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一片小茶葉 鋪就扶貧路

2020-12-11 人民網湖南頻道

編者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2020,註定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刻,湖南各地正奮力衝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在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湖南頻道推出「小康路上話脫貧」系列報導,通過一個個脫貧路上的感人畫面,展現湖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盛夏的中午,驕陽正顯露著它的威力。在30℃以上的毒日頭下,人們收起工作的匆忙,在空調下躲避夏日的高溫。但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的茶園裡,鄧進忠正揮舞著鋤頭,清除掉頑固的雜草,為秋茶的豐收做著準備。

惦記著小兒子的辛苦,鄧旭山也從空調的清涼中走出,來茶園給兒子送來一壺涼茶解渴。在茶園裡滴下的汗水,澆灌出兩代人數十年接力下的脫貧之「茶」。

鄧旭山,安化天鵝村的貧困戶,一家五口僅靠著祖上留下的兩畝薄田生存。即使每天是起早貪黑,但依舊負債纍纍,家裡僅有的電器也只是一盞昏暗的電燈。「我累點都沒關係,就是怕苦了孩子們。」

父愛如此,但欠款如滾雪球般向鄧旭山襲來,很難在茶葉落山前還上,小兒子鄧進忠依然因家境在初中學業未結束前輟學。思考著兒子患病體弱,承受不起城市裡的流水線工作,2008年,鄧旭山只得把他帶到自己打零工的千秋茶廠學門手藝。

鄧旭山沒想到的是,兒子在茶廠學藝兩年後就已出師,並包下了一間分廠制茶。隨著效益的增加,鄧旭山一家不僅不用再靠借錢生活,更是在鎮上當街的好位置,花40多萬買下了一套新房。

至此,一條兩代人脫貧之路,伴隨升起的茶香,宣告結束。

一盞黑茶,品千年傳承

安化採茶女。鄧吉元攝

雪峰山下,資水流經處,安化495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散落著36萬餘畝大小茶園。作為黑茶千年文化的親歷者,整個黑茶歷史的緣起、發展、繁榮都在這座小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黑茶延續千年,固然為人稱道,但一片茶葉鋪出的「萬裡茶道「,更是成為了連接安化與西北的一條生命之道。

由於常年飲食牛羊肉,素菜的匱乏,直接導致了維生素的缺乏,牧民們經常因此出現健康問題。而含鹼量高的黑茶,能夠加入牛羊奶補充牧民所需維生素。每當源源不斷的黑茶,由晉商從秀美江南,經茶馬古道送往黃沙漫天的西北,這便成為他們最為期待和喜慶的時刻。

黑茶與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由此結下。

「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安化黃沙坪是「萬裡茶道」中最為繁榮的驛站,如今在默默守護河對岸驛站的中茶茶廠便是由晉商一手創辦。

荏苒百年,晉商的後人們在這裡紮下根來,留下了百年老茶倉和古建築外,古法制茶手藝伴隨著一代代的傳承,也被完整地流傳了下來。

中茶見證了安化黑茶最為悠久的歷史,但它有的不僅只是它的歷史厚重感。 作為省級龍頭企業,在國家級貧困縣安化,它勇敢地負起社會擔當。近年來,中茶茶廠利用技術扶貧,採用茶葉種植輔導班、技術幫扶等形式,帶領400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攻堅。

千年黑茶史孕育了無數的文化寶地,留下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安化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國家級傳統村落13處;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4項。「萬裡茶道」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安化黑茶被列入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一座茶山,看現代茶人

雲臺山風景區。鄧吉元攝

行車前往雲臺山的路上,越往山上去,便越是向雲深處行進。一份高山上的清涼,驅趕著盛夏的暑意。900多米海拔的雲臺山上,終年被雲霧環繞,一種精靈般的植被——雲臺大葉種便生長在這高山之上。

這個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被評為「全國21個優良品種」的茶葉,如今更是「後代昌盛」。因南方大部分茶園都以其為母本培育出茶葉,於是也有了「湖南茶葉之母」的美譽。

