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硒元素下降至致遠古動物滅絕 食物鏈崩潰

2020-12-04 中國網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時期海洋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驟然下降,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瓦解,最終形成全球性物種大滅絕事件。

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5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3次與海洋重要微量元素指數下降有關,這些微量元素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

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遠古海底巖石進行了檢測分析,該巖石包含著硒、錳、銅、鋅和鈷。他們指出,這些微量元素對於海洋生命意義重大,其指數過高或者過低都將破壞整個海洋食物鏈,這將有助於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物種滅絕事件。

科學家通過研究6億年前海洋硒指數含量,發現每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時都出現了硒指數下降。該研究負責人、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Long教授稱,雖然我們也考慮過其它的解釋觀點,但是海洋微量元素嚴重損耗最有可能解釋地球物種大滅絕事件,並且該觀點此前從未被提過。這項研究意義重大,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球未來的環境變化。

他們發現奧陶紀、泥盆紀和三疊紀時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均出現了海洋硒含量降至最低點,大約在1-2 ppt(納克/升)之間。Long教授指出,如果海水中沒有充足的微量元素營養,那麼海洋生命將逐漸滅絕消失。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海洋營養循環機制,確定未來不再出現這樣的災難。

這項研究檢測了全球多處海洋的1800個海洋巖石樣本,其歷史可追溯至35億年前。該研究呈現了地球物種大滅絕醞釀形成的新理論。

科學家使用雷射分析技術測量硒,它存在於6億年前海洋黃鐵礦巖石中,同時他們還測量了其它微量元素。研究報告合著作者、塔斯馬尼亞大學羅絲-拉奇(Ross Large)教授說:「像鋅、硒、銅、鈷、錳和硒等微量元素,對於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在海洋中的含量指數具有一個特殊的容差範圍,過多或者過少對生命都是有毒害的。」

