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無意中看到了幾張明星的同學聚會照,手裡的雞腿突然就不香了。
35歲的張翰,在一群同齡人中間,年輕得仿佛一個異類。
男人一般都到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年齡,往往都會開始發福、肚子上長滿肥肉。
而張翰卻保持著少年般勻稱的身材,臉上膠原蛋白滿滿。
45歲的林志穎,同齡人人都開始長出白髮、臉上爬滿皺紋。
唯獨他如同從冰箱裡走出來般凍齡,依舊是元氣滿滿的「小太陽」。
同樣45歲的志玲姐姐,在一群已經算保養得很好的同學中間,依然是最少女的那個。
身材纖細、皮膚緊緻,仿佛被歲月格外優待。
更不用說已經65歲的林青霞,與同齡阿姨們的合影更是對比明顯。
還有45歲的何炅。
42歲的黃曉明。
30歲的陳翔。
難怪有人說:假如你有同學成了明星,同學聚會千萬不要去。
因為那些有做身材管理的人,和放任自己欲望的人,對比簡直不要太明顯。
就像網上流傳著一句話:千萬不要小看一個春節都沒變胖的人。
春節是最容易放縱飲食、放棄規律運動的時期,多少人在暴飲暴食後與節前胖若兩人。
而那些連春節過後都沒胖的人,必定是自律到極致的人。
他們雷打不動地堅持著自己的運動習慣,合理控制自己大吃大喝的欲望。
這樣的人,必定是為了達成目標、肯對自己下狠手的人。
02
前幾天,看到老同學茉晗在朋友圈曬出近照,瘦到簡直不敢認了。
扎著丸子頭、身材纖細的她,一手舉著啞鈴,一手比出勝利的手勢,肌肉線條好看到令人失語。
照片下的配文是:「瘦了30斤,繼續努力!」
在春節裡一眾曬火鍋、曬零食、曬大餐的同學中,如同一股清流。
和她聊天才知道,這30斤,都是她一點一點、在無數汗水和淚水中慢慢瘦下來的。
茉晗是那種從小胖到大的女孩,工作後更是過勞肥了十幾斤,飆升至140斤。
白天工作繁忙,久坐在辦公室裡一動不動。晚上回到家,只想報復性地吃下大量高糖、高鹽、重口味的食物。
滿是芝士的奶蓋茶一杯接一杯地點,辣到不行的火雞面一桶接一桶地吃。
吃完躺在床上刷手機,嘴裡還要塞滿堪稱「脂肪炸彈」的肉鬆小貝。
日復一日,身上的贅肉越來越多,精神狀態也越發消沉,才二十幾歲卻經常被認成四十幾歲的大媽。
她原本以為,自己會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反正胖了就胖了,能吃是福,及時享樂。
直到公司組織體檢,她看到了自己的體檢報告單:高血脂、高膽固醇。
醫生對著她直皺眉頭:年紀輕輕的怎麼這麼多毛病。如果還不注意的話,今後可能有動脈硬化、脂肪肝等風險。
茉晗仿佛被人從頭澆了一盆冷水,終於明白:自己以前那种放縱自由、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真的要改了。
那天以後,她開始改變作息、飲食習慣:
早起,為自己做一份高纖營養的燕麥牛奶粥,加上一份水果。
午餐是自帶的便當,主食是低GI的糙米飯或地瓜、馬鈴薯,蔬菜、雞蛋、魚肉更是不能少。
晚餐回家為自己燉一碗熱乎乎的西紅柿菌菇湯,配上雞胸肉,飽腹又美味。
她還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跑步、舉啞鈴、核心力量訓練,每天都練到運動背心浸滿了汗水。
就這樣,瘦下來的她,五官更加清麗出眾,身體比以前輕盈多了,生活也比以前充實有趣。
果然,自律才能給你自由。就像希波克拉底說:「人類最好的醫生就是空氣、陽光和運動。」
深以為然。
03
前段時間,51歲「小龍女」李若彤的一組旗袍照上了熱搜。
照片中的她,明眸皓齒,皮膚光滑,素雅的旗袍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
網友們紛紛被驚豔到:
「女神是吃了防腐劑,都不會老的嗎?」
「身材比例跟小龍女巔峰時期根本毫無差別,太厲害了。」
其實,她能維持如此年輕的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於她的堅持健身。
她曾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已經堅持健身20年,運動成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她可以一口氣挑戰250個卷腹,一星期最少健身3天。
從熱身到最後拉筋,每次不少於2個小時。
正是這些自律到極致的習慣,讓她達到了別人望塵莫及的高度。
縱觀娛樂圈裡那些如同吃了防腐劑般的男神女神們,無一不是自律上癮的人。
香港演員鄭少秋,72歲的年紀依然腰杆筆直、走路帶風。
他的愛人說:「秋哥吃很多,喜歡吃魚、青菜、煲湯,愛美食,但不碰肥肉。」
不光如此,每天都會運動30、40分鐘的他,能在舞臺上又唱又跳,體力絲毫不輸給小鮮肉。
同樣72歲的吳尊爸爸,說是30幾歲都有人信。
他身上沒有絲毫老態龍鐘的疲倦,顏值高、衣品好,身手矯健。
而他的年輕,亦是歸功於年復一年的自律、運動。
籃球、舉重、健身房定期打卡,讓他越來越逆生長。
還有51歲的周慧敏。
46歲的蘇有朋......
無一不是因為自律,而保持著良好的身材、活力四射的精神狀態。
柏拉圖說:「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制。」
能掌控自己欲望的人,都很了不起。
04
蔣欣曾曬出過自己的減脂健身餐,營養搭配合理,健康清爽。
蝦仁蔬菜藜麥沙拉、牛肉糙米青菜、牛油果土豆泥小番茄......
靠著節制又健康的飲食,蔣欣用了一年的時間,成功逃離了「微胖界」。
有人會說:吃這麼一點,生活還有什麼樂趣?還是大吃大喝來得有意思。
但你是否聽說過「餓鼠效應」?
有一個很出名的實驗,把小老鼠分成兩組,分別放在不同的籠子裡。
甲組讓它們每天飽食終日,乙組則只提供給它們60%的食物,故意讓它們餓一點。
實驗結果令人出乎意料:甲組老鼠壽命較短,沒到中年便「英年早逝」;
而乙組老鼠壽命則翻了一番,皮毛光滑、皮膚緊繃、行動快捷。
這也就是「餓鼠效應」:適當節制,發展良好;過度放縱,早衰短命。
懂得節制,就是給自己的心靈加上了個閥門。
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平靜和頭腦的理性,專注達成自己的目標。
只有學會管理過度的欲望,自我節制,才能真正駕馭自我,不受內心欲望的控制和擺布。
控制飲食、堅持運動,別等到大腹便便、滿腦肥腸,才開始懊悔為什麼要放縱。
《自控力》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生中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努力的痛苦,一種是後悔的痛苦,而我認為後者要比千者大千倍。」
我不願意讓人生沉浸在後悔的痛苦中,你呢?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