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用了幾百萬年才爬上食物鏈的頂端,現在卻開始流行「吃素」。
「大魚大肉」曾是人們對飲食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不愁吃穿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健康選擇吃素食。在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的今天,素食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
但關於吃素,很多人存在誤解:血脂、血壓、尿酸高了,就要吃全素。儘管適當食用素食有益於我們的健康,但是對於吃素,不少人還是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吃素對身體有什麼益處?素食應該怎麼吃?
什麼是素食?
素食是指不包含畜、禽、魚、蝦等動物性食物的膳食模式。素食者以穀物、雜糧、大豆及製品、蔬菜等食物為主。
根據不同的膳食組成,素食分為全素、蛋素、奶素、蛋奶素等,每種素食又有其各自的膳食特點。全素食者是所有動物性食品都不吃,只吃五穀、蔬菜、水果、堅果和豆類等植物性食品;不吃肉類,但是在嚴格素食的基礎上增加蛋類或奶類被稱為蛋素或奶素;不吃肉類,但是在嚴格素食的基礎上蛋奶都吃的被稱為蛋奶素。
吃素有哪些好處?
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
食用高品質的素食(如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以及豆製品)有利於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肉類太多的飲食會使腸道中致病細菌快速生長,而富含膳食纖維的素食則會增加腸道有益菌,改善腸道菌群,因此,適當吃素有益全身健康。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素食含有較低含量的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總脂肪酸以及鈉鹽,還含有較多的植物化學物,如多酚、類黃酮等,具有抑制膽固醇吸收與合成的作用,所以,適當吃素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改善腸道菌群
吃太多肉類會使腸道中致病細菌快速生長。而富含膳食纖維的素食則會增加腸道有益菌,改善腸道菌群,有益全身健康。這是因為水果和蔬菜是全面的抗氧化營養素,可保護心臟及大動脈。再加上它們不含飽和脂肪或膽固醇,也有益健康。
吃素的誤區要避開
誤區一:吃素降血脂
很多人選擇吃素是因為自身的血脂很高,然而,即使完全素食,如果攝入不當,也會升高血脂。實際上膽固醇的來源三分之一是由食物生成,三分之二由體內自身合成。由於影響血脂合成和代謝的因素相當複雜,尤其是機體內已經出現胰島素抵抗、脂肪代謝紊亂的患者,只控制肉類的攝入,未必能改善血脂異常。
誤區二:吃素能減肥
減肥的關鍵是控制食物熱量,而不是葷和素。例如蔬菜、菌藻類、豆製品等,他們往往熱量較低,合理搭配食用,適合在保證營養的同時,降低熱量的攝入。而甜點心、油炸主食、精白米麵主食,例如油條、油餅、麵包……澱粉、糖、油脂含量比較高,吃多了更容易長肉。
誤區三:長期吃素能延壽
長期只吃素食不僅不會延壽,還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危害。
營養不良:長期素食不吃葷會引起胃酸及消化酶減少,引起食慾不佳。單純的素食攝入會導致食物成分比例失調,同樣也會引起許多疾病。人們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每天需要大量蛋白質和脂肪,而肉類恰恰補充了素食的這一不足。
加速老化:脂肪是加強細胞組織的必要成分,適量的脂肪攝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很多吃素的美女會特別避免攝取脂肪,但事實上,缺少脂肪供應的肌膚會出現缺乏營養的問題,會失去彈性變得蒼老。
誤區四:所有人都能吃素
營養師一般並不提倡長期完全吃素。如果有人想嘗試,也要看當時的身體條件。吃素者必須為身體素質非常好的成年人。下列幾種情況就建議不要長期吃素:
1. 身體本身比較瘦弱、抵抗力差的人。
2. 所有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時期,會導致發育不良。
3. 計劃要寶寶的女性,若常吃素,可致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發孕育障礙。
4. 女性月經期間、月子期。
5. 更年期婦女,會加重「更年期症候群」。
想食素吃出健康,需要費心思!
如今,出於保健和瘦身等目的「素食一族」越來越成為一股潮流。但素食者也面臨著如何達到營養均衡,使自身身體機能保持健康運行的問題。其關鍵便是我們能夠做到合理搭配?能否將素食吃出營養與價值?
如何讓素食者更健康?植物蛋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你嘗試著長期食素,你應該這樣合理搭配你的素食菜單!
豆製品
我們經常食素和喜愛食素的朋友們,可以在自家的菜單中增加大豆及豆製品的攝入。
菌菇與海產品
海藻和菌菇充足食用,還要合理選擇烹調油。
碳水化合物
主食餐餐都不能少,對於素食者來說,更需要很好地享用主食,如米飯、麵食等,每餐不少於100克,不足的部分也可利用茶點補充,不然身體會感到疲乏,缺乏能量。
新鮮的瓜果蔬菜
補充充足的膳食纖維與各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三餐換著吃
早餐豆漿,午餐豆芽菜,晚餐來個燉豆腐或炒豆乾,變著花樣吃,可輕鬆滿足大豆類食品的推薦攝入量。
注意補充B12
發酵食物富含維生素B12,可以適當選擇發酵製品。但要注意的是,一般發酵類豆製品鹽含量較高,高血壓患者最好不吃或者少吃。也可選擇吃維生素B12片補充。
吃點零食加餐
只吃素食不多久會感到餓。我們可以選擇加餐或是吃點零食。每天吃適量的堅果。堅果是素食者蛋白質的較好來源,但堅果油脂含量較高,每日不可多吃,一般以每天一小把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