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2020-12-13 新東方網

  背景材料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發布研究,預計2005-2010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目前仍被評為「極危」等級。

  「千斤臘子,萬斤象。」「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但十六年來,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長江白鱘的滅絕警告我們,長江禁漁刻不容緩!從2020年開始,長江進入全面10年休養生息期。十年禁漁對長江水生生物意味著什麼?除了白鱘,長江那些珍稀物種現狀是什麼樣的呢?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考點連結

  1、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物種滅絕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①物種數量:500萬---5000萬種。

  ②分布:約3/4生活在熱帶地區。

  ③物種壽命:平均約500萬年。

  2、歷史上的地球:五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奧陶紀曆經6500萬年。奧陶紀--海洋無脊物動物的全盛時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便蕩然無存。

  (2)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泥盆紀--魚類的時代。泥盆紀曆經約5000萬年。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氣候變幹、缺氧事件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二疊紀--生物圈重大變革時期:。二疊紀曆經4500萬年。第三次物種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毀滅了95%的海洋物種和幾乎70%的陸地物種,災難的主要原因專家仍有爭論。可能是地球劇烈的內部運動、火山爆發說、隕石撞擊說、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4)第四次物種大滅絕:三疊紀--裸子植物的興盛時代,三疊紀曆經約5000萬年。在三疊紀晚期,發生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研究專家認為這一次滅絕的原因也是氣候變化、地殼運動強烈。

  (5)第五次物種大滅絕:6千5百萬年前--中生代末大絕滅:。最為著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6千5百萬年前。包括恐龍在內的90%的地球物種在這個時期被毀滅。科學家認為這一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小行星還引發了地震和海嘯,致使火山大量噴發,雲層厚幾千米,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了,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是恐龍。

  3、物種滅絕的原因:

  自然原因:物種滅絕是一個的自然過程。

  (1)火山噴發、隕石撞擊地球、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

  (2)自然條件的變化,使野生生物不能適應於環境;

  (3)生物之間的激烈競爭,也影響著某些物種的繁衍和生存;

  (4)近親繁殖,使物種退化。

  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1)濫砍亂伐:森林大面積減少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空氣、地面溼度降低,使許多植物,尤其是陰溼植物減少或衰亡。動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使動物種類減少,以至瀕臨滅絕。

  (2)濫捕亂殺

  (3)環境汙染:如生活汙水排入水體,大大促進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遊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的遺體被分解時,大量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有毒物質,從而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大量死亡,種類和數量銳減。

  (4)生態系統多樣性破壞:許多河灣、湖泊、溼地改造成農田。森林貯量驟減、草原退化、沙漠化嚴重……

  (5)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得當地的動植物失去生存空間和營養物質,導致其種類和數量的減少。

  歸納:極速物種滅絕的人類活動

  森林亂砍濫伐;草場超載放牧、退化嚴重;對動植物資源過量開發利用及偷獵偷採;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發展的環境汙染;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環境變化;外來物種入侵;漁業資源的過渡捕撈;旅遊、採礦、圍墾溼地等活動。

  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對於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巨大的價值,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直接使用價值:藥用價值、工業原料、科研價值、美學價值

  (2)間接使用價值:指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3)潛在使用價值:指目前尚未被人發現的使用價值。

  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

  (2)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在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

  (3)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瀕危物種種子庫、動物精子庫)

  (4)法律保護,國家頒布相關的法規、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5)不盲目引種,對已造成危害的物種應科學治理

  (6)思想教育

  (7)國際合作,建立保護基金、達成共識

  (8)個人行動:不要食用野生動物;要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低碳生活、節約資源;加入宣傳、監督的行列:有關環境保護的紀念日活動。 

