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奶混戰,誰是贏家?

2020-12-18 界面新聞

文 | 子彈財經 劉靜 王力緯 

責編 | 蛋總

2020年,乳企巨頭們紛紛盯上了巴氏奶這頭「現金牛」。

最新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巴氏奶市場規模約 343 億元,同比增長 11.6%,而高溫殺菌的UHT奶銷售規模 942 億元,同比增長僅有 1.7%。(筆者註:該數據來自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此外,巴氏奶的利潤也相對可觀,以2019年上市的新希望乳業的數據來看,其低溫產品毛利率為42.87%,遠高於常溫產品的24.67%。而經營較好的區域低溫乳企的淨利率水平可達到5%-10%,也高於行業4.3%的淨利率水平。

隨著巴氏奶在市場上「逐年升溫」,無論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還是新希望、光明等區域性企業,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紛紛布局巴氏奶市場,一時間巴氏奶領域硝煙四起。

1、乳企巨頭髮力巴氏奶

巴氏奶行業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

由於冷鏈運輸的制約和運輸半徑的限制,巴氏奶一直盤踞區域發展,整個行業不慍不火,2015年還一度出現了下滑。直到2017年5月,蒙牛鮮奶事業部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的平靜。

事業部成立後,蒙牛延續了謀定而動、重兵作戰的傳統,開啟猛烈攻勢,快速佔領灘頭陣地。

2018年1月,蒙牛正式入局巴氏奶,一年內一口氣推出了17個鮮奶單品。為了優化鮮奶業務供應鏈,進一步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長期布局,2019年上半年,蒙牛位於清遠和天津的工廠成功投產。

2019年底,阿里火線入股蒙牛訂奶平臺「天鮮配」,服務支持蒙牛低溫鮮奶的入戶冷鏈配送。今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與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落定,雙方將共同生產和銷售全新的低溫奶產品。

輪番激進的陣仗下,蒙牛鮮奶業務的市場份額迅速翻倍。據蒙牛2019年財報顯示,其鮮奶業務的市場份額從3.1%增長到7.1%,實現銷售同比三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產品覆蓋區域也隨即擴張。目前,蒙牛的鮮奶產品已覆蓋到華東、華南、華北、華中及東北等區域24個省區市和50個重點城市。

今年5月底,蒙牛總裁盧敏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蒙牛鮮奶業務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0%,市場份額已經突破雙位數,已牢牢佔據第二名的市場份額,「我們對鮮奶的要求就是每年翻一番,接下來要做鮮奶市場老大」。

伊利也不甘落後。2018年1月,伊利推出巴氏奶產品「百格特」,採用訂奶入戶模式,主要在哈爾濱運營。2019年底,發布 3 款巴氏奶新品,提速巴氏奶業務。

面對全國性乳企的進攻,以巴氏奶為生存之道的老牌區域乳企豈能坐以待斃?

繼蒙牛在2017成立巴氏奶事業部後,早在2007年就開始訴求「中國鮮奶第一品牌」的新希望乳業(以下簡稱「新乳業」),快速做出戰略升級,聚焦「低溫新鮮」的戰略發展主線,並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將低溫乳製品佔比從十年前的 30% 提升到今年的 60% 以上。

此外,新乳業還加快了收購整合地方乳企的步伐,加速了上遊奶源的布局。

2019年,新乳業先是收購福州「澳牛」乳業一半多的股權,後入股現代牧業,成為第二大股東。今年5月,新乳業又收購寧夏寰美乳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

光明、三元這些傳統巴氏乳企巨頭也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應對競品的滲透。2019年底,光明乳業斥資7.5億元拍下輝山乳業在江蘇的基地項目,三元則在2017年9月低調收購加拿大AVALON有機巴氏奶。

除內部競爭外,外資巨頭的介入同樣不容忽略。去年上半年,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旗下品牌安佳推出了同名巴氏鮮牛奶,還與盒馬、每日優鮮聯合推出了「日日鮮鮮奶」和「一隻誠實的牛」等鮮奶。

