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行天下 | 宜興
中華上下五千年美食派系諸多林立昌盛,素食文化久盛不衰,歷史上作為佛教徒的梁武帝蕭衍帶起了素食的傳統並頒布了《斷酒肉文》,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提到了部分素菜的製作方法。
隨後盛唐出現了花樣素食,北宋的市肆素食《夢粱錄》中也記載了汴京城內的素食品種更是多達上百,儼然是要將素食發展成江河日上的勢頭。
當初清代御膳房專設素局,可製作200多種美味素菜,可見素食在當初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中國的飲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寫食文化」,這份對素菜的情有獨鍾,在文人墨客留存的篇章中也比比皆是。
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把吃素上升到一種高雅芳潔、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素食有三大支系,簡稱為宮素的清代宮廷素膳,俗家稱之為寺院素齋,百姓稱之為民素。有些地方就因為倡導茶禪素食而成為特色。
如果說到歷史賦予了素齋生機盎然,那麼就不得不提到早餐中國講述的宜興這座「素行天下」的城市。
這裡溫潤的氣候賦予宜興豐足而獨具特色的食材,春之青蒿、野薺,夏之嫩豆、新茄、秋之白藕、紅菱、冬之肥茭、鮮韭、從而也成就了宜興一張嶄新的名片——宜興素食。
宜興每到農曆四月初滿山長著烏飯草,這種植物水足汁濃。正是這種植物在民間巧廚的手裡醞釀出了烏米飯這道具有宜興代表性的素食。
烏米飯出現在唐代,那時候叫做青精飯,是道家的代表性食物,為齋日的餌食。
烏米飯不僅是記錄宜興飲食文化和歷史傳承的主要載體,更是宜興當地十分有特色的一種餐食。
烏飯草烏黑的汁水浸泡著潔白的米粒,很難想像大自然賦予的食材能被人類轉化為如此美輪美奐的素食經典。
唇齒輕叩之間獨特植物的香味流淌於鼻息帶來濃濃的滿足感,或許這也是大自然真味的回饋吧。
江南水鄉宜興的素食經典眾多,不可一一而食,也不能逐一羅列,只能說在文化的傳承裡,宜興的禪茶與素食文化佔據了及其重要的位置,也正是素食文化支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的宜興。
宜興載譽諸多,不但有著「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在盛唐時期還有著著厚重的貢茶歷史和燦爛的禪意文化。
禪意修身,茶道養性,素食養人,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茶禪美食文化,這在國內絕無僅有。
善素 | 宜興
江南水鄉,風光瑰麗的宜興在素菜製作上可謂匠心獨具,為了把清新寡淡的素菜做得活色生香,宜興人挖空了心思在時令上下足了功夫,一切大自然的鮮生產物皆可為之所用,正所謂「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
宜興在以素仿葷、以素託葷、素質葷形的仿葷技藝之精湛、想像力之豐富、功力之叫絕,用巨匠形容毫不為過,可見其對於色、香、味的把玩以致化境,至於其真味只能去山水宜興自行感受了。
宜興素食文化以 「 素食、素心、素願 」 為食素理念,以獨特的食材和精湛的烹飪技巧徵服了萬千食客的味蕾,更以厚重的美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品格。讓更多的人領略了宜興的素行天下。
不失禪思 | 凡塵食素
有一首偈文是這樣說的,「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因而,許多寺院的早餐必備一份素粥。
一粥一飯皆是禪,用心吃一頓素食,讓人體會健康與素樸的珍貴,品味禪境的超然。
食素與吃齋的人群越來越多,或為健康或為修心,如果能將自己融入佛堂寺院小住幾日並享用五觀堂的早齋,相信這種體驗將升華為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正如星雲大師所倡之佛理,入了凡塵,近了眾人,添了親切,又不失禪思的雋永靈動。
一席素宴,令人暫別紅塵之喧囂紛擾,體會健康與素樸的珍貴,品味禪境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