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在西島建設珊瑚培育實驗中心,保護修復海洋生態系統
西島「搖籃」育新芽 斑斕珊瑚照碧海
■ 本報記者 袁宇
「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波浪裡把路開。」這是膾炙人口的歌劇《紅珊瑚》中描繪的景象,如今正呈現在海南三亞西瑁洲島的蔚藍海面下。一簇簇如花似瓊的珊瑚礁串聯成片,魚群暢遊在五彩斑斕的珊瑚叢中。這幅美景來之不易,過去10多年裡,三亞西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得到修復並繁榮生長,如今亦成了吸引遊客紛至沓來的一塊「金字招牌」。
「今年9月底,西島珊瑚培育實驗中心將投入使用,西島海域珊瑚礁覆蓋率將進一步提升,3年-5年內有望突破50%。」8月25日,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傅捷高興地告訴記者,經過一年時間的建設,西島珊瑚培育實驗中心目前已經完成主體建設,進入常規設備採購招投標階段,「預計再過1個月就能投入使用」。
珊瑚礁,也被稱作「海底熱帶雨林」。珊瑚礁與海洋生物共生共存,構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鏈,一旦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便意味著海洋生物失去了「家」。
得益於新建成的珊瑚培育實驗中心,珊瑚培育將從實驗室走向大海,為各地提供大量的可供移植的珊瑚片段、個體(苗種),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珊瑚修復需求。
「造礁珊瑚好比是一個嬌弱敏感的小姑娘,海水的水質、光照、水溫、鹽鹼度等各類屬性的變化均能影響其成長。」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說,為了使珊瑚生態修復達到最佳效果,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珊瑚礁生長狀況、魚類、底棲生物等海洋生物及水質進行常年監測,記錄不同條件下的珊瑚生態。吳川良表示:「珊瑚培育實驗中心選址在西島,正是考慮到西島海域的海水水質為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環境適宜珊瑚礁生存。」
西島珊瑚培育實驗中心分為實驗室與培育池兩個部分,其中培育池通過精心設計,按照不同珊瑚種屬設置不同指標,以營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單個培育池的容積為3立方米,一次培育珊瑚可達到200株以上,將首先供應實驗中心的海上培育移植試驗場,修複試驗場中5000平方米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吳川良說。據介紹,研究人員通常會選取20釐米以上的成熟珊瑚,截取5釐米左右的「枝丫」,在合適的人工環境下,「枝丫」會像一棵小樹般「發芽」。待時機成熟後,研究人員再將新長出的珊瑚芽體剪下,種入底座,固定在人工珊瑚架上,最後放歸大海,從而達到珊瑚「量產」的效果。此舉可減少對野生自然珊瑚礁的依賴與破壞,實現集約、高效、增值地使用有限的珊瑚資源。
經過研究人員的調查,西島海域附近珊瑚多以盔形珊瑚、蜂巢珊瑚等為主,鹿角珊瑚、杯形珊瑚等其他種類較少。下一步,西島珊瑚培育實驗中心將著手修復珊瑚礁的多樣性,通過人工培植技術,恢復儘可能多的珊瑚品種。
為了更好地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建設數據系統,探索珊瑚人工培育技術的升級;不斷強化巡護執法,在西島海灘、礁石、山頂、房頂等場所設置6個視頻監控點,與實時巡護執法相結合,打擊非法破壞珊瑚生態系統的行為。
「目前保護區有101種珊瑚標本,以及248種螺類貝類標本,未來將與西島珊瑚培育實驗中心一起面向市民遊客開放,讓社會公眾面對面接觸珊瑚,共同參與珊瑚生態修復。」吳川良說。(本報三亞8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