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煮意 | 茶禪一味

2020-07-27 食域大叔

素行天下 | 宜興

中華上下五千年美食派系諸多林立昌盛,素食文化久盛不衰,歷史上作為佛教徒的梁武帝蕭衍帶起了素食的傳統並頒布了《斷酒肉文》,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提到了部分素菜的製作方法。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隨後盛唐出現了花樣素食,北宋的市肆素食《夢粱錄》中也記載了汴京城內的素食品種更是多達上百,儼然是要將素食發展成江河日上的勢頭。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當初清代御膳房專設素局,可製作200多種美味素菜,可見素食在當初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中國的飲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寫食文化」,這份對素菜的情有獨鍾,在文人墨客留存的篇章中也比比皆是。

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把吃素上升到一種高雅芳潔、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素食有三大支系,簡稱為宮素的清代宮廷素膳,俗家稱之為寺院素齋,百姓稱之為民素。有些地方就因為倡導茶禪素食而成為特色。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如果說到歷史賦予了素齋生機盎然,那麼就不得不提到早餐中國講述的宜興這座「素行天下」的城市。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這裡溫潤的氣候賦予宜興豐足而獨具特色的食材,春之青蒿、野薺,夏之嫩豆、新茄、秋之白藕、紅菱、冬之肥茭、鮮韭、從而也成就了宜興一張嶄新的名片——宜興素食。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宜興每到農曆四月初滿山長著烏飯草,這種植物水足汁濃。正是這種植物在民間巧廚的手裡醞釀出了烏米飯這道具有宜興代表性的素食。

烏米飯出現在唐代,那時候叫做青精飯,是道家的代表性食物,為齋日的餌食。

烏米飯不僅是記錄宜興飲食文化和歷史傳承的主要載體,更是宜興當地十分有特色的一種餐食。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烏飯草烏黑的汁水浸泡著潔白的米粒,很難想像大自然賦予的食材能被人類轉化為如此美輪美奐的素食經典。

唇齒輕叩之間獨特植物的香味流淌於鼻息帶來濃濃的滿足感,或許這也是大自然真味的回饋吧。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江南水鄉宜興的素食經典眾多,不可一一而食,也不能逐一羅列,只能說在文化的傳承裡,宜興的禪茶與素食文化佔據了及其重要的位置,也正是素食文化支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的宜興。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宜興載譽諸多,不但有著「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在盛唐時期還有著著厚重的貢茶歷史和燦爛的禪意文化。

禪意修身,茶道養性,素食養人,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茶禪美食文化,這在國內絕無僅有。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善素 | 宜興

江南水鄉,風光瑰麗的宜興在素菜製作上可謂匠心獨具,為了把清新寡淡的素菜做得活色生香,宜興人挖空了心思在時令上下足了功夫,一切大自然的鮮生產物皆可為之所用,正所謂「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宜興在以素仿葷、以素託葷、素質葷形的仿葷技藝之精湛、想像力之豐富、功力之叫絕,用巨匠形容毫不為過,可見其對於色、香、味的把玩以致化境,至於其真味只能去山水宜興自行感受了。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宜興素食文化以 「 素食、素心、素願 」 為食素理念,以獨特的食材和精湛的烹飪技巧徵服了萬千食客的味蕾,更以厚重的美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品格。讓更多的人領略了宜興的素行天下。

不失禪思 | 凡塵食素

有一首偈文是這樣說的,「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因而,許多寺院的早餐必備一份素粥。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一粥一飯皆是禪,用心吃一頓素食,讓人體會健康與素樸的珍貴,品味禪境的超然。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食素與吃齋的人群越來越多,或為健康或為修心,如果能將自己融入佛堂寺院小住幾日並享用五觀堂的早齋,相信這種體驗將升華為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正如星雲大師所倡之佛理,入了凡塵,近了眾人,添了親切,又不失禪思的雋永靈動。

