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尋味:紐芬蘭美食的舊傳統與新選擇

2020-12-02 三聯生活周刊

海島尋味:紐芬蘭美食的舊傳統與新選擇

2014-10-22 14:17 作者:丘濂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捕魚、打獵、採集野果……這是紐芬蘭這座「世界盡頭」的海島上,人們幾百年來的生活方式。1992年,鱈魚「禁漁令」頒布,北極蝦逐漸成為支撐紐芬蘭漁業的海鮮門類,這也改變了當地人的餐桌。漁業轉型成功帶來了經濟復甦。一批年輕廚師來到這裡,正在探索將自然食材升華的無限可能。

攝影 / 獨臂老宋

「鱒魚河」漁村的碼頭

鱈魚製品:舊時代的印跡

我們到達這個叫「鱒魚河」(Trout River)的漁村是早晨7點鐘。漁民喬·布瑞克和他的夥伴們早已經等得不耐煩了。這讓我沒敢告訴他們其實是薄霧繚繞的山間清晨景色太美,我們一度停車拍照的緣故。「我們一般6點就會出海,因為那時風小。」布瑞克說。他帶有濃重的英格蘭口音,祖先正是那裡的移民。「不過最近的天氣不能比今天再好了。」港口跳動的金色波光映襯在他皴紅的臉頰上,他的表情也舒展開來。

這天我們要去捕鱈魚。1992年,鱈魚資源瀕臨消亡,加拿大政府頒布了紐芬蘭漁場鱈魚的「禁漁令」。漁民們最初對「禁漁令」的心理預期只是兩年,沒料到一直都沒再重新開放。如今在紐芬蘭,鱈魚只允許三種形式的捕撈:僅供當地需求的商業捕撈;一種每次只限垂釣5條的遊釣;還有一種就是布瑞克和懷特所在的「哨兵項目」(Sentinel Program):定期捕撈並將觀察結果向漁業主管部門匯報,由此監測鱈魚數量的恢復情況。「我們1994年參加了這個項目。那時村裡的人都不知道這個項目是做什麼的,有沒有報酬。我們不在乎這些,僅僅就是想回到那種整天都在水上的日子。」布瑞克說。

我們的船在一連串白色浮標前停住。布瑞克和同伴們昨晚就在水裡下好了網。這種流刺網直達海床,當鱈魚無意中遊進網眼時,鰓會正好被網眼卡住。布瑞克指揮著幾個船員,將掛住鱈魚的漁網用絞車慢慢收進船裡。

參加「哨兵項目」的漁民定期捕撈鱈魚,由此監測鱈魚數量的恢復情況

「你瞧這條鱈魚有多漂亮,冰島種群那種褐配黃斑紋的鱈魚可不如它。」布瑞克拎起一條足有70釐米長的鱈魚對我說。紐芬蘭的鱈魚屬於龐大鱈魚家族中最正牌的「大西洋真鱈」(Atlantic Cod)。它橄欖綠的背部點綴著琥珀色的豹斑,流線型的白色條紋貫穿於斑點背部和白色腹部之間。布瑞克他們要記錄下鱈魚的體重和身長,清理內臟後把這些魚賣掉。賣魚所得再返回給項目作為研究資金,他們則每月領取一份固定工資。

如果英國冒險家約翰·卡伯特能夠活到今天,看到鱈魚已經稀少到成為科學家們的監測對象,一定會大為吃驚。1497年,在卡伯特通往亞洲的探險中,他登陸這裡,給它起名為「紐芬蘭」(Newfoundland),意為「新尋找到的土地」。在一封寫給當時英國政府官員的信中,他側面描寫了這裡的發現:「那裡的海域擠滿了鱈魚,不但用漁網可以捕到,就是把石頭放在竹筐裡沉到水底,也能撈上魚來。」

