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菱鮃工廠化與室外網箱接力養殖技術
王雨霏
大菱鮃屬於鰈形目,鮃科,菱屬,為底棲冷水性魚類。該魚對溫度、鹽度、重金屬等海水指標要求較嚴,其最適生長水溫為14℃~18℃,適宜鹽度為25~30。大菱鮃在本地區養殖已近二十年,目前葫蘆島市大菱鮃養殖面積已超過200萬平方米水體,採取的是「溫室大棚+地下井鹽水」的開放式陸基工廠化養殖方式。土地資源和地下井鹽水資源的短缺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為尋求更多、更適合本地區大菱鮃養殖的模式,2018年至2019年我們在本地區做了大菱鮃室內工廠化設施與室外網箱養殖接力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現將試驗結果小結如下:[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時間
2018年3月~2019年5月。
(二)試驗地點與條件
本次試驗地點為興城市七星養殖場。該養殖場為綜合性養殖場,既有工廠化大菱鮃養殖車間,又有適於網箱養殖的海水池塘。試驗池塘長500m,寬80m,為南北走向,平均水深3m。該池塘交通便利,四周無汙染,納潮及時,潮水充足,水質達到國家一類養殖標準。試驗期間的水溫在11℃~20℃、pH值7.5~8.0,鹽度25~28。
(三)網箱的製作與設置
1.網箱的製作
網箱大小為長5.0m,寬5.0m,高2.5m,框架採用直徑為20mm鍍鋅管焊接而成,網箱材料為雙向延伸的聚乙烯結節網,網目2a=1.0cm~3.0cm。
2.網箱的安裝
浮子採用的是4個直徑40cm,長60cm的圓柱型泡沫,將其均勻固定在安裝好的網箱四周框架上,使網箱上部高出水面50cm。沉子為水泥方砣,大小能使網箱穩定為標準,用尼龍繩拉緊固定在箱底四周。網箱的設置需要注意:一是為了防止魚種入箱後因摩擦箱壁受損傷,新網箱應在魚種入箱前15d左右下水,網箱經過浸泡,不但去味,還可使箱體附著一些藻類;二是網箱底部應與池底保持1.0m以上距離。由於大菱鮃為底棲魚類,光照不宜太強,以500lx~1500lx為好,所以網箱還要加蓋遮陽網。
3.網箱的設置
網箱的設置,要根據養殖池塘水面大小、所設網箱的多少等因素而定。本試驗網箱按組設置,組內箱距4.0m,組間距100m以上,網箱排列方向與水流方向垂直。
(四)苗種的選擇
選擇的標準是規格一致,體質健壯,活力強健,體形正常,無畸形,沒有傷病和寄生蟲的優質苗種。由於是接力養殖,而且養殖時間短,所以本次試驗選擇的是大規格苗種,平均為400g/尾,共10000尾。
(五)運輸
由於本次接力養殖試驗是在一個養殖場內進行,兩處相距較近,不需要專用運輸車。我們採用的是水桶帶水運輸,無損傷,成活率100%。
(六)投放
投放時間為4月15日。4月份本地區室外池塘水溫還較低,有時還會有寒流出現。由於大菱鮃苗種對水溫變化較敏感,所以在大菱鮃苗種投放時要選擇晴朗天氣進行,在苗種投放進箱時溫差不宜過大,以不超過2℃,鹽度5以內為宜。投放操作要小心謹慎,避免魚體再度受傷。養殖密度約為300尾/箱,共33個網箱。
(七)餌料投餵
目前本地區大菱鮃養殖投餌模式是幼苗期投全價顆粒飼料,待魚能攝食小雜魚時投餵小雜魚直至出池銷售。為了避免魚類由於更換餌料產生應激影響魚類生長,試驗期內我們仍然投餵的是小雜魚。投餵方法是:前期日投餵4次,上、下午各2次,後期日投餵3次,早、中、晚各1次,具體投餌量與次數還應視天氣、水質、魚的攝食狀況及時調整。
(八)日常管理
1.定期巡視
巡視的內容為:一是對魚的巡視。巡視魚的活動、攝食狀況,有無病害發生;二是對網箱的巡視。將網箱四周提起,檢查網箱是否破損,發現後及時修補;三是對池塘的巡視。檢查池塘的堤壩和閘門是否漏水及池塘中的水位變化情況。注意不要在投食時提箱檢查以免影響魚的攝食;另外,還要根據水位變化及時調節網箱的吃水深度;再者,魚種入箱後,每天要堅持巡視。
