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話糙理不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即有前車之籤,又能警醒世人,是一部難得的警示錄,比如這句『』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這裡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幫是恩人,大幫是仇人『』,就是說適當的幫助可以使對方感恩涕零,竭盡全力或持續的幫忙可能會成為仇人,這是因為人心慾壑難填,貪心不足蛇吞象,適時小恩小惠別人認為是真心實意的幫助,但是傾盡全力時,對方就會對你依賴太多,要求也更多,當不能滿足他的心理需求時,就變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這也是人常說的花錢養個仇人。
我小時候有一個鄰居,家裡比較窮,他家有四個孩子,常常餓得哭,大家都是農村人,我家生活也不富裕,但我父親幹活比較能吃苦,日子稍微好點,七八十年代做一塊改樣的饃都要送鄰居嘗嘗鮮,那時白面饃是一年吃不上兩次,大多都是玉米、紅薯面饃,但是不放麵粉不成形,母親每次做了摻白面多的饃,都要送鄰居一個,鄰居也偶爾回贈一把野菜或幾個雞蛋,大家相處比較融洽,我家的活他家也積極幫忙。
後來,大家生活都好點了,他也因為他嶽父的關係搬到了鎮上居住,但是我們兩家偶爾還是客氣的打打電話聊聊天,92年的時候,他突然打電話給我父親,說他兒子初三復讀,鎮裡沒學籍了,想到農村去上,希望父親幫忙,父親自然答應了,託了好多關係,才把他兒子安排到農村學校復讀班,那時農村沒有宿舍,為了上下學方便,就讓他兒子居住我家,他家象徵性的交點夥食費,每月300元錢,自從搬來以後,他家兒子是上學談戀愛、放學忙著玩,父親只要說他一句,他就跑到房間躲起來,這樣下去能考上中專才怪,於是父親與他父親通話,他父親開始還客客氣氣,後來說話就變味了,七月考試果然又名落孫山,兩家的關係也戛然而止。
沒想到的是,接下一年的一個下午,父親正在田裡除草,他大兒子騎著自行車來到我家,說他弟弟最後一個月的夥食費沒有用完,希望能夠還他一部分,父親也沒說啥,給他拿了300元,他連謝謝也沒說就走了,後來我家就徹底與他家斷了聯繫,這不就是『』送人一豆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嗎。
綜上,農村俗語『』送人一豆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的確有一定道理,人心隔肚皮,當這種恩惠變成理所當然,一旦得不到,就會反目成仇,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