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梳子、一頭牛 貧困殘疾家庭有了致富「法寶」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么駝背」李緒斌向記者介紹他的養牛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

  兩年時間、817萬元、1076戶貧困殘疾人受益,這些數字串連著遠隔千裡的山東泰安和重慶巫溪兩個地區。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的開展,挺直腰板的「么駝背」、帶村民一起脫貧的吳純清等一批身殘志不殘的貧困殘疾人不僅摘去貧困的帽子,也讓一大批貧困殘疾人加入到不「等靠要」的隊伍中來。一把梳子、一頭牛,這兒的殘疾人生活也因此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頭牛 借來養起就能賺錢

  「以前自己養些豬和雞,完全在屋裡閒著沒事幹。」11月上旬,在巫溪縣文峰鎮長沙村一個毫不起眼的山腳下,李緒斌家二層小樓房前的院壩裡,同村村民姚勝忠剛給牛棚裡的牛餵完草料,幾個人坐在院壩裡擺起了龍門陣。

  說起現在的生活,姚勝忠想都不敢想,下肢三級殘疾的他因行動不便,只能在家裡做些零散的農活,自從李緒斌把自家的牛借他養後,他不僅有機會靠養牛掙錢,還有機會來這裡餵牛掙務工費,相較以前每年多收入了三萬多,對於他的家庭來說改善了很多。

  李緒斌的牛不僅借給了姚勝忠,還借給了村裡不少殘疾人和建卡貧困戶。但早在幾年前,這個幫助村裡人脫貧致富的李緒斌還是大家口中被嘲笑對象「么駝背」,幾年過去了,么駝背不僅是李緒斌的外號,更是他響噹噹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名字。在他家門口,掛著「巫溪縣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牌子,這裡,是李緒斌的家,也是他的養殖產業發源地。

  自幼殘疾的李緒斌因個子矮小和脊背高高凸起,遭受了很多來自外界的質疑和否定,但憑著「身殘志堅」的信念,2016年李緒斌在國家扶貧戰略啟動之後牢牢地抓住了機會,開始計劃他的養牛產業。隨著其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對市場環境的不斷了解,現在他不僅有了自己的養牛場,成立了以「么駝背」命名的養殖專業合作社,還帶領全村99名貧困戶發展黃牛產業,實現了合作社與養殖戶互利共贏。

  這種「借牛還牛」的模式是巫溪當地為缺啟動資金的貧困戶創造的助力方式。貧困農戶不用投資一分錢,合作社將牛免費委託給貧困農戶飼養,貧困農戶將領養的牛飼養到出欄時按照市場價(如市場價低於保底價,則用保底價)賣給合作社,扣除當初提供時牛重量的價格,新增重量賣出的收入為農戶所得。

  現在,李緒斌的養殖場平均每年的年銷量是300多頭,不僅可以在本地銷售,還可以銷往外地。李緒斌表示:「今年的年收入預計能達到400萬左右,這種方式不僅帶動殘疾人還帶動了全村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等靠要』,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回報。」

  吳純清向記者介紹自己的木梳製作流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王瑋 攝

  一把木梳 帶動150餘人增收

  在巫溪,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勵志殘疾人不僅有「么駝背」,作為東西部扶貧工作中創辦殘疾人就業平臺的主要成果之一的「龍鳳工藝」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實施主體重慶市龍鳳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純清因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殘疾。雖然身體殘疾,但他明白,要學得一技之長,才能自立於社會,最終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他掌握了木雕技藝,並通過創業建起了自己的一家小小木梳廠,並逐步發展壯大,到2016年他的公司銷售額達3800萬元,成為了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木質工藝美術專業化公司。

  不僅要將木雕工藝名揚遠外,還帶動了其他殘疾家庭脫貧致富,幫他們走出困境,這是吳純清的願望。因此隨著扶貧項目不斷深入落實,這裡已經成為了魯渝扶貧協作「代工廠」,吳純清每年會與山東肥城鴻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籤訂500萬元的生產合同,按要求生產工藝木梳和木雕工藝。同時,這裡也是殘疾人就業平臺的「孵化倉」。目前,基地已吸納21人就業,帶動150餘人增收,每人年收入可達2.8萬元至6萬元不等。

  工人用砂紙手工打磨木梳。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

  走進基地,映入眼帘的就是流水線式的木梳生產車間,每個車間的工人們做著不同的工藝。有鋸木的,打磨的,雕花的...他們都全神貫注於手上的工作。吳純清說:「每一把梳子都要按製作流程走,必須做到光滑不扎手,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精加工。」從過去的3名工人,到現在的68名工人,吳純清用實際行動帶動了殘疾人就業,也擴大了企業收益。「雖然是殘疾員工,但只要手和視力正常的都可以來工作,我們會提供技術培訓,一般一個月就可以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術。」吳純清說。

  除了生產木梳以外,基地還銷售其他的木雕系列產品和雕花家具系列產品,吳純清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記者:「以前都是線下景區銷售,現在增加了線上平臺,木梳不僅可以在景區銷售,還可以通過山東企業的幫助銷往國外,目前出口到了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

