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委員王溪亭繪聲繪色地為採訪團講解王家大院的過往。(王鎮 攝)
王家大院門前碉堡上的槍口,用以封鎖道路。(王鎮 攝)
王家大院內一處保存尚好的房子。(徐建彬 攝)
這是曾經王家大院的大門。(徐建彬 攝)
大眾網-魯中網淄博5月24日訊(記者 孫晨 王鎮 陸瑞洋 張琦)今天上午,記者跟隨「尋找鄉村記憶 保護文化遺產」媒體採訪團來到淄川區崑崙鎮張李村王家大院。這裡是目前淄博市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群,共有5處院落散落於村裡,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遺址。
據張李村村主任王溪亭介紹,王家大院的主人是王士英與王振坊、王振堂父子。王家是明初移民,從河北棗強縣遷來山東,後定居張李村,靠古商道上驛站商貿生意起家,成為富甲一方的商賈。據了解,王家大院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佔地10餘畝。分南北兩個部分,共有二十多個院落,各院落都有便門相通。
記者跟隨王溪亭從布滿槍眼的碉堡側門進入,推門進院,一幢兩層青磚灰瓦的高樓,聳立在眼前,據傳這是王家小姐的繡樓,順著室內的木梯,來到樓頂,即可俯瞰大院,將村莊景色盡收眼底。穿過庭院過道一路向南,進入王家大院主院,院內有涼亭,榫卯結構的梁上刻著「光緒」字樣,亭下有石桌,細看屋簷下磚雕細膩,木製窗欞製作精緻。再一路向東來到王家大院的正門,儘管歷經滄桑,斷壁殘垣,曾經彰顯主人身份的拴馬樁也不復存在,但從正門的高大威嚴中記者依稀能想像到當年王氏家族的輝煌。
王溪亭介紹說,解放後,王家大院一直充當國家糧庫,因無人居住才保存的如此完整。上世紀70年代,村裡的學校設立在此,之後,村委也遷至王家大院,後來,在王家大院的中央,一棟古宅又被改成了村裡的衛生站,直到現在衛生站仍在給村民進行就診服務。而更多的時間裡,王家大院裡的主人是本村的村民。
「現在裡面住的大多是搬遷戶,這些搬遷戶絕大多數都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村裡給他們解決住宿問題的同時也能保護院落少受自然損害」王溪亭告訴記者,除了王家大院的後人在院子裡居住外,為了妥善安置外來搬遷戶,村委將大院裡的幾間老房子騰出來,讓這些搬遷戶暫時居住,大院東面的一處院落裡,昔日荒蕪的庭院已被勤勞的主人收拾得利落無比,在老房前的空地上,住戶還種上了蔬菜和月季。
百年前古商道驛站上的王家大院,幾經滄桑巨變仍能完整的保存下來,這得益於村民自覺地愛護和當地政府級文物保護部門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當「鄉愁」與現實碰撞,「文物先行」的理念才是文明延續的根本。
來源:網絡
目前已有13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在線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王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王氏資料。
知曉王氏天下事,敬請留意「王氏在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