除了推出名目繁多,讓消費者挑花了眼的產品之外,部分品牌已經開始打起了低價促銷的主意。在北京的商超中,消費者時不時就能遇到「買一送一」「八折促銷」「1元買450ml鮮奶」的活動。

如今,巴氏奶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品牌企圖利用自身優勢彎道超車。但是,想要在現有的加工技術和冷鏈條件下,從巴氏奶品類中跑出個蒙牛、伊利一樣的巨頭,恐怕有點難。

2、誰能拔得頭籌?

在巴氏奶江湖的爭鬥中,所有乳企都繞不過三個坎:

第一道坎是奶源。因為低溫巴氏奶生產、標準要求很高,必須使用100%生鮮乳,奶源還得來自新鮮無汙染的規模化優質牧場。且在菌落總數、蛋白含量等方面的要求都更為嚴格,原奶從擠出到生產全程必須控制在24 小時內完成。

因此,擁有高質量的優質奶源成了巴氏奶業務發展擴張的基礎。「得奶源者得天下」這句話在巴氏奶業務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二道坎是產品保質期。與常溫奶的高溫殺菌不同,巴氏殺菌工藝不能徹底殺滅所有的微生物,也正因此巴氏奶保留了更多珍貴的活性營養物質。但因為殺菌不徹底產品很容易變質,致使產品的最佳保質期僅有3-7天,最長也超不過15天。

保質期短,一方面意味著留給售賣的時間很有限,乳企要儘量縮小牧場到生產工廠到銷售終端的距離,縮短產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另一方面,必須快速高效的完成全鏈條運作,以及貨損處理成本相對更大、操作更為複雜,對應同等情況下就有了更高的渠道費用。

第三道坎是冷鏈。巴氏奶中殘餘的微生物在高溫下會迅速繁殖,所以產品從生產、貯藏、運輸到銷售終端,再到消費者手中的每個環節,都必須保持2~6℃的環境,任何一個環節託冷都會導致產品變質。

而終端冷鏈的建設成本較高,有不少企業不具備大規模建設終端冷鏈的能力。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低溫事業部總經理楊洪濱曾表示:「企業每年需要投入數億元費用建設終端冷鏈,目前擁有終端自投冷櫃數十萬臺」。

因為保質期短和對冷鏈物流的苛刻要求,巴氏奶的生產半徑覆蓋為250-300公裡為佳,銷售半徑最遠只能限定在 600 公裡以內。超過這個距離冷鏈的成本就很高。

由於奶源、產品加工工藝、保質期和冷鏈的限制,巴氏奶行業難以突破「產地銷」困境,只能就近生產,就近出售。例如,光明集中在華東地區,新希望在川渝最強勢,北京人愛喝三元,但是到了福建,長富奶最受推崇等。

所以,想要在巴氏奶行業中成為老大,免不了要圍繞上述三方面展開較量。而在這一場激烈的暗戰中,擁有奶源、冷鏈等強實力的全國性乳業巨頭是否更容易「拔得頭籌」?

事實上,巴氏乳一直是全國性乳企巨頭的「軟肋」。雖然在其他乳業品類裡,伊利和蒙牛具備絕對的優勢地位,但是對於巨頭們來說,巴氏奶品類卻是一個使不上力氣的新戰場。

在奶源的數量上,伊利和蒙牛的確有競爭力。據2108年數據統計,伊利、蒙牛兩家企業對中國的奶源控制接近4成。但在奶源的位置上,他們卻依然「夠不著」全部的目標消費者。

蒙牛和伊利的牧場多集中於中國北部,人口聚集的中國東部和南部地區牧場較少,西部幾乎沒有。牧場在北部,市場在東部及南部,這意味著蒙牛和伊利離巴氏奶的中心市場很遠,現有牧場無法支撐巴氏奶市場的擴張需求。