一片小小的茶葉在現代農業的關心下得到了全方位地跟蹤、呵護,以其柔弱的枝條,託起鄉親們的脫貧夢。

「以前種茶得看天吃飯,日曬雨淋,現在用好這部手機就可以了。」70多歲的雲臺山村村民梁明慶說。在這個夏茶採摘期結束,需要除草、培管的季節,他只需通過手機查看野草的生長情況,便能立即出擊,精準剷除。

這位耕耘雲臺山數十年的老茶農,在如今茶園裡全部裝上了攝像頭後,搖身一變為當代新茶人。

此時,正是智慧化農業系統,忙著收集茶園環境數據的時候,系統將搜集到的數據反饋到網際網路,好進行下一次的農時計劃。而這些,都源自雲上茶葉有限公司的智慧化茶葉系統,從採摘、殺青、揉碾、發酵到乾燥,整整一條黑茶生產線全部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持下完成。

「它可以用來監測茶園茶葉的生長情況、還有天氣情況和除草施肥情況等等,我們給每片茶葉都安裝上了監控,每天我隨時會對茶葉的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出現異常情況。」雲上茶葉有限公司的何鐵軍介紹到。

隨著雲上茶葉公司的發展,從茶葉到茶杯,全部可供消費者實時觀看,實現了茶葉製作過程的最大透明化。

脫貧致富之路隨著科技的腳步不斷向前,政府也成為了一支強有力的助推劑。安化縣委積極推廣園區勞動、龍頭帶動、集體帶動、股份合作、資產託管等8種模式,結合實際,重點推行直接幫扶、股份合作幫扶、委託幫扶3種模式。直接幫扶2萬多戶貧困發展茶園4.2萬畝,對選擇股份合作幫扶的貧困戶,提供75%以上的產業扶持資金作為股本,對選擇委託幫扶的貧困戶,除享受產業扶持資金外,貧困戶小額信貸年收益不低於8%,連續收益不低於5年。

自2015年來,安化累計投入產業扶貧專項資金2.3億元,實施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74個,幫扶貧困人口126226人,佔總貧困人口的84.5%。

一片花海,賞四季變幻

茶鄉花海美景。戴愛玲攝

雞冠、粉黛,大白龍村裡,苗木們正貪婪地吮吸著陽光雨露,準備在秋季的花海一展身姿。為此,黃光登已經連續半個月在茶園裡忙活。

55歲的黃光登是村裡的貧困戶,自從把家裡的6畝土地流轉後,他也在家門口做起了園藝。

好在日子倒也漸漸好了起來,一個月4000的工資不說,土地還每年留給他一份「隱形財富」。三年時間,黃光登不僅脫了貧,這個月還計劃新房子的開建。這要是放在三年前,黃光登連想都不敢想。

變化的原因,便是一片「茶鄉花海」的誕生。

一頂黃帽、一雙黃屐鞋,這就是茶鄉花海的建設者黃郎雲。「我本來只想做個『小公園』,宣傳一下安化的茶文化,沒想到一下就建了五年。」

2015年,55歲的黃郎雲帶上了幾乎所有的家當回到安化,他想要在老家建造一個能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公園,空閒時能有個和朋友們喝茶的地方。臨近花甲,人生也過去一半,剩下的日子也能悠然自得。

但回鄉後,事情遠不如黃郎雲預想中簡單:不到五分的人均土地,都養活不了一家人。時間好像在安化失去了能力,那時和十年前的安化沒什麼變化。原來早在2001年,黃郎雲就開始在安化進行扶貧工作,他負責購買羊,然後免費送給農民,等羊長大後他就高價回收。但五年過去,村民們的貧困狀況不僅沒得到解決,反倒自己賠了2000多萬。

「山區一些土地產生的附加值不足以養活農民。」黃郎雲說道。所以,他毅然決定建設茶鄉花海,以茶為基礎,花為表現,開設春夏秋冬四個園區,建造一個既具生產功能又有觀賞功能的茶園、花園,讓遊客感受到「人在花中遊,隨處是茶香」。

如何扶貧、怎樣扶貧?茶園產出有限,如何提升農民的附加值?黃郎雲從二十年前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今,茶鄉花海採取土地流轉的形式,每賣出一張門票,就返給農民十塊錢。當售出門票達到200萬張,村民們的每畝土地還能再分紅一萬。