「過去捕鱈魚的日子挺辛苦的,現在的工作輕鬆、賺的錢也多。」布瑞克說,「每年6到7月間,近岸的多春魚會很密集,鱈魚就在這時洄遊索餌。我們要利用這個時機捕撈,平均每3天只睡5個小時。」現在布瑞克他們除了擔任哨兵領取固定收入外,每年還捕龍蝦和比目魚作為經濟補充。事實上,根據「哨兵」的觀察,鱈魚數量早就有所回升,但加拿大政府對鱈魚資源重新開放還保持著審慎的態度。

如果不是我們幸運,正好趕上了「哨兵」出海的漁船,我們也會像大部分來紐芬蘭的遊客一樣,整個行程中連一條真的鱈魚都看不見。但是這種塑造了紐芬蘭歷史和文化的物產又是無處不在的:汽車旅館的牆壁上掛著有關鱈魚的裝飾畫;當地許多酒吧都提供一種名為「尖叫入盟」的迎賓儀式,儀式中遊客需要咽下一杯英文名叫作「尖叫」的酒,再親吻一個鱈魚標本,接著就會被授予一張「光榮紐芬蘭人」的證書。幾個鱈魚時代興盛的漁村已經改為體驗式民俗博物館,遊客可以在這裡了解捕撈鱈魚的過程;在紀念品商店,那些和鱈魚有關的紀念品總是最受歡迎。

鱈魚也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它依然是當地人餐桌上的重要食物。「禁漁令」後,它所允許的捕撈量基本維持了當地人自用水平。「中午我們回家要吃『漁夫湯泡麵包』呢,漁民三天兩頭都吃這個。」布瑞克說。這道菜的英文叫Fisherman’s Brewis,Brewis的意思是「掰碎了的麵包」,這種拼寫方式還是中世紀英語,名字足以說明它悠久的歷史。它的做法簡單:提前將硬麵包在水裡泡上一夜,第二天拿出來揪成小塊,用水再煮;剛剛打上岸的鱈魚脫皮去骨,同樣也在鹽水裡煮得軟嫩。吃的時候把豬油渣和液體豬油拌在一起,淋在麵包碎和鱈魚塊上。不過布瑞克並不打算讓我跟他去家裡品嘗這道湯泡麵包,因為他上岸後還要再忙一陣。他建議我們去村裡一家叫作「海邊」(Seaside Restaurant)的餐館,「同樣是村民自己經營的,屬於家常風味」。

「有什麼鱈魚做的菜麼?」我們在「海邊」餐館挑了一處靠窗的座位。「鱈魚?很多啊。在我們這裡點菜,你說想吃『魚』就指鱈魚了,它絕對是島上的魚類之王。」服務生推薦的菜是「鱈魚蛋糕」(Fish Cake)。「紐芬蘭人通常把它作晚餐,因為它的材料來自上一頓午飯沒吃完的剩土豆和剩醃鱈魚。我們把土豆、鹹魚、洋蔥都切成丁放在一起醃,然後裹上雞蛋清和麵包渣,捏成餅狀放在豬油裡煎。這是我們這裡最拿手的菜。」