冷鏈運輸也很難解決此問題。我國的冷鏈建設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主,牛奶的主要產地冷鏈物流企業相對稀缺,三四線城市的冷鏈鋪設更是深入不足。通過冷鏈解決「產、銷地不對稱」的問題尚屬困難。

由於國家政策限制和奶源建設成本高等因素,自建牧場並不容易。而奶源又是必須解決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蒙牛和伊利要想發展巴氏奶,得和其它的區域乳企一樣,重新走上收購、併購區域牧場和城市乳企的路線。

無法跨越奶源區域和冷鏈的困境,蒙牛和伊利不得已只能在產品保質期上下功夫,延長產品的「貨架時間」。

所以,伊利和蒙牛分別推出了保質期15天和21天的巴氏奶產品,比其他品牌的常規巴氏奶保質期延長了1-2倍,而這樣的保質期是否符合國家巴氏奶的標準目前還尚不明確。

(由左至右依次為:蒙牛「鮮牛奶」、「每日鮮語」鮮奶和光明「娟姍鮮牛奶」)

再者,巴氏奶必須15天以內的保質期要求,就讓伊利、蒙牛在常溫領域的「壓貨-動銷模式」難以走通。

推動巴氏奶品類擴張發展的驅動力也是核心要素之一。換句話來說,誰能贏得戰爭,關鍵要看誰有最想贏的動力。

常溫奶和巴氏奶存在著明顯的替代屬性,這對於伊利、蒙牛這樣的常溫奶巨頭而言,難免有「左右互搏」的潛在挑戰:到底該說常溫奶營養更好,還是巴氏奶營養更好?

對於兩家乳業龍頭來說,一方面,常溫奶的優勢地位很難撼動;另一方面,常溫在二者集團內的地位最強、根基最牢。源於盈利訴求,二者都需要力爭常溫奶的穩定增長。

因此,基於獲利慣性,兩家公司很大可能在常溫奶產品線上的資源投入優於低溫產品線,在短期內可能對低溫產品線的發展形成擠壓。

不過,伊利的主要注意力或許不在巴氏奶。

與區域乳企不同,巴氏奶只是伊利和蒙牛乳業帝國中的一小部分。根據估算,區域乳企自有牧場供奶佔比多在40%以上,低溫奶收入佔比也多數高達40%以上,而伊利、蒙牛的低溫奶收入佔比均不超過20%。

伊利在高端常溫奶、常溫酸奶、嬰配粉等品類上的增長和盈利狀況良好。據伊利2019年財報顯示,伊利旗下的「金典」「安慕希」「暢輕」等重點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2.3%。同時,伊利的奶粉製品和冷飲產品維持在46%以上的高毛利。

除此之外,伊利更喜歡高舉高打的品牌鋪貨方式,而巴氏奶必須做到短精快的特點要求,決定了短時間內無法規模化。

相較伊利,蒙牛布局巴氏奶的動力略強。一方面,巴氏奶有利於蒙牛充分利用其優質的南方奶源。另一方面,巴氏奶短期擁有成長紅利,一旦完成突破將長期享有商業壁壘,有利於蒙牛縮小與伊利的差距,也更為港股投資者喜歡。

從蒙牛宣稱「要成為鮮奶第一」的豪言中,也不難看出其在巴氏奶領域想要一騎絕塵的決心,但短期內集團內部估計仍會以常溫奶為核心的資源投放板塊。

另外,蒙牛還需要補上牧場和市場佔有率的不足。在現有的國家環保政策的制約下,若想要通過影響國家調整政策來增加新建牧場的可能性,其難度相當大。

我們再來看老牌區域乳企。巴氏奶的崛起給了老牌區域乳企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機會,新希望乳業就是其中的潛力股之一。

近兩年,新希望頗有黑馬之勢。自2002年起,新乳業在國內掀起了多輪併購潮,通過整合和聯姻區域乳企,實現全國的快速擴張。

目前,新乳業旗下共有37家控股子公司、13個主要乳品品牌、15座乳製品加工廠、12個自有牧場,尤其在西南和京津冀區域,分別擁有本區域最大的低溫生產基地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低溫工廠。

