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安化縣黃石村。 楊華峰 攝
中新網益陽12月2日電 題:從「差等生」到「示範村」 湖南安化「歡樂田野」解鎖脫貧密碼
作者 白祖偕 劉雙雙 劉曼
山間雲霧繚繞,碧綠的茶樹整齊排列;山下淺灘清溪,新修的民宿錯落有致;不久前開業的休閒農莊前坪,村婦趁好天氣曬著被子;一旁的葡萄地裡,村民揮舞鋤頭,為來年的收穫忙碌……初冬的陽光照進湖南省安化縣江南鎮黃石村,展開一幅水淨、村美、民安的美好圖景。
2017年4月,湖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蘭香(左五)在安化縣黃石村調研。湖南省委統戰部供圖
「從夜晚的一片漆黑到燈火通明,從鮮有外人踏足到鄉村旅遊目的地……」在寬闊的村民廣場,40歲出頭的村支書黃志飛細數著村裡的變化。他笑著說,如今的黃石村有點像「差等生」的逆襲,但這樣的變化,離不開湖南省委統戰部駐村扶貧工作隊「老師們」的默默付出。
苦練「內功」 魅力值飆升
黃石村位於安化縣中部江南鎮西南部,資江一級支流思賢溪穿村而過,全村10.63平方公裡,90%以上都是山林。2014年以前,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村民人均年收入僅2200元,全村有貧困戶101戶。
寬敞明亮的村民服務中心。 楊華峰 攝
2015年,湖南省委統戰部扶貧工作隊進駐黃石村,對村裡的產業狀況、農田水利及基礎設施建設、民俗風情進行了深入調研,制定三年幫扶規劃,確定重點實施「修路、治水、種茶、扶智」四個項目。
資金從哪來?湖南省委統戰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資源優勢,一次性引進8家非公企業,每家企業捐助30萬,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新修建、硬化公路22.7公裡,路面加寬至5米,實現通村、通組公路全硬化,並對通村公路兩旁進行綠化;民主黨派、港澳臺僑海外、黨外知識分子、宗教界……統一戰線各領域人士捐資捐物獻計出力,愛心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個小山村裡;「現在公路都修到了家門口,我們還是縣裡唯一通了公交車的村。」61歲的村民黃躍升沿著水泥路散步,沿途草綠花香。
與修路同時進行的是治水、架橋。黃志飛告訴記者,之前每年村裡都漲水,好不容易投入資金修護路基,來年又會被無奈衝走。
陽光下的黃石村山間茶園。 楊華峰 攝
思賢溪改造後,河床加寬1米、加深半米,清淤清理出的石頭用於加固河堤和路面硬化。在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兩岸來往村民告別過去的獨木橋或令人提心弔膽的「鏤空」繩結橋,三座全新的橋在溪上架起。
扶貧隊改造農網線路,讓黃石村村民們徹底告別電飯煲煮飯不熟的舊時光;窗明几淨的黃石幼兒園,是九三學社幫忙建造,萬嬰教育集團派幼師輪流支教,讓留守村裡的孩子能享受到省會城市的學前教育。
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扶貧隊也沒少下功夫。腰鼓隊、籃球隊、舞蹈隊等相繼成立,著力打造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把大家從牌桌上「拉」了下來,村風民風變得更好。
如今,黃石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思賢溪水清無災,傍晚文化廣場村歌社舞,還有建在家門口的「一門式」村級政務服務中心……
產業賦能 年輕人返鄉
大山的自然圍困漸破,如何化「輸血」為「造血」,激活村裡內生動力?駐村幫扶工作隊有戰略:因地制宜,從當地傳統產業——種茶入手,將零散耕作轉向規模發展。
黃華明(右)與時任省委統戰部駐黃石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王林在田間討論產業發展。受訪者供圖
黃華明是黃石村脫貧增收的探路人。2015年,得知扶貧隊要幫扶發展產業,時年38歲、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帶著資金毅然回鄉創業。「政府和社會各界投入那麼多,我們自己不回來,怎麼對得起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同年,黃石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16戶村民通過現金、土地等形式入股,近2000畝茶園被陸續開墾。
經過5年的發展,茶葉合作社「股東」由原來的16戶發展到116戶。「剛開始對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是一竅不通,多虧了工作隊的支持和幫助。」黃華明清楚地記得,在扶貧工作隊的引薦下,自己跟專家學理論,跟有經驗的種植戶當學徒學技術,還進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充電」,成為茶葉營銷和旅遊專業的農民大學生。「休閒農業」這個詞,就是他在一次培訓班上接觸到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黃石村土地分散,不適合機械化農業生產;茶葉競爭大,培植打造品牌需要很長時間。黃華明琢磨著,僅靠種茶賣茶難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也無法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跟著扶貧工作隊多番考察後,黃華明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何不趁安化實行全域旅遊號召茶旅融合「東風」,依託青山綠水,將黃石村打造成真正的田園綜合體。
從北京來的設計師為黃石村做了科學詳細的規劃,安化新坐標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和黃石村生態農業休閒旅遊項目部迅速成立,開啟「歡樂田野」品牌的探路:80畝荷花池、280畝果園、3000平米休閒農莊、彩虹滑道、CS拓展基地、本草園科普教育基地等相繼建成。
近兩年,黃石村平均每年接待遊客4.1萬人次,帶動農民就業500人。2019年,茶業種植合作社和旅遊公司共發放勞務工資和土地流轉費220萬元,其中貧困戶78萬元。從前的水毀荒地如今變聚寶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黃華明的隊伍。
活力釋放 田園美景繪就
目前,黃石村成立了20家經營主體,培育了茶葉、土花豬、蟠桃、葡萄、蓮子等特色農業5個,成功創建了休閒農業集聚發展示範村。2017年,全村貧困戶人均收入達4500元,成功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此後相繼獲評湖南省級「同心美麗鄉村」和「文旅扶貧示範村」。
黃志飛介紹,近兩年,村經濟合作社年均營業收入810萬元以上,遞增11%;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佔職工總人數的65%以上,帶動周邊40%以上村民廣泛參與和直接受益。
幾年下來,扶貧工作隊的「造血」理念開始深入黃石村村民心中。越來越多的村民自發成立其他類型合作社。以土花豬養殖合作社為例,該社養殖200頭花豬,只餵野草和熟食,不僅市場上供不應求,還可將以往村民用不上的紅薯葉等作物收購,實現農戶多方增收。合作社負責人黃恆最近正在為擴大養殖規模奔走。「豬肉有機餵養受到市場追捧,爭取為更多鄉親提供就業、增收機會。」
黃石村已獲評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劉曼 攝
黃華明也越來越忙了。茶旅融合發展勢頭喜人,節假日遊客高峰期將村道堵得水洩不通,停車場要進一步合理規劃;休閒農莊剛開業不久,民宿設施需進一步完善;村民家中自製土特產進入農莊售賣,質量要提前把關……
「雖說換種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效益不錯,但農村種養殖業一樣不能丟。」在得知長沙市望城區喬口鎮養殖「荷花蝦」「出圈」後,黃志飛打算去實地考察,「我們也有80畝荷花池,如果能套養,村上就又多一項產業。」
儘管湖南省委統戰部扶貧工作隊2018年底已撤出,但為黃石村留下了殷實「家底」。經常「回頭看」的回訪宛如一支「永不撤出」的扶貧隊,讓黃石村的「造血」功能越來越強大。如今,在村民廣場顯眼處,一塊「省委統戰部駐村幫扶紀事」石碑記錄著村裡變化和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統一戰線力量。「這份情,不能忘。」黃志飛動情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