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正在成為中國酒行業的新風口。
倒回10年前的白酒黃金時代,沒人會相信,果酒可能會成為中國酒行業的增長主力預備役。如今,這種「可能」正在被一個個增長數據證實。
電商大數據機構ECdataway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平臺預調酒/果酒類目銷售額,比2017年增加154%,並保持逐年高增速。今年6·18期間,果酒類增長率超120%,在天貓55大促中,果酒增長更超過400%,其中,梅子酒增長超過1000%。
在這個「潛爆市場」中,中國果酒卻長期處於「有品類無品牌」狀態。風口之上,誰先立起品牌,誰就能像最初的「可口可樂=可樂」一樣,率先佔住「品牌=品類」的心智優勢,優先獲取分蛋糕的權力。
就007觀察,勢頭最猛,最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果酒界可口可樂」的,是一瓶叫梅見的青梅酒,因為它今年實在太「出圈」。
從李佳琦直播間到羅永浩直播間,從微信朋友圈到微博、抖音、小紅書,就算沒喝過,你都或多或少見過這瓶青梅酒。今年天貓618,梅見更是拿下了果酒品類雙第一。
從品牌知名度到產品銷量,梅見都展現出成為果酒頭部品牌的潛力。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品牌創立於2019年,迄今還不到兩年。這就很難讓人不好奇,它到底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撬動了行業風口,乘勢崛起的?梅見的出圈,又是否能為更多新興品牌帶來一些有利啟示?
恰好最近梅見發布了一支新TVC,007就從這條片子切入,為大家一一剖析梅見的崛起之道。
1
認知教育:
講好品牌故事,從一顆青梅開始
消費升級與消費世代更迭的大背景下,新酒飲時代隨之到來,新一代消費者在酒飲上的口味偏好,健康意識崛起都把果酒推上了風口。
梅見上市第一步,就是乘勢而起,搶佔先機,展開「梅酒」認知教育,讓更多消費者熟悉接受這種「新」果酒,培養起新飲用習慣。在此過程中,梅見更將產品品質展示放在了重要位置——梅見能從一眾果酒中脫穎而出,離不開優秀的產品力。
此次發布的TVC便是認知教育和品質背書的核心部分:從一顆青梅開始,講好青梅酒故事。
A、4大行業人物視角,全維解讀梅見故事
視頻中,梅見邀請林貞標、新屋明、黃山、陳亦剛四位專業人士,各自擔任「梅鑑」代表人物,以專業視角,從原料、工藝、風味、文化四大維度品鑑梅見,為消費者呈現了一個全面且有深度的青梅酒故事和一瓶品牌與品質底蘊共存的青梅酒。
原料篇:
在一杯好梅酒之前,先有一顆好青梅
果大、肉厚、核小、酸度高、精心挑選的普寧青梅,配上單純高粱酒作為基酒,成就了梅見的好滋味。
工藝篇:
一生釀一杯好梅酒,一杯就是梅子的一生
這瓶酒不僅有顏值,更有技術。普寧百年的糖漬傳統工藝,結合當代創新配製,完成了酒體平衡。
風味篇:
一杯好梅酒,就是在餐桌上有百般滋味
上能麻辣龍蝦,下能街邊擼串。在複雜的中國菜系面前,這瓶酒展現出強大的適配性。憑藉青梅獨有的增進食慾功效與清爽口感,在佐餐酒中脫穎而出。
文化篇:
一杯好梅酒,是每個中國人記憶裡的味道
品牌雖新,承襲的文化歷史卻足夠悠長。
青梅酒的歷史最遠可追溯至漢朝,至今2000餘年,中國傳統文化中,更不乏「青梅煮酒」的典故與詩詞。例如曹操就曾留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宋代晏殊也有「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的佳句。
這系列視頻在全面解讀梅見青梅酒,藉助專業人士做品牌和品質背書的同時,其實也是為廣大消費者打開了更廣的品類和品牌認知視角。同時,不同角度的產品力呈現,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購買理由。
B、優質內容延展,豐富品牌故事
基於視頻展示的四個維度,梅見還在同期傳播中,聯合各類垂直KOL,在不同的內容社交平臺上,持續輸出優質延展內容,不斷豐富著品牌故事。與此同時,在平臺選擇、內容創意和風格上,梅見的選擇也有考量,全面迎合當代年輕消費者內容消費偏好。
平臺選擇上,梅見以年輕人群活躍度為導向,從微信、微博到知乎,B站做了個觸達全覆蓋。
內容選擇上,在文化、歷史、產地、風味、佐餐等幾個大主題下,梅見則貼合不同平臺的用戶偏好,甚至不同KOL面向人群偏好,輸出不同內容。例如在微信公眾號、知乎,這種用戶偏愛深度內容的平臺上,梅見便持續輸出各種領域的乾貨。
創意風格上,梅見同樣多變。除了一本正經的科普,也有魔性詼諧的歷史新說。
在B站這個娛樂性極強的年輕社區中,梅見就攜手B站UP主「古人云」,邀來曹操、李白、李清照和蘇東坡,共賞青梅詩詞典故,共鑑華夏美酒。
不走尋常路的微信條漫帳號「極簡史」上,梅見則用一位從商周活到2020年的釀酒師見聞,串起了青梅酒歷史。
在拉菲之前,古代人喝啥高逼格的酒?