而其入股的現代牧業,作為全國最大的養殖和原奶生產企業,擁有26個萬頭規模牧場。

經過快速收併購,新希望力挽狂瀾,成為在牧場數量上次於伊利蒙牛,排行第三的乳企。不僅如此,新希望的牧場和工廠布局與蒙牛伊利已經形成了差異化分布。

據了解,蒙牛奶源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三地;伊利則擁有位於西北、內蒙古、東北的三大黃金奶源帶,華北、華中及華中南奶源帶。

而新希望採取「錯位競爭」的戰略,其奶源及市場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和部分東部城市,牢牢佔據了西南低溫市場的發展資源。

不過,新希望也有自身的劣勢。其雖然在奶源數量併購力度上表現生猛,收奶量卻不及巴氏奶的行業老大光明乳業。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新希望乳業的年收奶量為40萬噸,約佔全國產能的1.3%。而依據光明乳業奶源部總監楊衛兵的介紹,光明乳業在2015年就已經實現年收奶量100萬噸。

光明多年來從市佔率上領跑巴氏奶,產奶量和牧場數量也處於領先。但光明的最大問題是,牧場過於集中,且缺乏廣度。

光明的牧場分布於華東地區,僅上海的就有14個。這既是光明在巴氏奶銷售上全國領先的原因,也是光明與「全國性強勢巴氏奶品牌」這一目標漸行漸遠的根本因素。

追隨牧場的區域分布,光明的市場也聚焦於華東地區。據光明乳業的財報顯示,約有 67%收入、71%利潤來自華東區。

2017年5月-2018年5月巴氏奶在全國的滲透率僅為31%,而上海佔到72%,光明在華東地區品牌認知度高,消費者忠誠度高,但在其他地區則完全不佔優勢。

在巴氏奶行業排行第二的三元乳業,與光明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光明以長江三角區為據點,三元以北京市場為中心,一樣有著「有銷量、沒數量」又缺乏市場廣度的問題。

綜上所述,要跟久經沙場的全國性乳企分庭抗禮,區域乳企還得補足企業運作效率和營銷方面的能力。這是新希望、光明、三元等區域乳企都存在的問題。

如果拿全國性乳企蒙牛和區域性乳企新希望相比,誰有可能成為全國性巴氏奶的龍頭?

巴氏奶未來的發展無外乎兩條路:一是由點到面的全國性整合,最終形成巨頭;另一種是繼續區域化深耕,最終出現多個幾十上百億級的區域龍頭。

全國性的市場整合和運作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實力的企業具備全國性發展的機會,但需要耐住性子做好長線深耕的準備。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巴氏奶行業將是諸侯混戰的狀態,很難出現一家獨大或者如常溫奶一樣的雙寡頭。

無論想成為全國化的巨頭還是區域龍頭,都必須要解決五個問題:合格的優質奶源及加工能力,近距離的牧場,冷鏈匹配度,就近市場的人口帶來的容量以及企業能掌握的入戶訂單數量。

對全國性乳企蒙牛來說,進軍巴氏奶的關鍵在於奶源的數量和廣度,要爭搶更多近距離合格的牧場奶源,加速冷鏈的終端布局,擴張市場容量。

而光明、三元、新希望以及其他的區域型乳企,爭搶入戶訂單是關鍵,越快完成這個任務,越能獲取巴氏奶市場的主動權。

入戶訂單是區域乳企讓全國性乳企望洋興嘆的「護城河」。一般而言,入戶訂單需要先付款再配送,消費者一旦訂購就不會輕易轉換品牌,具備很高的忠誠度。

據草根調研數據顯示,送奶入戶渠道在巴氏奶銷售渠道中佔比 30%,獨佔性較強,這已經能夠讓區域龍頭在當地獲得30%的市佔率,後續即便全國性乳企強勢攻入,但地方乳企已經具有了先發優勢。

如果區域乳企有更大的向外擴張的野心呢?