茶鄉花海作為安化縣最高標準的現代生態觀光茶園建設基地,著重與縣內規模最大的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結合布局,統籌解決貧困戶後續就業增收問題。五年過去,茶鄉花海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直接帶動周邊人群就業300多人,每天能提供出來200多個流動崗位給農民來打理茶園、花卉,包括施肥、種植、修剪等。

脫貧之路在腳下,致富之路在茶中。截至2019年底,安化擁有茶產業加工企業2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3家;旅遊企業125家。

一個晝夜,享茶味生活

湖南華萊對口幫扶的大福鎮石膏村。受訪者供圖

黑茶的過去,是千年的悠久文化;黑茶的當下,是一條脫貧致富之路;黑茶的未來,則是一個健康生活的發展方向。

「美茶顏、品茶點、走茶道、遊茶園、食茶宴、賞茶戲、宿茶莊、憶茶事」,一片茶葉,點綴了一方人民的24小時健康生活。

對於24小時健康茶生活的理解,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子棚的描述更加形象:早起使用的是黑茶牙膏,行走在茶馬古道上,去茶鄉花海輕嗅當季的花香,在黑茶小鎮體驗黑茶的悠悠千古,一杯黑茶消除旅途的疲憊,一碟茶點驅散胃中的飢餓,臨睡前敷上的一張黑茶麵膜,茶香伴你入眠。

萬裡茶道始於安化,茶味生活也源自安化。自安化縣人民政府提出24小時健康茶生活的概念以來,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都在對此進行積極的摸索。安化線下深入實施黑茶「六進」工程,其中推廣餐飲茶合作店已近200家。

脫貧致富之路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全社會的幫助。湖南華萊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除了定點幫扶全縣20多個村外,涵蓋兩萬多名貧困戶,並開展各種各樣的茶葉種植培訓班,增加他們的脫貧技能。

此外,打造出一款幫助扶貧的富民茶,每售出一塊茶磚便會捐贈五塊錢,直接捐給安化扶貧基金會,用於扶貧事業的發展。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眾多企業並未關閉春茶採購的廠門,減輕了脫貧戶返貧的風險,和邊緣戶致貧的可能。

嚴子棚表示,黑茶沒有保質期,春茶的銷量雖減少,但企業只要抗住資金壓力,等到市場回暖,便能讓積壓的茶葉售出,這些不能阻擋住脫貧攻堅進程的前進。

安化縣委書記劉勇會表示,在茶產業方面,全縣茶產業及關聯行業從業人員近40萬人,其中10萬貧困人口因茶脫貧;在旅遊方面,社會各界積極創辦農家樂、家庭農場、美麗田園、農事體驗園等休閒旅遊農業,全縣1.1萬多名貧困人口依託旅遊產業成功脫貧。

並且,安化24小時健康茶生活的推進,讓黑茶產業鏈得到極大的延伸。傳統黑茶產業在推進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的同時,新興的黑茶產業業態,也在蓄力小康生活的腳步。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相關焦點