  除了產業帶動,2019年以來,對口支援巫溪的山東泰安市投入817萬元,用以支持巫溪縣殘疾人的脫貧工作,幫助實施集中供養、就業培訓、危房改造和家庭無障礙改造等,通過一系列的幫扶,不僅打造了一批如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龍鳳工藝」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般的魯渝殘疾人扶貧協作基地,也讓更多貧困殘疾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記者 王瑋 實習生 吳禮霜)

相關焦點

  • 農安縣:致富路上「牛」起來
    看著一頭頭「致富牛」悠閒地吃著草料,張國柱心裡十分滿足。眼下,牛舍裡又有幾頭母牛懷了牛犢,出生後將帶來幾萬元的收入。「無本難取利,我家底子薄、收入少,多虧了扶貧政策,讓我有機會靠養牛脫貧致富。」張國柱家原本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妻子身患疾病,導致家庭陷入貧困,但一向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因此氣餒。張國柱利用扶貧政策,建起牛舍發展養殖業,開始了致富之路。
  • 譚木匠用一把小梳子講述大世界的故事
    作為一把梳子,譚木匠可謂家喻戶曉,據說僅2016年就賣掉了400多萬把梳子,用戶遍及全球。因為和朋友的約會,我碰到了正在南京藝術學院進行的譚木匠《一把梳子的故事》主題展。一走進校園,就看到很多穿著藍色工裝的人,像是一個旅遊團,又像是在等待什麼,因為人數眾多、穿著整齊成為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從千裡之外的重慶萬州來南藝參觀的譚木匠殘疾員工。
  • 殘疾青年創辦家庭農場 帶動鄉親致富
    原標題:殘疾青年創辦家庭農場 帶動鄉親致富肢殘青年楊東海以超越常人的毅力,靠自己的努力,在荷花鎮尖山社區瓦窯田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檸檬,發展家庭農場,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殘疾青年自立自強之路。記者日前在荷花鎮尖山社區瓦窯田的民初家庭農場裡看到,鬱鬱蔥蔥的檸檬樹,枝頭掛滿了果子,嗅覺裡都是檸檬清香的味道。
  • 譚木匠:一把梳子背後的人生傳奇
    譚傳華不認命,要強的他很快走出身體殘疾的陰影,不但練會了用左手寫字,還畫得一手好花,成為一名小學教師。23歲,想著去走萬裡路,於是譚傳華帶著父母給的50塊錢,開始浪跡天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流動人口還不是很多,譚傳華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盲流」。
  • 廬江縣廬城鎮:養牛走上致富路
    初秋的清晨,天還是蒙蒙亮,周良付就早早起了床,打開牛圈的門,將他視若珍寶的10頭肉牛趕到荒地裡吃草。望著正在長膘的肉牛,周良付的臉上露出了歡喜的神情。看著周圍鄰居都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面對陷入了困境的家庭,一家人異常著急。
  • 上帝只給他一把梳子
    而在當時,一元一把的塑料梳子幾乎充斥了整個市場。一次出差途中,他花了2元錢買了一把梳子,拿在手裡不斷揣摩,木匠出生的他敏銳地意識到:生活需要返璞歸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梳子將越來越不會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而木梳這個縫隙市場肯定蘊含著巨大的前景與商機!1993年,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在自家的一個廢棄豬圈裡,開始了作坊式的木梳製作。
  • 一年賣330萬把梳子賺上億,殘疾富豪譚傳華20年堅守一把梳子
    算算從創立到如今,譚木匠默默存在了20年,但從來只做一件事——賣一把木梳。這家企業營收平穩,每年淨利潤維持在1億元以上,沒有貸款,沒有外債,就連上市時的募資都沒用完,躺在銀行帳上的錢,只是「突突突」的「生」著利息。董事長譚傳華曾表示,一夜暴富的人是不會再沉下心來做好一把小木梳的。斑馬消費注意到,譚木匠最近花1.4億元買了理財產品。
  • 日常保養秀髮,你需要一把適合自己,正確的梳子
    大家都想擁有一頭柔順秀髮,除了日常洗髮水,護髮素,護髮乳等各種洗髮養護外,有一把好用的梳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經常用梳子梳頭按摩頭皮,會直接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可以止癢和減少頭皮屑,保護頭髮的根源。現在的梳子造型是千奇百怪,各種奇葩附屬的功能也是層出不清,到網上搜索一下是眼花繚亂。
  • 譚木匠:一把梳子的匠心
    有了銀行支持的譚木匠知名度也空前高漲,毫無疑問的成了中國梳子第一品牌。   1998年3月7日,譚木匠與第一家加盟商連鎖店籤約,從此開始了特許經營的發展之路。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譚木匠逐漸在全國建立了分銷網絡,並在高檔小木製品市場獨佔鰲頭。就憑著銷售梳子鏡子,譚木匠的營收過億。
  • 「脫貧致富奔小康」海口「牛人」養牛養出致富路