那也需要先守住自己領地,聚焦區域、產品、渠道,做深做透自己得以保命的利基市場。在所屬區域內形成高認可度、忠誠度,掌握足夠的入戶訂單,再跨區域輻射。

從全產業來看,作為牛奶產業的常規產品形態,常溫奶品類持續增長的故事幾近結束。原來不起眼的或者邊緣化的市場,正上演進一步分化的趨勢。

那麼,到底是每個足夠大的區域市場都能誕生一個體量幾十億、幾百億的低溫奶巨頭,還是跑出一個全國性的低溫奶龍頭?尚待市場的驗證和資本的取捨。

*註:劉靜,系北京先行營銷諮詢有限公司高級戰略研究員;王力緯,北京先行營銷諮詢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乳品行業資深戰略顧問。

相關焦點

  • 乳業巨頭關於巴氏奶的戰爭,誰是贏家?
    巴氏奶在市場上「逐年升溫」,無論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還是新希望、光明等區域性企業,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紛紛布局巴氏奶市場。「子彈財經」撰文解讀了這場巴氏奶戰爭。受限冷鏈等運輸限制,巴氏奶原本是盤踞區域發展,拐點出現在2018年。2017年5月,蒙牛成立鮮奶部。2018年1月,蒙牛正式入局巴氏奶,一年內一口氣推出了17個鮮奶單品。2019年底,阿里火線入股蒙牛訂奶平臺「天鮮配」支持冷鏈入戶。今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與蒙牛新設合營企業落定,主攻低溫奶產品。
  • 百億市場規模,乳企巨頭紛紛入局,巴氏奶之爭誰是贏家?
    隨著巴氏奶在市場上「逐年升溫」,無論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還是新希望、光明等區域性企業,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紛紛布局巴氏奶市場,一時間巴氏奶領域硝煙四起。1、乳企巨頭髮力巴氏奶巴氏奶行業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
  • 巴氏奶的新起點
    所謂巴氏奶,就是用巴氏殺菌技術消毒的鮮奶,它以生牛乳為原料,經過85℃以下的低溫加熱處理的產品。由於殺菌方法溫度不高,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牛奶中的營養活性物質,因此被認為是更加營養健康的乳製品。隨著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巴氏奶迎來了春天。各個乳企紛紛加碼巴氏奶,搶灘新藍海。
  • 挑戰巴氏奶全國銷售,光明哪來的勇氣?
    在剛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中,中國女排成為了中國奧運軍團的最大贏家,唯一在三大球中能夠讓國人揚眉吐氣的女排一直被寄予厚望,這一次的「裡約大冒險」,女排姑娘們也沒有讓國人失望。時隔12年重新奪得奧運冠軍的中國女排一時成為國內的新聞焦點。
  • 巴氏奶與常溫奶之爭
    這樣的混合液態奶,在項目實施之初加入的是巴氏奶,但既然混合了奶粉、黃油兌水製成的「復原奶」,就不能叫做巴氏奶,故而叫做「混合消毒牛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引進「超高溫瞬間滅菌技術(英語縮寫為UHT)」生產常溫奶,那麼在有的省市區,給「混合消毒牛奶」加的就不是巴氏奶,而是常溫奶。也就是說,「混合消毒牛奶」中,一半是奶粉兌水製成的「復原奶」,一半是常溫奶。
  • 低溫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區別
