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駝背」李緒斌向記者介紹他的養牛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
兩年時間、817萬元、1076戶貧困殘疾人受益,這些數字串連著遠隔千裡的山東泰安和重慶巫溪兩個地區。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的開展,挺直腰板的「么駝背」、帶村民一起脫貧的吳純清等一批身殘志不殘的貧困殘疾人不僅摘去貧困的帽子,也讓一大批貧困殘疾人加入到不「等靠要」的隊伍中來。一把梳子、一頭牛,這兒的殘疾人生活也因此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頭牛 借來養起就能賺錢
「以前自己養些豬和雞,完全在屋裡閒著沒事幹。」11月上旬,在巫溪縣文峰鎮長沙村一個毫不起眼的山腳下,李緒斌家二層小樓房前的院壩裡,同村村民姚勝忠剛給牛棚裡的牛餵完草料,幾個人坐在院壩裡擺起了龍門陣。
說起現在的生活,姚勝忠想都不敢想,下肢三級殘疾的他因行動不便,只能在家裡做些零散的農活,自從李緒斌把自家的牛借他養後,他不僅有機會靠養牛掙錢,還有機會來這裡餵牛掙務工費,相較以前每年多收入了三萬多,對於他的家庭來說改善了很多。
李緒斌的牛不僅借給了姚勝忠,還借給了村裡不少殘疾人和建卡貧困戶。但早在幾年前,這個幫助村裡人脫貧致富的李緒斌還是大家口中被嘲笑對象「么駝背」,幾年過去了,么駝背不僅是李緒斌的外號,更是他響噹噹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名字。在他家門口,掛著「巫溪縣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牌子,這裡,是李緒斌的家,也是他的養殖產業發源地。
自幼殘疾的李緒斌因個子矮小和脊背高高凸起,遭受了很多來自外界的質疑和否定,但憑著「身殘志堅」的信念,2016年李緒斌在國家扶貧戰略啟動之後牢牢地抓住了機會,開始計劃他的養牛產業。隨著其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對市場環境的不斷了解,現在他不僅有了自己的養牛場,成立了以「么駝背」命名的養殖專業合作社,還帶領全村99名貧困戶發展黃牛產業,實現了合作社與養殖戶互利共贏。
這種「借牛還牛」的模式是巫溪當地為缺啟動資金的貧困戶創造的助力方式。貧困農戶不用投資一分錢,合作社將牛免費委託給貧困農戶飼養,貧困農戶將領養的牛飼養到出欄時按照市場價(如市場價低於保底價,則用保底價)賣給合作社,扣除當初提供時牛重量的價格,新增重量賣出的收入為農戶所得。
現在,李緒斌的養殖場平均每年的年銷量是300多頭,不僅可以在本地銷售,還可以銷往外地。李緒斌表示:「今年的年收入預計能達到400萬左右,這種方式不僅帶動殘疾人還帶動了全村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等靠要』,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回報。」
吳純清向記者介紹自己的木梳製作流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王瑋 攝
一把木梳 帶動150餘人增收
在巫溪,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勵志殘疾人不僅有「么駝背」,作為東西部扶貧工作中創辦殘疾人就業平臺的主要成果之一的「龍鳳工藝」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實施主體重慶市龍鳳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純清因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殘疾。雖然身體殘疾,但他明白,要學得一技之長,才能自立於社會,最終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他掌握了木雕技藝,並通過創業建起了自己的一家小小木梳廠,並逐步發展壯大,到2016年他的公司銷售額達3800萬元,成為了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木質工藝美術專業化公司。
不僅要將木雕工藝名揚遠外,還帶動了其他殘疾家庭脫貧致富,幫他們走出困境,這是吳純清的願望。因此隨著扶貧項目不斷深入落實,這裡已經成為了魯渝扶貧協作「代工廠」,吳純清每年會與山東肥城鴻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籤訂500萬元的生產合同,按要求生產工藝木梳和木雕工藝。同時,這裡也是殘疾人就業平臺的「孵化倉」。目前,基地已吸納21人就業,帶動150餘人增收,每人年收入可達2.8萬元至6萬元不等。
工人用砂紙手工打磨木梳。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
走進基地,映入眼帘的就是流水線式的木梳生產車間,每個車間的工人們做著不同的工藝。有鋸木的,打磨的,雕花的...他們都全神貫注於手上的工作。吳純清說:「每一把梳子都要按製作流程走,必須做到光滑不扎手,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精加工。」從過去的3名工人,到現在的68名工人,吳純清用實際行動帶動了殘疾人就業,也擴大了企業收益。「雖然是殘疾員工,但只要手和視力正常的都可以來工作,我們會提供技術培訓,一般一個月就可以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術。」吳純清說。
除了生產木梳以外,基地還銷售其他的木雕系列產品和雕花家具系列產品,吳純清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記者:「以前都是線下景區銷售,現在增加了線上平臺,木梳不僅可以在景區銷售,還可以通過山東企業的幫助銷往國外,目前出口到了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
除了產業帶動,2019年以來,對口支援巫溪的山東泰安市投入817萬元,用以支持巫溪縣殘疾人的脫貧工作,幫助實施集中供養、就業培訓、危房改造和家庭無障礙改造等,通過一系列的幫扶,不僅打造了一批如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龍鳳工藝」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般的魯渝殘疾人扶貧協作基地,也讓更多貧困殘疾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記者 王瑋 實習生 吳禮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