    牛是曾傳滿最好的夥伴。(人民網記者毛雷 攝)雖然個子不高,喝的「墨水」也不是很多,但在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美桐村村委會道統村的曾傳滿可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牛人」,憑著一手過硬的養牛、醫牛、識牛技術,他不僅讓自己的家庭擺脫了貧困,還帶領村裡的鄉親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 中國「最牛」的木梳品牌:一把梳子敢賣1380元,年營收超3億
    一把木梳子敢賣1380元人民幣,一年營收超3個億。譚木匠,一家從事木梳子生意的企業,也是全球唯一一家靠著賣梳子上市的公司。截至發稿前,其市值為10.67億港元。那麼這家公司到底為什麼能做到年銷售額幾個億,市值超十億港元呢?故事要從譚傳華此人說起。1957年,譚傳華出生在重慶開縣嶽溪鎮。
  • 【幫道德模範實現新年願望】文花枝:讓殘疾貧困家庭溫暖過年
    新年心願:  希望為家鄉韶山市大坪鄉的殘疾貧困家庭送去過年所需的物資,為他們解決一定的經濟和生活問題,幫他們過一個溫暖的春節。  文花枝說,她出生在韶山市大坪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有幸得到社會的幫助,現在日子過得挺充實。
  • 龍陵平達:「牛人」張三的故事
    今年37歲的張貴順,是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平安社區楊卜寨的村民,他自幼身患小兒麻痺症,右腳殘疾,行動不便。但是身殘志堅的他,硬是憑著一股不向困難低頭的「倔勁」,讓家裡的日子從一貧如洗到如今的小康生活,生活過得是有滋有味。說起「牛人」張貴順這個張三,村裡人無不對他豎大拇指,說他每天起早貪黑,就像一頭勤懇耕勞的老黃牛,每天不是在廠房裡餵牛,就是在作坊裡釀酒。
  • 「333精準助殘」讓百戶殘疾家庭脫貧解困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路上,殘疾困難群體是突出短板。武進同心助殘驛站探索打造「333精準助殘」模式——「物質關懷+心靈關懷+增值關懷」幫扶,「驛站黨派成員+專業志願者+社區幹部」參與,「九三學社社員及單位+社會愛心人士及單位+政府部門購買服務」籌資,讓結對的101戶殘疾家庭脫貧解困。
  • 20年只做梳子,譚木匠(00837)能靠梳子賺多少錢?
    ,殘疾富豪譚傳華20年堅守一把梳子》。算算從創立到如今,譚木匠默默存在了20年,但從來只做一件事——賣一把木梳。這家企業營收平穩,每年淨利潤維持在1億元以上,沒有貸款,沒有外債,就連上市時的募資都沒用完,躺在銀行帳上的錢,只是「突突突」的「生」著利息。董事長譚傳華曾表示,一夜暴富的人是不會再沉下心來做好一把小木梳的。斑馬消費注意到,譚木匠最近花1.4億元買了理財產品。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中國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脫貧路上的養「牛...
    「貸牛還牛」產業扶貧模式示意圖 攝影:張喆炯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喆炯):中國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全國扶貧開發的重點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脫貧成本最大的縣,也是廣西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
  • 來了「牛爸爸」有了「致富牛」
    「想致富,養牛是條好出路。」在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秧洛村,這是群眾口中常說的一句話。 走進坐落在半山腰的秧洛村,放眼望去,家家戶戶的牛舍裡,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正吃著草料,時不時還向外張望,養殖戶精心地呵護著自家的寶貝,一會摸下牛角,一會給牛添些飼料。
  • 阿榮旗貧困戶逆襲「牛大王」
    他叫陳國,70後,3口之家,有一個女兒,三間草房與他年齡相仿,為數不多的貧瘠山地,有著微薄的收入。多年來,陳國一直在阿榮旗查巴奇鄉郭家窯村居住。由於家地少, 他還患有慢性病,雙腿的膝關節常年疼痛,行動困難,被鑑定為肢體三級殘疾,一直依靠藥物治療,醫藥費用開支較大,再加上缺少能幹的勞動力,還有個上學的孩子,貧困程度可想而知。2015年陳國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給陳國帶來了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 一頭12萬元,「隆化肉牛」咋這麼「牛」
    老「牛倌」的轉變   「牛原來是有良心的!」   56歲的二道窩鋪村村民張宗學是個老「牛倌」,以前家裡有7頭黃牛,他個個當寶,草料鍘得碎碎的,玉米面磨得細細的,牛肚子每天鼓鼓的。但年底算帳,腰包卻癟癟的,賺不了幾個錢,老張總罵自己養的牛沒良心。
  • 6旬殘疾老漢創業養豬 帶動村民致富
    人民網重慶12月14日電 腿部殘疾,走路一瘸一拐,正常工作都不方便,但是今年65歲的老漢偏偏用自己的毅力和頭腦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創業路,不僅讓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更帶動了村裡農戶一起致富。他就是豐都縣雙路鎮安寧場村4組的向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