    如今,低溫巴氏奶越來越多地佔領超市冰櫃,在一、二線城市市場佔有率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市民對低溫巴氏奶越來越認可。低溫巴氏奶和常溫奶相比有哪些特點呢?全國知名奶企視界牧業產品研發人員對此進行答疑解惑。
  • 巴氏奶VS常溫奶,哪個更勝一籌?
    01 什麼叫巴氏奶?什麼叫常溫奶? 現在市面上的牛奶按類型分可分兩種:一種是新鮮牛奶,採用巴氏法殺菌,保質期短;一種是常溫奶,採用超高溫殺菌,保質期較長。 巴氏殺菌奶科學概念
  • 巴氏殺菌奶加工工藝
    1.巴氏殺菌奶--僅以生牛(羊)乳為原料,經巴氏殺菌等工序製得的液體產品;滅菌乳分為超高溫滅菌乳和保持滅菌乳,處理工藝不同,但都是以生牛(羊)奶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復原乳。GB25191-2010的定義可以發現,調製乳是以不低於80%的生牛(羊)奶或復原乳為主要原料。在理化指標上,調製乳的脂肪含量是,每100克不低於2.5克;巴氏殺菌和滅菌乳都是不低於3.1克。
  • 巴氏奶和常溫奶 哪個更健康?
    走進超市裡,各種類型的牛奶產品五花八門,一般人們會習慣將它們分為「鮮奶」和「常溫奶」兩種。前者因為採用的是巴氏殺菌法,也稱為「巴氏奶」。一些消費者不知道「常溫奶」是使用了超高溫殺菌法,因此在密封的包裝裡可以長時間保存,下意識以為是因為加入了防腐劑,所以更願意選擇巴氏奶。到底哪種奶更營養,哪種奶更安全呢?今天我們就好好說說這兩種奶,到底該怎樣選擇才合理。
  • 巴氏奶市場「神仙打架」 併購區域乳企將成大概率事件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巴氏奶市場「神仙打架」,併購區域乳企將成大概率事件繼阿里入股蒙牛訂奶平臺「天鮮配」、君樂寶推長保質期鮮奶「悅鮮活」後,伊利也於12月6日推出3款巴氏奶(也稱「鮮牛奶」)新品。「神仙打架」背後,是巴氏奶市場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
  • 進口調製乳變身「巴氏奶」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主打「鮮牛奶」旗號的巴氏奶產品,所謂巴氏奶,是以新鮮牛奶為原料,採用巴氏殺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能較好地保存牛奶的營養物質和純正口感,但保質期較短,且需冷藏保存。記者調查發現,並非所有在超市冷櫃內冷藏出售的都是巴氏殺菌奶,有進口的調製乳也躋身「鮮牛奶」的行列。國家食藥監總局曾明確規定,各類牛奶標識應當明確清晰,消費者在選購牛奶時需擦亮眼睛。
  • 科學網—巴氏殺菌奶,巴適!
    中墾華山牧生產加工車間 秦志偉攝 ■本報記者 秦志偉 聽說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將巴氏奶殺菌溫度降至 可喜的是,成立僅3年多的中墾華山牧經過無數次嘗試和探索,將巴氏奶殺菌溫度從85℃/15s降到75℃/15s,成為陝西市場上首家實現75℃/15s巴氏殺菌工藝的乳企。 走進中墾華山牧生產加工車間,「巴氏殺菌鎖住鮮活」的字眼格外醒目。正是因為採用先進的工藝,才讓原料奶中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質得以保留。比如抑制腫瘤血管再生有作用的乳鐵蛋白,但怎麼留住它們是一門大學問。
  • 伊利蒙牛光明巴氏奶全線促銷 你會pick誰?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隨著伊利、蒙牛、光明等幾大巨頭布局的加深,巴氏奶(低溫鮮奶)市場越來越熱鬧。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巴氏奶迎來了一波打折促銷的浪潮,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品牌幾乎全線「參戰」,他們為何在此時展開競爭?幾大龍頭的巴氏奶你又會pick(選擇)誰?