「海邊」餐館裡的鱈魚蛋糕終於上桌。果然沒有讓人失望,它的鹹度與鮮度都分寸剛好。我還吃出裡面加入了一種清香的香料。「這就是我家『鱈魚蛋糕』格外好吃的秘密了。」服務生說。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紐芬蘭之旅——聖約翰
    通過貝加萊體驗加拿大旅行者的吸引力傳統上一直是廣闊的原始性質,但在我們的紐芬蘭徒步旅行中,請親眼看看為什麼這個島嶼正在迅速贏得一個熱門藝術場景的聲譽和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有意義的方法。前往紐芬蘭(又名巖石),尋找一種發現感。
  • 贊麥源選尋味富陽 探訪傳統民俗美食酒釀饅頭
    為助力地域特優農產品上行,同時為廣大用戶的餐桌獻上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11月10日,贊麥源選尋味中國項目組走訪了富陽新桐村,以第一視角為社區團購消費者現場還原當地傳統民俗食物——酒釀饅頭的製造工藝。
  •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本周日播出,燒鵝瀨粉等美食壓軸上線
    滿屏都是東莞美食的《尋味東莞》,你看過癮了嗎?本周日晚9點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播出,繼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東莞,傳統和現代狹路相逢,神奇融匯,人們一邊回望傳統,一邊積極求變,美味的流轉一刻不停。
  • 《尋味東莞》雲集全國美食專家 以美食打造東莞城市新名片
    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日前正式收官,美食儼然已經成為東莞這座城市的一張新名片。上周末,尋味之旅美食團活動正式啟程,《尋味東莞》總策劃陳曉卿、製片人李潔,同知名美食家陳立、張新民、閆濤、雲無心、敢於胡亂等節目顧問、重點合作媒體代表等組成專家美食團,共同在東莞品嘗地道風味、探秘製作技藝,探尋東莞地道美食背後的文化,為東莞美食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出謀劃策。
  • 尋味東莞:麻湧傳統美食齊聚一桌
    說到麻湧美食,必然先想到香蕉,但事實上,麻湧美食除了香蕉還有更豐富的內容。禾蟲、蝦丸、冬瓜幹……別具水鄉特色,如果覺得全蕉宴已吃過多次,想有一點新鮮的菜式搭配,這次可以嘗試一桌匯聚麻湧傳統美食的新CP。
  • 吃貨:從鱈魚到北極蝦,紐芬蘭的「王牌海鮮」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和溫哥華,多倫多這些如雷貫耳的國際大都市相比,紐芬蘭在加拿大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省份,名氣也要小得多,它的英文名稱Newfoundland意思就是「新發現的陸地」。大型的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紐芬蘭漁場,在日以繼夜連續不斷的搜刮下,紐芬蘭的魚蝦貝蟹不管大小全部都難逃羅網,這給當地的漁業資源帶來了致命打擊。 據統計,這種機械化漁輪一個小時就可以輕鬆捕撈200噸的漁獲,而在16世紀,一條傳統的漁船在整個漁季的捕撈量也只有100噸左右。
  • 吃貨:從鱈魚到北極蝦,紐芬蘭的「王牌海鮮」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直到1949年,紐芬蘭這個「寶島」才正式併入了加拿大。  和溫哥華,多倫多這些如雷貫耳的國際大都市相比,紐芬蘭在加拿大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省份,名氣也要小得多,它的英文名稱Newfoundland意思就是「新發現的陸地」。
  • 手繪消失的國度紐芬蘭,國際版的小蝌蚪找媽媽
    紐芬蘭跟北美其他地區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地方都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陸續被發現並佔領,而紐芬蘭島是在發現新大陸之前五百多年就有歐洲人來過了。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維京海盜肆虐歐洲的時期,他們真的是架著小船哪都敢去,居然就有一小隊登陸了紐芬蘭島,並在這裡建起了一個小村莊。
  • 《尋味東莞》上演收官大餐!海納百川匯聚各方美食
    昨晚9時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播出,繼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 第三集壓軸播出 一路在追《尋味東莞》的吃貨們,注意啦。
  • 《新網球王子》手遊新活動怎麼樣 新活動尋味中華美食街的探秘
    導 讀 新網球王子手遊新活動預告,尋味中華美食街的探秘。
  • 周末美食:尋味一碗簡單且美好的飯