  • 湖南華萊:引領安化黑茶產業全方位發展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安化黑茶產業的政策指導下,湖南華萊以發展安化黑茶產業為核心,經過9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集茶葉種植、黑茶生產銷售、接待服務、文化傳播及食品保健品研發生產於一體的產業鏈,並通過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產業發展的整體進程,更拉動了安化縣內區域經濟的發展。
  • 湖南安化:黑茶引領脫貧路(9)
    新華社照片,長沙,2018年4月27日湖南安化:黑茶引領脫貧路龔意成(左四)帶他的客戶(左一、左二、左五)參觀茶葉基地後,在劉發林(左三)家吃午飯(4月24日攝)。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馬路鎮,今年53歲的劉發林和26歲的龔意成,在12年前因安化黑茶結識,現在一起走上致富路。2006年,種田養家的劉發林老房子發生火災,家中囤的兩年的收成——兩千斤糧食被全部燒光,一場大火讓他成了貧困戶。
  • 安化蛻變:「脫貧茶」如何變身「金葉子」
    截至6月底,安化黑茶網絡直播銷售額已逼近一億。黑茶產業逐漸成為了安化縣精準扶貧的特色支柱。 9月8日至9日,《法人》記者跟隨「聚焦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2020全國主流媒體安化採風調研團共同來到這座黑茶之鄉,感受黑茶文化,開展產業扶貧調研。
  • 湖南衡陽:「太陽花」鋪就80後小夥「扶貧路」,讓貧困戶脫貧摘帽
    以花扶貧,以花脫貧,衡陽縣石市鎮南洋村80後小夥凌帆,通過種植太陽花創建了年產值過千萬的鮮花產業,帶領當地130戶,37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湖南衡陽:「太陽花」鋪就80後小夥「扶貧路」,讓貧困戶脫貧摘帽花田裡,花民們正熟練地採摘新的一批鮮花,再過一兩個小時,它們就將出現在城市的花店,或者某個家庭的花瓶裡。
  • 從「差等生」到「示範村」 湖南安化「歡樂田野」解鎖脫貧密碼
    2017年4月,湖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黃蘭香(左五)在安化縣黃石村調研。湖南省委統戰部供圖「從夜晚的一片漆黑到燈火通明,從鮮有外人踏足到鄉村旅遊目的地……」在寬闊的村民廣場,40歲出頭的村支書黃志飛細數著村裡的變化。他笑著說,如今的黃石村有點像「差等生」的逆襲,但這樣的變化,離不開湖南省委統戰部駐村扶貧工作隊「老師們」的默默付出。
  • 精準脫貧在安化丨八角茶業一家三代扶貧情
    龔氏一家將扶貧幫困融入家風,從幫助指導茶民種茶,到將茶葉、茶技「送上門」,再到如今「四方聯動」的幫扶模式。目前,八角茶業累計投入1160萬元,對口幫扶的6個村621戶2217人已經脫貧。近日,紅網記者跟隨2020「決戰決勝 全面小康·精準脫貧在三湘」媒體記者團,走進安化雲臺山八角茶業,探訪三代茶人的扶貧故事。
  • 【精準扶貧在三湘】「陽羅面」鋪就致富路
    「陽羅面」鋪就致富路湖南日報記者 龔柏威 通訊員 朱青青11月15日,沅江市陽羅洲鎮大中村欣晨麵廠的包裝車間裡,53歲的貧困村民龔賽娥正在把機器切好的面打成捆,裝進箱子稱重塑封。簡單的活計,她做得很認真。「有了陽羅面,我們就有了好日子。」龔賽娥說。
  • 2018湖南茶葉「十大創新產品」之安化三針:用歷史之水,泡一杯玉葉...
    為適應茶葉教學需要,十年後遷至安化黃沙坪,這,便是褒家衝茶場的前身。 1928年,湖南省茶葉講習所因經費緊缺奉令停辦,改為湖南茶事試驗場。馮紹裘任第一任場長,在黃沙坪白泡灣租佃山地,著手開荒種茶,並從上海引進5臺制茶機械和研發木製揉茶機、A型烘乾機,開創了湖南茶葉製作機械化之先河。
  • 恰黑茶啵,安化走一個 「湘農薈」雲品一片葉子千年香
    紅網時刻記者 向婉 攝影 白楊 安化報導「壓起來咧, 把槓抬啊,重些壓咧,慢些滾啊……」一曲雄渾高亢的踩制千兩茶號子聲震湖南黑茶之鄉,唱出傳承中的茶文化自信。恰hè茶啵,黑茶來啦!12月9日,聞著一抹茶香,伴著千兩茶的歷史音旋,「湘農薈大直播」將鏡頭切向安化縣,在黃沙坪的安化黑茶直播基地內,帶網友一同見證小縣城的與時俱進,沉醉於一片小葉子背後的千年香。當古茶市遇見新營銷時間在變,記憶如舊。
  • 八角茶葉舉行18周年慶典,將扶貧進行到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6日訊(通訊員 陳尚彪)9月15日,安化縣馬路鎮大劇院熱鬧非凡,馬路鎮八角茶業十八周年慶典在此隆重舉行,當天的慶典上,八角茶業還舉行了「千企幫千村」扶貧車間項目籤約儀式。近年來,八角茶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多次資助困難學生,走訪慰問受災、大病戶,進養老院關愛老人,參與扶貧項目。通過為貧困戶免費提供茶苗、肥料、生產技術指導、保護價收購原料等帶動貧困戶增收,目前新建產業幫扶基地近3000畝,擬帶動馬路鎮6個行政村的616戶、215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 【扶貧印記】行唐西城仔 紅薯葉鋪就小康路