羅絲解釋稱,目前表面海水硒含量為155ppt(納克/升),海底硒含量指數會有輕微波動。許多海洋生物,例如:浮遊植物、軟體動物、魚類,甚至是陸棲動物和植物都存在著硒耐受度。這種微量元素的指數破壞將對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產生漣漪效應,遠古時期海水硒含量下降,將影響浮遊生物生存,最終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崩潰,大量海洋生物滅絕消失。(悠悠/編譯)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大滅絕或出現,人類何去何從?
    所以科學家們擔心人類的未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不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否出現還存在改變的可能性,完全看人類是否可以做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所以後期我們再來看看,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個關於生物急劇下降的情況。
  • 聚焦海洋:10種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
    從未知生物到魅力巨型動物,生態系統中的這些消失經常發生。在陸地上,猩猩,黑犀牛,阿穆爾豹和大熊貓等動物是世界上最嚴重瀕危物種之一。同樣,包括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和鮭科魚在內的許多海洋物種也處於滅絕的邊緣,因為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成為其存在的主要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數百種海洋物種世界各地都屬於瀕危和極度瀕危物種。
  • 如果食物鏈斷裂,人類會滅絕嗎?還是會出現新物種?結果讓人害怕
    食物鏈其實分了很多層,每一層的食物鏈斷裂,對人類的影響也不同,我們一步步來分析一下。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包含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消費者又分為:1級消費者,2級消費者,3級消費者,以及頂級消費者,目前人類和老虎、獅子等一樣,處於頂級消費者。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2)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泥盆紀--魚類的時代。泥盆紀曆經約5000萬年。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氣候變幹、缺氧事件和海洋退卻。
  • 繼海洋酸化之後又一重大海洋悲劇!海洋含氧量急劇下降!
    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學家Andreas Oschlies領導著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監控海洋含氧量的團隊,他說,在過去的十年中,海洋的含氧量顯著下降,這是一個與氣候變化有關並且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他說:「我們對所看到的變化的強度、海洋中氧氣下降的速度以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之大感到非常驚訝。」
  • 物種滅絕有多可怕?會發生連鎖反應,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崩潰!
    每個生物在地球食物鏈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食物鏈也是一環扣一環的,一旦有生物滅絕,那麼就會導致另一個物種的滅絕,地球的食物鏈就會出現某一環的缺失,從而出現連鎖反應,影響下一環生物的生長,最終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崩潰。
  • 三疊紀到白堊紀的「海洋霸主」它們為什麼會在白堊紀晚期滅絕?
    到白堊紀時期,魚龍的多樣性下降得更多,但它仍然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在白堊紀晚期發生的大規模滅絕期間,最後一批魚龍完全消失。魚龍的過度專業化可能加速它們的滅絕,它們可能會跟隨那些不快速移動且難以捕獲的硬骨魚。然而,科學家認為龍的滅絕遠非簡單。那麼,龍的滅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氣候劇變引發的海洋缺氧事件可能導致魚龍滅絕。
  • 被海獅啃出一個大洞也不逃跑的翻車魚,為什麼還沒滅絕?
    在食物鏈中,「被吃」的情況時時刻刻都在上演,因為地球的能量、物質會從植物這些生存者流向動物這些消費者,最後被分解者分解。而動物數量非常繁多,有一些動物專門吃草、綠葉這些植被,有一些動物專門捕食低級的動物。由於這些動物都具有移動能力,當面臨被吃的風險時,一般都會快速逃離。
  • 恐龍滅絕後第一代海洋霸主,體長18米、又細又長,將鯊魚當小菜!
    在恐龍滅絕時,曾統治海洋的巨型海生爬行動物也跟著滅絕,造成了海洋出現2500萬年的權力真空,從而被鯊魚牢牢佔據。而面對小行星撞擊、火山噴發後出現多樣的環境,陸生脊椎動物也趁機進行登峰造極般的演化,不過大海豐富的食物資源還是令其非常著迷。於是就有許許多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重新返回海洋,再一次地適應了水中的生活。
  • 科學家:地球最嚴重生物滅絕事件是溫室效應所致
    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現的那一刻起,至今已經發生過5次生命大滅絕事件。其中,距今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也是地質歷史時期中最嚴重的一次。這次災難造成95%海洋生物物種、75%陸地生物物種消亡。從此,地球生態系統獲得了一次最徹底更新: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古生代生物「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群,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 如果蚊子、蟑螂、洋辣子等害蟲都滅絕?對其他動物有影響嗎?
    蚊子除了吸食動物的血液外,還會傳播一些疾病,比如瘧疾、登革熱等等。據統計,每年因為被蚊子叮咬而感染死亡的人數就高達百萬。蚊子在生態中的位置,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蚊子作為一種小型的昆蟲,天敵眾多,按照食物鏈的位置看,它在第二級消費者之下,但是,它可以吸食人血,而人則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所以從食性上看,它又有點凌駕於人類之上。
  • 海洋被汙染後退化 早就滅絕遠古鯰魚重新出現(圖)
    ~種被認為早就滅絕的遠古鯰魚重新出現在海洋裡,海洋退化已經是事實。 海洋上垃圾眾多,已經有5大垃圾帶順著洋流路線移動。  鯨魚、北極熊、藍鰭吞拿魚、海龜等神奇動物的消亡可能就在不久之後,原始海岸線也越來越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危及人類存亡,因為只有健康的海洋生態體系才能維持整個地球上的健康生命。對海洋破壞到現在的程度,會犧牲今後人類的食物、工作機會、健康和生活質量,也違背我們對未來子孫未明言的承諾~~~給其更好的未來。
  • 巴西6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新華網巴西利亞11月4日電(記者趙焱)巴西環境部4日發布了《巴西瀕危動物紅皮書》,書中共列出了627種瀕臨滅絕的動物,並指出對這些動物的最大威脅來自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燒荒以及非法動物交易等。
  •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瀕臨滅絕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瀕臨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2日 09:34 來源:   來源:人民日報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長江鰣魚趨於滅絕的處境令人擔憂
  • 海洋中的可怕捕食者,鯊魚和海洋霸主的愛恨情仇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鯊魚並不是海洋中絕對的霸主,在海洋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是「虎鯨」也被稱為「殺人鯨」和「逆戟鯨」,我們熟知的「大白鯊」也在虎鯨的獵食名單中,虎鯨還會主動攻擊其他鯨魚,甚至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藍鯨」在幼年時也會遭遇虎鯨的攻擊,在目前的海洋霸主爭奪中,鯨魚全面佔據上風
  • 已滅絕的食物鏈最頂級物種,幸好它們被徹底清零了!
    生活在寒武紀早期及中期,雖然其身長只有1米,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大型動物不是?所以這傢伙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頂級掠食動物了,可以咬穿貝類的外殼,以三葉蟲為食,在它的糞便化石中發現了三葉蟲的碎片。鄧氏魚。又稱恐魚,生活在大約3.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最大的體長可達6米,重1噸,咬合力可達7400N,是當時海洋裡最大的掠食者,鯊魚可能都是它的獵食對象。
  • 近年滅絕的十大珍稀動物
    近年滅絕的十大珍稀動物每天,都有數不勝數的珍稀物種從這顆它們世代居住的星球上永久性的消失了,如果仍然對此不聞不問,相信總有一天,人類也將會從地球物種中除名,接著,讓我們一起看看近年滅絕的十大珍稀動物。滅絕的原因:過度狩獵造成庇里牛斯山羊的數量急劇減少,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責怪西班牙政府未能及時採取行動來挽救它們。提可巴鱂棲息地被侵佔,無法生存提可巴鱂第一次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提可巴溫泉被發現,不久它們的數量迅速下降,這是因為溫泉被改造成了運河,被浴場所取代。而致命的打擊則是,為了給旅遊者提供一個更舒適的娛樂場所,附近建了旅館和公園。
  • 如果地球動物都變成人類一樣大小,這種動物必會處於食物鏈頂端!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地球上存在數不清的動物 物種,大小個頭也是參差不齊每樣動物都有不同的特性和本領,但是卻因為個頭體積太小 ,導致再厲害的動物也會處於劣勢,站在食物鏈的最末端那今天就假設一下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變成和我們人類一樣大小的話又會怎麼樣呢
  • 體長30米 以鯨魚為食 遠古史前巨獸 巨齒鯊 滅絕之謎!
    巨齒鯊應該每個人都聽過,它是一個遠古動物,聽它的名字就知道這種動物並不是什麼善類,巨齒鯊是肉食性魚類裡最兇猛的一種,儘管它已經滅絕了,可在它生存的時代,它基本就是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巨齒鯊一般捕捉鯨魚為食!其他魚類根本不夠他填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