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一個壞消息登上微博熱搜榜: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已滅絕。
科研人員拍攝到的長江白鱘。據楚天都市報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該所的張輝博士。
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涉及長江流域魚類9種,分別是一級保護動物白鱘、中華鱘、長江鱘。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極危」等級。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陸續啟動《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和《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所以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竭澤而漁則無魚,尊重規律則無虞,魚的興與衰,本質是大自然為發展亮起的指示燈。給長江十年休整期,長江能還世界一片生機。
為什麼十年後才宣布?
危起偉說,據推測長江白鱘滅絕的時間,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
一些國際專家早前想宣布長江報白鱘滅絕,危起偉堅持說再等一等。
然而,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是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目前,這一結果正在上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辦公室,隨後將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長江白鱘滅絕意味著什麼?
危起偉介紹:「長江白鱘是生態系統裡最頂端的一個物種,它的滅絕代表了這個生態系統到了一定的危機程度,給我們敲響警鐘,再不保護,那麼長江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更大的問題。」
1984年,危起偉大學畢業後,就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工作。此後直到1993年,他先後救護過4尾被困的活體白鱘,最終,只有一尾成功救活,放歸長江。危起偉說,在2003年1月,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十多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直至今日,科研人員再沒有發現過白鱘,而且也沒有人工養殖的個體。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長江白鱘
「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連結
它們可能永遠留在2019
長江白鱘的滅絕並不是個例。
美國夏威夷州土地和自然資源部在2019年1月發布消息稱,最後一隻人類已知的夏威夷金頂樹蝸死亡。 根據澳大利亞科學報告稱,珊瑚裸尾鼠2019年2月被宣布滅絕,這種棕色的齧齒目小動物曾生活在澳洲一塊四到五公頃大小的巖礁上。
2019年11月,據馬來西亞官方報導,該國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於癌症,至此,蘇門答臘犀牛區域性滅絕。現在其已減少到大約80頭,全部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犀牛是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巴哈馬五子雀
五子雀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墨西哥一帶,巴哈馬五子雀是其中一個獨特的地方物種。它可能出現滅絕主要是因為2019年颶風多利安的襲擊。
有數據顯示,1600年前至今,人類已導致748種動物滅絕,4314種動物變成瀕危級,2851種動物變成極度瀕危級。
(原標題:「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
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2003年)
來源 北京晚報 綜合央視財經 央廣 中國青年報等
流程編輯: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