2.清洗網箱
由於該池塘水面雜物較多,再加上池塘的水幾乎不流動,試驗過程中網箱堵塞較嚴重,影響了水體交換和大菱鮃的生長,我們根據巡塘的實際情況對網箱進行及時清洗、衝刷。
3.養殖記錄
記錄的內容為:苗種的數量,養殖期間的水溫、水質、投餌情況、病害防治情況,大菱鮃定期監測情況及出箱銷售等情況。要求至少每15d進行一次生長情況檢測,以便及時觀察魚類生長情況和對投餌率的調整。測量結果見表1。
表1 試驗期間體重、體長、水溫的測量統計表
(九)病害防治
古人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大菱鮃網箱養殖試驗過程中,雖然時間短,但是對魚病仍然採用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具體做法如下:選擇健康,無病害的苗種;在放養及生長情況檢測等操作過程中堅持做到輕拿、輕放、細心,避免魚體受傷,引發魚病;由於是投餵的是小雜魚,小雜魚首先要選取新鮮的,並且每次要清洗、消毒後再投餵;在養殖過程中還要視情況在網箱內用15ppm的生石灰和0.3ppm二溴海因潑灑消毒。整個試驗過程中沒有病害發生。
二、試驗結果
本次試驗2018年4月15日投放苗種,5月25日池塘溫度在18℃左右時開始出售或返回大棚待售。經過40d的室外網箱養殖,大菱鮃由平均體重從400g/尾增加到660g/尾,淨增重260g/尾,達到了商品魚的規格。共獲得大菱鮃商品魚6270kg,養殖成活率為95%,於5月25日陸續出售。放養及收穫的情況見表2。
表2 放養及收穫情況
三、討論
大菱鮃為底棲冷水性魚類,最適生長水溫為14℃~18℃。4月中旬至5月末,本地區室外海水溫度恰好為14℃~18℃,適於大菱鮃室外養殖,試驗證明該養殖模式是成功的。但在養殖場所的選擇上要注意的是養殖海水面不要太小,深度不要太淺,原因是4月份我們北方地區氣溫不穩定,有時會有寒流降溫天氣出現,面積太小,水位過淺,水溫變化過大,會影響大菱鮃的生長。本地區現有50萬公頃的適於海水養殖的海域,雖然本次試驗是在池塘內進行的,如果海域條件適於大菱鮃網箱養殖,本養殖模式完全可以推廣到海域進行大菱鮃網箱養殖。
池塘也好,海域也好,對網箱設置的面積不是越多越好,設置少,浪費水體,設置過多不但對養殖環境造成影響,而且還不利於魚類的生長。試驗表明池塘設置網箱面積要小於池塘水面的20%。
根據大菱鮃生長規律和消費者對大菱鮃的消費習慣,本次試驗選擇大菱鮃平均體重為400g/尾,經過40d的室外網箱養殖,可增加到660g/尾,平均淨增重260g/尾,達到了商品魚的規格。此外大規格的苗種在養殖過程中抗病力較強,成活率也較高,試驗證明,大菱鮃的室內外接力養殖在本地區要選擇大規格的苗種,最好平均體重在400g/尾以上。
大菱鮃工廠化設施養殖是葫蘆島市海水養殖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模式。由於過去本地區大菱鮃養殖無序發展,導致葫蘆島市井鹽水的開採量已超過自然補給量,局部地區井鹽水資源呈現出逐漸衰退的趨勢,部分養殖地區開始出現缺水現象,再加上一輪輪的環保和海洋督查的高壓態勢,本地區大菱鮃的養殖和大菱鮃養殖戶的積極性下降。之前,本地區嘗試過大菱鮃「北魚南養」模式,也取得了成功。但由於大菱鮃「北魚南養」的主養區為福建,相距2000多公裡,苗種遠距離運輸,不但養殖成本增加,而且對苗種的成活率也產生一定影響。此次大菱鮃本地區的室內工廠化設施與室外網箱接力養殖的成功,在大菱鮃「北魚南養」模式成功的基礎上,為本地區大菱鮃養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模式,對該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