(點擊可查看)
誇張的歷史演義和各種「玩梗」表達,讓消費者在愉悅的內容體驗中完成了品牌和產品信息接收。從B站彈幕牆,就能一窺消費者對梅見趣味化的喜聞樂見。
梅見以多樣內容,全平臺覆蓋展開認知教育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青梅酒品類打開更大的市場。當品類市場推廣主力是單一品牌的時候,很容易就讓大眾建立起品類=品牌的認知。「中國梅酒=梅見」的認知一旦建立就很難再被打破,將形成最深的品牌護城河。可見梅見的認知教育,更有著眼未來競爭,搶佔先機的戰略意義。
2
品牌共創:
互動升級參與感,從一瓶酒到社交朋友
品牌單方面依靠PGC進行市場教育之後,梅見再次將教育模式升級,把消費者拉入品牌故事共創中。
線上社交平臺上,梅見與消費者互動不斷。微博上的微醺體驗官活動,#記憶中的青梅酒#話題互動,邀請著消費者分享品酒經歷和有關青梅酒的故事與情緒。官方還組建了小梅子嘮嗑群,深度連結品牌與粉絲。
線下消費者互動同樣熱鬧,梅見酒友會,抖友紅人之夜,都很出圈,曾吸引來不少抖音達人主動帶貨。
借著用戶互動,梅見完成了品牌共創的兩步走。
一是通過用戶發布內容,對過去的青梅酒認知教育效果進行「驗收考核」——用戶發布內容中,即可見的對梅見品牌的認知深淺。更進一步,梅見可能還會根據用戶發布內容,指導營銷策略。
例如如果社交平臺上,用戶更偏愛分享佐餐體驗,未來梅見就將重點著力輸出佐餐內容;用戶更喜歡分享情感故事,梅見就可能持續扮演情感樹洞——互動幫助梅見成為「更懂用戶」的品牌。
二是梅見通過社交互動提升用戶參與感。在用戶分享與梅見相關的經歷、情感故事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將自身故事內化到品牌故事中,最終形成用戶與品牌的特有情感連結。當代品牌不再是企業品牌,而是「用戶品牌」——用戶會更願意分享參與過創造的品牌。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在很多平臺上看到梅見的「自來水」。
從PGC到UGC,基於不同平臺和受眾內容偏好,梅見不斷「因人制宜」進行內容創作。但萬變之中也有不變:
一是在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圖文、視頻還是條漫,除了展現品質魅力,梅見也在堅持展現佐餐場景,啟發消費偏好,強化「佐餐酒」定位。
我國酒水消費曾一度被划進「禮儀消費」,場景局限性極大。伴隨著餐飲消費升級和餐飲市場娛樂化程度的加深,酒水開始大量進入日常餐桌,場景擴大為佐餐酒市場伏下巨大潛力。
酸甜利口,解辣解膩,適合搭配各種菜系的12度梅見,顯然就是瞄準了這一市場。因而,梅見幾乎所有傳播內容,都點出了佐餐場景。羊男槽記,一片吃心等資深美食、美酒KOL,還專門為梅見搭配各式中國菜系,解鎖青梅酒豐富的佐餐搭配,突出其解辣解膩特性,更有力度有代入感地加深梅見的佐餐形象。
二是在媒介渠道選擇上,梅見始終圍繞年輕消費者生活、興趣領域展開——面向特定人群做認知教育,保證觸達精準高效。
那麼這個年輕的果酒頭部品牌的崛起之道是什麼?它的崛起之路是否可以複製?
答案是肯定的。
3
梅見模式:
新營銷時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007看來梅見的崛起之道只有一個詞——選擇。建立品牌的每一步,它都作出了頗具前瞻性,契合新營銷環境的選擇。
A、選對潛力市場
品類爆發帶動品牌崛起是不變的趨勢,新興品牌要學會乘勢。梅見的快速崛起,就是借了「果酒」品類崛起的大勢。
B、選對場景定位
在品類定位的基礎上,梅見選定了「中國佐餐酒」這個消費場景定位,既強調產品優勢賣點,也可以更快速地收穫具象認知,掙脫果酒無差別的品類競爭,搶先卡位市場,打造差異化優勢。
C、選對影響策略
在絕對影響力媒體式微的今天,梅見遵循「千人千面」的原則,從傳播內容到渠道,聚焦目標人群——在情感層面聚焦到重逢、相見的場景,擴大社交屬性,從產品、品名、情感主張到消費場景一脈相承,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注重產品品質
最好的營銷,永遠是產品本身。品牌的選擇只能把產品推向消費者,而消費者的選擇,最終還是依賴品質打動。
為何梅見總是選對?
事實上,它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從一些官方發布中可以探知,這個品牌雖然2019年正式成立,但2014年就已開始籌備。5年的時間摸清市場與消費偏好,探測市場消費趨勢——每一步都是梅見「選對」的基礎。
我們看到的「快」不過是梅見「慢」長品牌建立周期中的一部分。在風口之上沉下心來做好一瓶中國青梅酒,中國巨大果酒消費市場潛力,配上梅見這樣的「慢」品牌,未來十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