  • 低溫乳品「軍備賽」開始,巨頭加入或改寫巴氏奶格局
    6月16日晚,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在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後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巨頭布局巴氏奶(鮮奶)市場有助於將品類做大,新希望有自己的競爭優勢。此番回應背後,是蒙牛、伊利、光明及恆天然、優諾、明治等國內外巨頭在中國巴氏奶市場的深入布局,蒙牛總裁盧敏放不久前還公開表示,蒙牛的目標是做鮮奶市場「老大」。
  • 常溫奶和巴氏奶到底有多大區別?
    常溫奶與巴氏奶 營養價值無明顯差別 目前市場上液態奶市場主要根據殺菌方法不同,分為以超高溫瞬間滅菌(UHT)的常溫奶和經過巴氏消毒法的巴氏鮮牛奶兩大類。常溫奶是將牛奶超高溫滅菌後,用六層複合無菌材料灌裝,無需冷藏,保質期長達幾個月,通常用不透光的複合材料的塑料瓶或者複合材料的紙盒包裝;巴氏奶則是在80℃左右經數秒殺菌,需低溫冷藏,保質期為1至7天,通常是玻璃瓶裝、半透明塑料桶或者塑膠袋裝。 很多人覺得巴氏奶的營養價值要比常溫奶高,「常溫奶和巴氏奶哪一個健康功效更好」更是經常引起討論。
  • 蒙牛轉型常溫奶巨頭涉足巴氏奶勝算幾何?
    據悉,普通常溫奶的利潤已經低至近乎「賤賣」,乳企除了扎堆發力高端市場以外,還將目光投向近年增勢喜人的巴氏奶。巴氏奶有望成為中國乳業「新十年」的主戰場。近兩年,蒙牛、伊利進軍巴氏奶的消息不絕於耳,但兩公司每次都予以否認。直到今年初,蒙牛在杭州一口氣推出三個鮮奶子品牌,正式宣布入局,但這一切都進行得十分低調。
  • 保質期長達45天還是巴氏奶嗎?
    相比國產牛奶,很多人更青睞進口巴氏奶。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銷售的國產巴氏奶保質期多在5天至10天,但進口巴氏奶的保質期卻在15天至20天,有的甚至長達45天;此外,部分網售進口巴氏奶並非純牛奶,而是添加了其他物質的調製乳。
  • 有關UHT奶與巴氏奶的4種誤區,你中招了嗎?
    以市面上最常見的UHT奶(超高溫滅菌乳)和巴氏奶為例,有些人認為二者營養差別大,外國人都不喝UHT奶,UHT奶保質期長是因為加了防腐劑。事實上,國內外權威學者或機構很早就指出,UHT奶在蛋白質、鈣、脂肪等六傳統營養元素方面與巴氏奶無顯著差別。礙於交通、冷鏈設施的建設及我國南北畜牧養殖條件的差異,在所有地區建設牧場及發展巴氏奶並不現實。
  • 巴氏殺菌奶與超高溫滅菌乳
    由於奶的加工技術發展而產生了非發酵液態奶的多品種化,今天美國聯邦政府21號法案(CRF)第101.95節的有關表達是:「至少經過巴氏殺菌。」巴氏殺菌奶的主要工藝生產過程是:收集生鮮奶、過濾、脫氣、冷卻貯存、標準化,均質、殺菌、迅速冷卻並及時灌裝和分發上市。國際上許多國家都規定巴氏殺菌奶必需經過一次並且只能經過一次加熱殺菌。
  • 超巴奶頻出,乳企巴氏奶戰術升級了?
    超巴奶「卡位」低溫巴氏奶市場增速不斷提高、市場前景良好,再加上消費者對低溫巴氏奶認可程度不斷增加,都讓乳企在低溫巴氏奶市場發現了機會,開始相繼布局。蒙牛、伊利、君樂寶、三元、光明等乳企均已推出自己的低溫巴氏奶產品,開始搶佔低溫巴士奶市場,低溫巴氏奶也幾乎成了乳企的「標配」。所謂的低溫巴氏奶,大多是在規定時間,採用75℃-85℃的恆溫殺菌,保質期在7天左右。在這個溫度下既能有效殺滅牛奶中的致病菌和大部分微生物,又能更大程度上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質、營養及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