和蘋果,猛然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大的關聯性,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企業文化理念還真是不簡單!居然還代表了東西方思維文化的精華!小米公司現在是創新勢頭強勁的公司蘋果公司當然起步很早,回顧公司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但是經歷的波動也是巨大的!
  • 國際素食日:歷史上哪些名人大家是素食主義者?
    人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茹素,並漸漸形成了一種飲食文化。很多茹素者不光在飲食方面踐行者素食原則(廣義地來看,是不食用來自動物身上各部分所製成的食物),而且將素食主義滲透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食素,開始關注素食主義,一個與素食有關的節日也應運而生——國際素食日。
  • 吃素很難營養均衡,孕婦孩子不宜食素_文化_中國西藏網
    「當下的新素食主義者與過去最大不同在於,大眾因為健康原因主動選擇了素食,而不是因外界環境被動吃素。」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會長劉璐近日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 科學網—素食:與吃無關
    食素就是改變之一。 素食的文化自覺 劉志:北師大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講師 劉志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已經小有名氣,說到食素,同學們第一個就會想到劉志老師。就在5月18日清華大學開幕的第三屆學生素食文化節上,劉志還在北師大珠海分校分會場作了一場名為《東西方文化視野下的素食理念》的講座。
  • 素食煮意 | 茶禪一味
    素行天下 | 宜興中華上下五千年美食派系諸多林立昌盛,素食文化久盛不衰,歷史上作為佛教徒的梁武帝蕭衍帶起了素食的傳統並頒布了《斷酒肉文》,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提到了部分素菜的製作方法。正是這種植物在民間巧廚的手裡醞釀出了烏米飯這道具有宜興代表性的素食。烏米飯出現在唐代,那時候叫做青精飯,是道家的代表性食物,為齋日的餌食。烏米飯不僅是記錄宜興飲食文化和歷史傳承的主要載體,更是宜興當地十分有特色的一種餐食。
  • 素食文化引領年夜飯
    2020新春將至,新時尚主義—素食文化,在闔家團圓的年夜飯中走紅,為傳統餐飲掀起一股健康綠色新浪潮。素食年夜飯,成了時代的潮流和大家的新寵。什麼樣的人更親睞素食呢?據悉,喜歡素食的,大多數是社會中時尚、有文化修養和經濟實力的都市青年。
  • 素食,一種文化修行
    ◎ 普宏鋼 (深圳 企業管理人員) 一日,讀到一段頗有意思的文字,說古人在重要祭祀活動前,必定會「齋戒三日,以淨其身,清其心。」所謂「淨其身」就是不食腥葷多日,讓身體去除渾濁之氣。
  • 素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同人類文明相生相伴
    中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佔有主要地位。一、儒家學派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都是素食主義者。儒家要求弟子在父母過世期間只能食素,不可吃酒肉。儒家思想認為食素是培養一顆「仁」心,可以淨化心靈。  再縱觀世界,素食起源公認是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印度,至今已有三千年。印度由於歷史和宗教的原因,素食文化非常豐富,吃素的人佔到了總人口的一半。他們的理念也是為了不傷害眾生,避免惡報。
  • 馬德鐘素食減肥9月瘦18斤!食素減肥必須注意這幾點
    食素真的能減肥?如單看馬德鐘的身形外貌而胡亂跟從吃素,減肥不當,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影響健康!食素減肥前,必須注意以下這幾點!曾做過紀律部隊的馬德鐘,難得出演臺慶劇《跳躍生命線》的男主角,近日積極宣傳,身形清減了,樣子看來更年輕,惹來整容疑雲!馬德鐘坦言沒有整容,反而因為食素而瘦了,並在過去九個月共減去18斤,成績令人鼓舞!
  • 中國素食需要走向世界利益全人類
    關於素食的標準一直以來是百家爭鳴、各執己見,素食營銷網2010年在中國九華山舉辦的第三屆素食營銷論壇期間,就明確提出研討素食標準的議題,在後續七年時間裡每年都在這個議題上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討論,直至2016年第九屆(香港)素食營銷論壇,基本完成了素食思想的探討與總結,形成了一個融合東西方素食發展源流與時代趨勢的的素食劃分標準
  • 素食文化:素食改變世界 將衛賽節定為全球素食日的設想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起,中國漢傳佛教的信徒就倡行素食。這一飲食上的規範現在已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標誌,出家人尤為嚴格。不食魚肉的飲食習慣最早為梁朝的一位佛教皇帝蕭衍所提倡。他撰寫了《斷酒肉文》,以皇帝的權威向天下頒行。
  • 首屆江蘇佛教素食文化博覽會在無錫靈山盛大開幕
    首屆江蘇佛教素食文化博覽會在無錫靈山盛大開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宗教局局長李國華在講話中強調,「素食」是漢傳佛教最明顯的特質之一,舉辦此次佛教素食文化博覽會是推動江蘇省佛教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支持佛教界定期舉辦素食博覽會、素食文化交流會、素食文化研討會,積極打造江蘇省佛教工作的新品牌。支持佛教界與醫療、環保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她辭去世界500強的高薪工作,在明代皇家糧倉開了家素食餐廳
    1994年,南懷瑾系列叢書引進內地,她便開始研讀,接觸佛教文化。在照顧母親期間,為其誦經祈福。經文上建議戒除五辛酒肉,自此她開始食素。母親最終沒有戰勝病魔,撒手人寰,但食素卻成為其至今未改變的生活方式。兩年的時間,因吃素其身體得到很好地調理,當時她萌生了開一家素食餐廳的想法,希望更多人能因吃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