相關焦點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長江白鱘滅絕敲響生物警鐘
    為了幫助考生備考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中公教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長江白鱘滅絕敲響生物警鐘。《呂氏春秋·義賞》中談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是在並告誡後人要懂得生態保護,在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也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 、印發了 《關於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通知》,在不斷的努力下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問題,生物多樣性面臨顯著減少甚至瀕臨絕種的警鐘,長江白鱘不是個案,只是生物多樣性危局中的一部分。
  • 滅絕的物種:長江白鱘
    白鱘滅絕了。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刊發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所)專家的研究論文(pre-proof):預計2005年-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1月2日,他於去年12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的一篇名為《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的論文引發公眾關注。論文中稱,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的告白小片長江白鱘已經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長江裡最後一次出現的白鱘,是在2003年,他和專家組在救治後放流長江,隨後進行追蹤。遺憾的是再沒發現白鱘。
  • 長江白鱘「滅絕」更多「水中國寶」岌岌可危
    「估計2005年至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等人發表的一篇論文,近日引發廣泛關注。著名魚類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說:「白鱘在長江急劇減少,幾乎和白鱀豚的衰退過程一樣。」
  • 熱評: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有很多,有一些物種其實也已經多年沒有監測到。白鱘滅絕恐怕只是個開頭。」杜軍有些悲觀。
  • 長江白鱘已滅絕是真的嗎?長江白鱘還會出現嗎長江白鱘是什麼魚
    2020年1月3日,長江白鱘滅絕登上了微博熱搜,讓很多網友扼腕痛惜。這一消息來源出自《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這篇論文。  △論文中展示的白鱘歷史(論文作者提供)  危起偉研究長江白鱘大半輩子,2018年11月4日,在武漢召開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上,危起偉就曾在其報告中透露,白鱘可能已經滅絕,專家們正在評估這一情況
  • 熱評丨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衰退到一定程度了,根據模型設定的一些參數,有功能性滅絕、野外滅絕、滅絕。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 「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危起偉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 長江白鱘滅絕後 下一個從地球上消失的是什麼
    原標題:獨家調查|長江白鱘滅絕後,下一個從地球上消失的是……比起白鱘滅絕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長江內其他珍稀魚類也岌岌可危。考慮到長江往日豐富無比的生物多樣性,現在的形勢就更令人發愁。
  • 中國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後,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科研人員自2003年以後,近15年來沒有發現過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個體存留。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了……這種「水中大熊貓」真的再也見不到了嗎?
    都市快報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一篇研究論文正式宣布:長江白鱘滅絕。論文中稱,估計在2005年至2010年時,這個「中國淡水魚之王」就已經滅絕。雖然這個消息還沒有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官宣」,但論文作者、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說:「評估已經完成了。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 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宣布滅絕 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
    【解說】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  【解說】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最後一次發現是在這一年
    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
  • 長江白鱘已滅絕?專家:二三十年後再見蹤影也正常
    2020年1月3日,長江白鱘滅絕登上了微博熱搜,讓很多網友扼腕痛惜。這一消息來源出自《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這篇論文。△論文《世界最大淡水魚之一可能滅絕:拯救長江瀕危魚類刻不容緩》截圖長江白鱘真的與我們永別了嗎?尚未蓋棺定論!
  • 長江白鱘滅絕,我們能夠做什麼?|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近日,「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物種,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這使很多人感到悲傷。這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研究的結論,但其表示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而國內專家稱,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各種物種滅絕的消息不時傳來,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長江航運及相關開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先後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甚至江豚也前景不容樂觀。長江白鱘是一個最新令人絕望的壞消息。很多人提到了人類活動在物種滅絕中扮演的角色,這體現了人類的反思能力。
  • 長江白鱘或已滅絕,淡水生物還遭受著哪些危害?
    原創 顧巧燕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年初,長江白鱘或已滅絕的消息引爆社交網絡。身為古老魚類的後裔,白鱘的歷史與恐龍一樣悠久。膾炙人口的《詩經》中有它的身影,金沙遺址出土的雙鱘金帶上也生動地描繪著它的樣貌。
  • 長8米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存在1億多年,被確認已10年前滅絕
    為了保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長江水域2020年1月1日實行十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而一條「白鱘滅絕」的熱搜,讓眾多網友痛心。在一篇近期發表於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論文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指出,由於近年來的觀測未能發現白鱘的蹤跡,可以確認,白鱘已於2005-2010年間滅絕,長江白鱘被專家確認已於10年前滅絕。
  • 研究稱預計長江白鱘滅絕 專家呼籲關注「極危」物種
    長江白鱘資料圖。資料圖翻拍中新網武漢1月3日電 (記者 馬芙蓉)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該論文通訊作者、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3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證實這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