    因土地貧瘠,村民生活曾經十分貧困,扶貧工作隊入駐之初,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  2020年6月3日,西城仔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蘇建輝(左一)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永介紹最新的醫保政策。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  2020年6月3日晚,駐村工作隊隊員在加班工作。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 安化「網紅縣長」陳燦平:一人賣出1500萬元茶葉 倆月暴瘦12斤
    陳燦平的另一重身份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縣委常委、副縣長,主要負責電商扶貧工作。自2018年年底起,他用抖音號「陳縣長說安化」發布短視頻,向粉絲介紹安化的風土人情和自己的日常工作。但今年春天,當地黑茶銷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遇到瓶頸,陳燦平為此開始直播帶貨,希望幫助茶企、茶農渡過難關。「在安化,近15萬貧困人口中有9.6萬人因茶脫貧。如果茶葉賣不動了,茶農就有返貧風險。」
  •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開幕 重725斤世界茶王誕生
    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攝  星辰在線10月24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通訊員 劉翼張)昨日下午,世界最重茶葉在中糧百年木倉生態黑茶產業園奠基儀式上正式被開啟。第三屆中國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昨日在「中國黑茶之鄉」安化開幕,黑茶新產品等紛紛亮相,引爆觀眾眼球。  昨日,8名壯漢一聲齊吼抬起茶王。
  • 【逐夢新時代·縣市區掃描】以茶為馬,安化茶力今勝昔
    安化黑茶是隨歷史進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安化黑茶興盛於宋明清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裡除了聞名全國的黑茶,紅茶、綠茶也一應俱全。安化作為中國「萬裡茶道」的起點,幾百年以前的茶葉就是從這裡通過馬幫、驛鋪運往莫斯科。現在經過那裡,在蛙聲犬吠之中,好像還可以隱約聽見駿馬嘶鳴,馬鈴叮噹。   整個安化茶葉史,都繞不開一個叫彭國鈞的男人。
  • 帶你走進湖南安化千兩茶
    湖南安化高馬二溪村,原產地中茶林相依的自然環境,為這裡的茶農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茶農選用純手工來搭房建屋,所選的楠竹必須三年以上。製作前的存放期決不能超過25天,細心專注的提居供所並不是為人,而是為這片原產地中的--安化黑茶。黑茶神奇的歸宿,外形似花卷,體量一百斤。它被稱作「花卷茶」和「千兩茶」。
  • 湖南安化茶產業發出「紅利」包
    近年來湖南安化縣堅持「精準扶貧、產業先行」,緊緊依託資源稟賦發展安化黑茶等特色產業,圍繞「四跟四走」新思路,抓牢產業幫扶模式。真正讓貧困戶參與發展、分享產業發展紅利。2015年,安化縣馬路鎮洞馬村貧困戶鄧幹清將自已家的5畝閒置地流轉給了八角茶業,2017年便開始產生效益了。
  • 湖南哪些地方好客,益陽安化,應當在其中,梅山美食,至今難忘
    益陽,又稱之為麗都,也許如今在湖南眾多城市中不算突出,風頭不及長株潭,但是益陽自古以來作為位於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中,也具有不小的影響力,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美食這個領域,總能給人們一些「小驚喜」。
  • 「扶貧印記」行唐西城仔 紅薯葉鋪就小康路
    因土地貧瘠,村民生活曾經十分貧困,扶貧工作隊入駐之初,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2020年6月3日,西城仔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蘇建輝(左一)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永介紹最新的醫保政策。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2020年6月3日晚,駐村工作隊隊員在加班工作。
  • 一片茶葉帶來古丈苗寨無限「錢景」
    「錢景」  作者 劉曼  在海拔700多米的湖南湘西古丈縣翁草村「白茶一號」茶葉基地,660畝白茶苗正吮吸著山野靈氣。  「一片茶葉」改變了一切。  2018年4月,靠種白茶富起來的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的20名農民共產黨員,提出願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民眾脫貧;同年7月,15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嫁」到古丈縣翁草村等3個貧困村。圖為6月11日,村民在茶園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