    我把這個獨特的風味一直保持下來,堅持傳統的原汁原味。作為第三代,祖父的意願以及父親的意願,我一直要傳承下去。Q:在搭配豚丼的小菜選擇上,會有什麼建議?A:豚丼的口味會有一點點甜,而且畢竟是肉,我看到丼丼屋此次推出的新菜品有鮟鱇魚肝配檸檬醋、三文魚生春卷之類的菜,都會比較適合搭配豚丼。
  • 多面衝繩:國人海島旅行新選擇(二)
    衝繩有著迷人的海島風光、獨具特色的琉球文化、精緻的美食,2010年日本籤證政策的放寬和包機旅行團的推出,讓衝繩成為國人海島旅行的優質之選。本次衝繩之行,衝繩觀光會會長平良哲先生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衝繩旅遊的種種迷人之處。
  •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來了,這些美食壓軸出場!
    今天(7月5日)晚9點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三大平臺播出,持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
  • 財經美食紀錄片《尋味·王家沙》將播
    穿過糕團、蟹殼黃、湯糰、大包等各個熱鬧的檔口,蔡立新受邀參加紀錄片《尋味·王家沙》的發布會。「從學校大門到王家沙大門,我見證了王家沙由小到大。」他說,上一代的師傅為他留下了三件寶,留下了王家沙至今知名的「四大名旦」,留下了金光閃閃的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8月31日晚,紀錄片 《尋味·王家沙》將正式登陸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
  • 《尋味東莞》最後一集今晚9:40播出,海納百川匯聚各方美食
    今晚(7月5日)9時40分,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聯合出品的《尋味東莞》紀錄片最後一集(第三集)《歡宴流轉》,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播出,繼續帶你解鎖東莞這座「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帶你品嘗地道東莞美食。
  • 紐芬蘭鱈魚:成就英國殖民霸業第一桶金,如何今天陷入資源枯竭?
    ▲1865年,紐芬蘭發行了一枚鱈魚郵票,這是世界首枚魚類郵票。郵票上印著一條大西洋鱈魚,表現了鱈魚在紐芬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絕對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紐芬蘭也隨英國加入了戰爭。然而戰爭給紐芬蘭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與此同時,美國的漁業迅速發展,世界範圍內乾魚價格下跌,紐芬蘭漁業收益下降,政府債務卻大幅增加。
  • 尋味順德 美食為媒
    【深圳商報訊】(記者 董思)12月18日至19日,由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順德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尋味順德——世界美食之都順德全國路演」首站活動在深圳舉行。 順德通過城市推介活動和戶外路演等方式,集中展示了順德特色美食和文化、產業與經濟,向深圳市民展現全新順德的城市魅力,實現順德高質量發展的「推介」和「引流」,促成更多投資者、消費者和合作夥伴,遊玩順德,選擇順德。 順德把「尋味順德——世界美食之都順德全國路演」首站活動設在深圳,以此作為擁抱深圳的一個重要舉措。
  • 新喀裡多尼亞旅遊局舉辦海島風早午餐大賞 享法式風情
    日前,新喀裡多尼亞旅遊局日前聯合GreenOption應季有機餐廳,舉辦了一場線下早午餐主題大賞,為時尚達人們提供新鮮、有機的新喀裡多尼亞海島風brunch,讓人在此開啟悠閒的周末時光,仿佛瞬間置身法式海島,也為新喀裡多尼亞這一新興海島新貴「圈粉無數」。
  • 為什麼加拿大北極蝦最安全:專訪紐芬蘭猞猁號三管輪Brad Keeping!
    為回應廣大中國消費者關切,加拿大北極蝦生產商協會最近連續進行了報導:加拿大北極蝦協會總裁:到目前北極蝦捕撈漁船沒有任何人感染新冠病毒!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來自北極蝦漁船的最新專訪報導,採訪的對象是紐芬蘭猞猁號大型北極蝦捕撈漁船的三管輪Brad&nbspKeeping&nbsp先生。
  • 中國首部財經美食紀錄片《尋味.王家沙》發布會在滬舉行
    《尋味.王家沙》於近日殺青。舊時王家沙點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膾炙人口的「四大名旦」經久不衰,即鮮香滷多的鮮肉生煎,鮮嫩味美的蝦肉餛飩,酥香可口的豆沙酥餅和香脆松透的兩面黃,在業內享有盛譽。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老字號王家沙幾經變遷,現已成為著名點心連鎖品牌,分別分布在上海、香港兩地,共有十四家連鎖餐廳。雖然餐廳早已舊貌換新顏,然而始終不變的是王家沙傳統技藝製作的那些經典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