星雲大師 | 凡塵食素近了眾人,添了親切不失禪思

一席素宴,令人暫別紅塵之喧囂紛擾,體會健康與素樸的珍貴,品味禪境的超然。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個據說是證明僧人們已經悟出「茶」和「禪」是相通的典故。從中國語言遣詞造意的習慣上講他們由於「禪茶」已經是特指寺廟裡做的茶,所以他們只能說出「茶禪一味」而不會是「禪茶一味」。在哪種意境下,當時的僧人可能說出「禪茶一味」呢?
  • 茶點素食文化與茶禪藝術工藝審美之一
    茶點素食文化與茶禪藝術工藝審美之一:沙龍|中國糕餅資深大國工匠杜德春茶點之茶溯源神農氏「茶為萬病之王」;又造詣風靡至茶聖陸羽;隨後又有茶馬古道之茶禪茶意之文化審美。據記載、陶淵明嗜好茶點;以至於對酒當歌,酒醉後、便以茶點素食飲酒作樂。茶濃見於唐宋之李白杜甫、或詞人李清照蘇東坡,更見於王維與李商隱的炊餅茶韻:要麼一首詩、要麼一闕詞;唐茶宋餅、紅肥綠瘦!
  • 茶禪一味出夾山 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開幕
    12月5日上午,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在石門縣拉開帷幕,來自日韓德、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文化學者、茶界代表,以及國內大德高僧、專家學者、特邀嘉賓300餘人齊聚一堂,探尋和溯源夾山綿延千年的茶禪文化,重申「茶禪一味出夾山」。    遠在唐代,高僧善會開創夾山寺,悟出了譽滿禪宗界「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巖前」的「夾山境地」。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茶禪一味:你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而說到「禪茶一味」,這其中又有太多可說道的地方了……。大家都知道,"茶禪一味"的典故最早源自唐朝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後來,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法門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有感而發之際遂揮毫寫下"茶禪一味"四字,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兩次來到中國參禪,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並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由此而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茶禪一味」理念也因此而成為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與核心精髓。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
    堅意法師在研討會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的主題演講如下:茶,在西方是一種飲料,在東方不僅是一種生活藝術,還關聯到生命的修行。禪,用西方的定義很難說是一種宗教,它只破不立,超聖回凡,西方以為宗教的條件一個不存,卻直指生命的透脫。而這兩個典型在歷史上更交溶互證,形成「茶禪一味」的傳統。
  • 另一種修行「禪茶一味」——禪與茶的結合
    我們都知道禪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那麼禪茶有什麼聯繫呢?我們先講一個故事,說的是唐代趙州柏林寺廟裡有個和尚叫從諗,又一次他問新來的和尚:曾經到過這裡嗎?和尚回答說:曾經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沒有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
  • 古琴曲《禪茶一味》 :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點擊播放 GIF 0.2M▼《禪茶一味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洗茶、斟茶、一洗俗世間的塵埃,將內心的煩惱、苦澀滌淨,留下的是清澈的茶湯和淡淡的甘甜。品茶,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一部關於茶禪一味的紀錄片為何忽然火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傳播,是當下中國紀錄片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看中國》欄目組通過深入調研當地人文歷史,精心提煉出當地最大的人文歷史元素「茶禪一味緣起地」,當地政府看到方案後,驚喜道「我們自己也組織很多專家研究很久努力發掘文化特色向外推廣,真沒有想到我們當地最大人文亮點被你們紀錄片人發掘出來了」。
  • 禪與茶,清真一味洗滌本心,一念覺悟雅俗同歸
    禪的精神在於悟,茶的精神在於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俗到雅也是一個持久修養的過程。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形式,其目的就是在於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茶禪一味,其味君可知?
    茶的歷史,是一部難以一時簡明的跌宕起伏的發展史。茶,這具有民族氣息很印記的生於中國之地,長在中國之川的神奇植物,竟會有不少學者論其原產之地不在中國。但看這一點,茶的發展即是讓人心往神馳。茶,這種能登大雅之堂,被上流社會的高端人士品茗的同時,也在尋常百姓之家,訴說它的滋味。
  • 陸羽從茶中悟出了什麼?禪與茶是怎麼結合成禪茶一味的?
    文人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歷代文人,愛茶的很多,吟詠茶的名詩佳句也不少。百姓有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百姓生活的必須品之一,過日子必不可少。佛家有言:禪茶一味。很多古剎名寺,都專門設有茶室,備有茶點,不只僧家自用,還用來招待香客。佛門高僧也大都擅長茶道。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禪與茶——圓覺禪茶
    參禪,在生與死的輪迴裡找尋徹悟與解脫品茶,在放下俗事中品味悠然見南山的心境參禪,在放下繁雜心境後頓悟人生的意義品茶,在一縷縷的清香裡品味正清和雅致茶中有禪機,茶中有佛理,茶中有正道茶和禪的交融已經有了上千年千絲萬縷的聯繫禪茶一味,禪茶一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意義禪,全稱:禪那,源於梵語,意為:精慮,思維修。也就是靜中思慮,心神專注,放鬆和諧。
  • 一禪一茶 一坐 一味 一人生
    師弟:拿捏一杯茶,打坐一席地師父曰:本無禪亦無席 唯幾片葉又問:喝的什麼茶?師兄:山中綠茶 巖茶為最師父曰:巖之最 大圓滿師弟:微苦 微澀師兄:微香 微甜師父曰:萬物雖不同 全然皆一味談笑之間,師父言:坐禪飲茶的故事源自晉代,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便爭相效仿,
  • 拍案叫絕禪宗公案精選2:茶禪一味,趙州和尚喊你吃茶去!
    吃茶去公案譯文有一次,寺院裡面來了兩個學生,趙州和尚問當中的一個人說,你以前到過我們寺院嗎?趙州和尚說,好,吃茶去。又問另外一個,你以前到過我們寺院嗎?這個學生說,弟子來過,趙州和尚說,好,吃茶去。這下子,院主就開始懵逼了,就問趙州:大和尚,這個是沒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那個是來過的,怎麼也讓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大聲說,院主!院主說,在!趙州說,吃茶去!
  • 茶禪一味颺家風,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我們且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所說:「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真是從早到晚,整天離不開茶。宋代大詩人林逋並有《西湖春日》詩說:春煙寺院敞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其時西湖寺廟,按時敲擊茶鼓,召聚僧眾喝茶,已經成為禪寺的制度。寺中設有茶堂,派茶頭專管茶水,可見茶禪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