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膳食對健康的重要作用。但很多人對「素食」這一飲食習慣還抱有疑問。
吃素一定比吃葷健康?
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素食?
怎樣吃素才健康?
今天是國際素食日,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根據膳食限制的程度不同,素食也會有很大差異,分為嚴格素食、蛋奶素、魚素等。
嚴格素食是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及其產品的飲食方式;蛋奶素是在素食的基礎上仍進食蛋奶類及其相關產品的飲食方式;魚素則是指不吃紅肉,但進食海鮮(以魚類為主)的飲食方式。
02很多愛美人士堅持吃素是為了保持體形,甚至減重減肥。但實際上,吃素可不一定能減肥,反而有可能減掉珍貴的肌肉。吃素健康還是吃葷健康,這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偽命題,不論葷素,均衡飲食才是健康的飲食。大家切記: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
單從易消化的角度來說,精白米麵和粗糧、全穀物雖然都是植物性食物,也就是素食品,前者比後兩者更容易消化吸收。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好吸收就只吃精米白面。同樣,葷食雖然含有消化慢的「脂肪」,但只要胃腸功能正常,這些食物不僅可以消化,還會給我們提供人體必需的優質蛋白質以及鐵、鋅等微量營養素。
吃素食確實有一些特別的好處。
素食者主要攝入水果、蔬菜、全穀物、堅果、豆製品、膳食纖維和其他植物性物質,三大產能營養素供能比相對合理,脂肪供能相對較低,具有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高膳食纖維的飲食特點,對健康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可減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代謝病的發生。
有研究認為,素食與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風險較低有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素食膳食中無動物油脂,膽固醇含量較低,且富含的膳食纖維有助於膽汁中膽固醇的排出,降低脂肪、膽固醇的吸收率,具有調節血脂紊亂的作用。此外,高膳食纖維還可延緩小腸消化和吸收糖分的過程,減慢血糖上升速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血糖控制,對於糖尿病防治具有積極作用。
041.處於特殊生理階段,如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營養需求增加的孕婦、乳母等。
2.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功能差的人群。
3.對老年人也不主張完全吃素。
哪些人更適合將素食作為一種飲食習慣呢?對患有慢性代謝病如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素食是一種可選擇的飲食模式。
基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克~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克~150克,薯類50克~100克。均衡素食建議提高全穀物和大豆在飲食中的攝入量。大豆不僅是素食者重要的優質蛋白來源,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B族維生素。大豆食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豆腐皮、黃豆芽等。
適量選用發酵豆製品。植物性食物基本不含維生素B12,但是在發酵豆製品中,由於微生物生長繁殖,可合成少量維生素B12,所以素食者可吃一些發酵豆製品。這類常見的食品含有腐乳、豆豉、臭豆腐、酸豆漿(豆汁)、豆瓣醬、醬油等。此外,增加發酵豆製品攝入的同時,應注意降低鹽的攝取。
蔬菜、水果應充足。蔬菜、水果含有維生素C、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及多種抗氧化物質,其中深色蔬菜含量最為豐富。建議素食者每天吃的深色蔬菜佔每日攝入蔬菜的一半。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 柳園)
來源:健康中國(ID:jkzg-nhfpc)文章有刪減
監製:龍新華
原標題:《國際素食日丨吃素一定健康嗎?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