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實習生 楊楚瀅
通訊員 郝黎 張藍溪 靳婷
無需再次手術,僅用意念就能控制智能仿生手,能吃飯、寫字、彈鋼琴,穿戴過程在兩分鐘內完成,「感覺就跟穿鞋子一樣方便!」先天手部發育不良、17年來沒有右手感覺的王同學,在現場向記者展示使用過程時欣喜地表示。
在接受貧困殘疾兒童救助項目救助後,經過兩周訓練,她已經能在2分鐘之內穿戴好智能仿生手,完成握手、點讚、握水杯等基本動作。
經過兩周訓練,王同學已能輕鬆握水杯 圖/林清清
三方定製,為貧困患兒圓夢童年
資助貧困的先心患兒手術、讓貧困殘疾青少年也能安裝上世界領先的高科技智能仿生手……10月20日上午,廣東省人民醫院與李家傑珍惜生命基金合作救助項目啟動。
據悉,該合作救助項目包含「童心項目醫院模式」定點救助和貧困殘疾兒童救助項目兩大內容,700名先心病患兒和20名手臂殘疾青少年將得到首期資助。
其中,為貧困殘疾兒童安裝智能仿生手,是中國首次針對殘障人士引進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公益項目,由首家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華人團隊BrainCo強腦科技研發,通過「醫療+科技+公益」三方定製,精準救助貧困殘疾兒童。
項目啟動現場 圖/醫院提供
「項目啟動對我省兒童衛生健康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慶鋒表示,希望該項目能讓更多貧困患兒不僅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救助,也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
「身為醫者,除了要在醫學技術上勇登高峰,還要腳踏實地,幫助有需要的弱勢群體儘量恢復自主生活和勞動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省醫會與研發團隊更緊密合作,提供一切臨床支持,希望為偏癱或下肢殘疾等患者進一步提供幫助。
基金會總幹事郭子源表示,該項目希望將科技創新引進救助中,開創一種將未來科技與公益理念相結合的新救助模式。
首批接受救助的孔同學,用「新右手」與餘學清院長握手 圖/林清清
科技賦能,讓殘疾兒童擁有「新手」
失去前肢也可以寫毛筆字、彈鋼琴?在央視科學實驗節目《加油向未來》中,佩戴上智能仿生手的女孩,與國際鋼琴大師郎朗四手聯彈的鋼琴表演驚豔全場。在此次救助項目中,將有20位符合條件的殘疾青少年,體驗這項高科技帶來的生活改變。
2歲就截肢、已經15年沒有右手感覺的孔同學,和今年17歲先天手部發育不良的王同學,都是殘疾運動員,作為項目首批接受救助的受助人,在啟動儀式上展示了她們如何使用「新右手」。經過兩周訓練,她們在2分鐘之內穿戴好智能仿生手,順利完成握手、點讚、握水杯等基本動作。
「主要原理是通過表皮上分布的感應裝置來獲取皮下神經肌肉通路是如何分布的,從而能夠使大腦通過神經肌肉發送電信號控制手指。」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說,「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重新做手術,用意念控制智能仿生手做出動作。協助上肢殘障人士日常使用需求,讓他們重新『體驗』擁有手的感覺。」
智能仿生手原理 圖/強腦科技提供
廣東省人民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鄭秋堅介紹,這次兩位接受智能仿生手安裝的女孩都是幼年手部外傷後截肢,上肢功能及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在臨床,以前的手部假肢只是一個裝飾,傳統智能假肢則需要藉助特定的動作指令來操作假手,現在的智能仿生手通過大腦控制,可以完成一些相對精細的手部動作,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大大填補因肢體殘疾帶來的心理傷害。
「鋼鐵俠」正在走進生活
「訓練非常重要,智能仿生手需要適應患者,患者也需要適應新的『手』。」強腦科技智能假肢產品總監黃琦向記者解釋:「用戶需要恢復記憶,通過想像肢體,把手重新控制起來。很多殘疾朋友截肢久了,就把肢體部分忘了。對於他們來說,喚醒這部分記憶需要較長時間,因此訓練時間因人而異。」
左手佩戴著這款智能仿生手的古月,已經使用智能仿生手一年多了,上周他剛剛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用智能仿生手進行攀巖。
古月一邊靈活演示仿生手,一邊對記者解釋:「一來攀巖時單手負重非常大,這需要手指機械結構具有足夠的承重能力,二來由於攀巖運動中身體其他部位肌肉的運動信號,會對接收器形成幹擾。所以這次攀巖成功,說明經過訓練和升級,今後這個仿生手還能做更多複雜事情,就像「鋼鐵俠」一樣!」
2分鐘內便可拆卸 圖/林清清
據了解,該項目主要資助對象為年齡不超過18歲的少年兒童(以9歲以上為佳),殘肢前肢至少保留10釐米以上。首批救助患兒20名,廣東省人民醫院將為符合條件的患者進行專業審核評估。這20名患兒將獲得智能機械手臂安裝、康復、訓練、後續跟蹤、軟體升級等全套服務,希望能藉此重回正常生活。
700名先心患兒將獲「童心」定點救助
項目啟動當天,廣東省人民醫院正式掛牌成為「童心項目醫院模式」定點救助醫院。「童心項目」實施期間,在省醫接受手術治療的0-18周歲(含)以下先天性心臟病貧困患兒,經審核符合條件的,在醫保報銷後,個人支付部分可享受人均2萬元、最高5萬元的資助。本次項目第一期預計資助700名患兒。
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慶鋒指出,2019年廣東省先天性心臟病出生缺陷率為1.06%,經手術治療後,99%以上的先心病患兒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樣生活。但先心病治療難度大、花費多,有相當比例的先心病患兒因為家境困難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童心項目」為醫院對貧困殘疾兒童的救助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林浩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