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宣告滅絕
2020年元旦剛過,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就在網絡上高頻刷屏,鋪天蓋地的新聞比近幾年關於白鱘的所有新聞加在一起還要多。引發這場軒然大波的是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的論文。
圖註: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雜誌上的論文,圖片來自網絡
這篇論文的全名為《世界最大淡水魚類之一的滅絕:保護長江瀕危動物的經驗教訓》(Extinc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Lessons for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auna),發表時間是2019年12月23日,作者是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他們是研究長江水生動物的權威專家。
圖註:論文中展示的白鱘起源及滅絕的過程,圖片來自論文
論文中指出,白鱘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就已經滅絕了,那為什麼直到2019年12月,確認其滅絕的論文才正式發表呢?原來在2019年9月中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杭州組織了專家評估,認為白鱘已經滅絕,而聯盟在2010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白鱘列為極危(CR),距離滅絕只有一步之遙。
圖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誌,圖片來自網絡
IUCN官方發布消息稱,他們正在開展針對於亞歐鱘魚類的全面評估,預計在2020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紅色名錄的名單,白鱘的命運或許已成定局。
白鱘被宣布滅絕,在學術上屬於「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簡單來說就是物種在自然狀態下失去了繁衍能力,進而導致整個物種全部個體的最終消失。
功能性滅絕是物種滅絕的先兆,如果在宣布功能性滅絕後50年內再沒有觀測到活體,那這個物種將最終被確定為物種滅絕(Species extinction)。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白鱘目前屬於功能性滅絕。
圖註:歷史上發生過許多物種大滅絕事件,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淡水魚之王
網絡上的新聞基本上都使用了「中國淡水魚之王」、「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之王」這些吸引人的標題代表白鱘,那麼白鱘到底有多大呢?這還得從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說起。
「千斤蠟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幾乎是介紹白鱘時必須被引用的俗語,這句俗語來自四川漁民之口,其中「萬斤象」的「象」指的就是白鱘,這是因為白鱘有長而直的吻部,就好像大象的鼻子,因此也有「象鼻鱘」的叫法。
圖註:長著長鼻子的白鱘,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白鱘廣泛分布於從金沙江到長江入海口的整個長江中下遊流域,不同地方對這種大魚的稱呼也不相同,粗略統計就有,長鼻魚,鸛嘴魚,象魚,朝劍魚等等。
成年白鱘的體長超過2米,目前有科學測量記錄最大的白鱘個體長度為3.52米,體重160千克(2003年,南京)。關於白鱘的極限個體是上世紀50年代由魚類學家秉志記錄的,這是一尾體長達到7.5米,體重908千克的超大白鱘個體,也是在南京附近江段捕撈的。
圖註:7.5米與人類的體型對比,繪圖RAX小博士
圖註:在南京誤捕的白鱘,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秉志先生的記錄無誤,那麼白鱘無疑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
源於東亞,遊於長江
白鱘在分類上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鱘形目——匙吻鱘科,今天的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就只剩下了生活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了,它的照片也一再被媒體錯誤使用作為白鱘的照片。
圖註:匙吻鱘的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匙吻鱘與白鱘的外形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匙吻鱘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3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最早的化石記錄來自於著名的熱河生物群之中,它就是劉氏原白鱘(Protopsephurus liui)。從化石上看,劉氏原白鱘的吻顯然沒有後輩那麼長,體型也不算大,不過它們曾經與恐龍、翼龍等遠古生物生活在一起。
圖註:劉氏原白鱘的化石,保存於天津自然博物館
劉氏原白鱘的發現證明了東亞是匙吻鱘科的起源地。從化石記錄看,這個家族並不興旺,但是卻很堅強,它們度過了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頂住了新生代硬骨魚類的強勢圍攻。在這個過程中,匙吻鱘科以東亞為根據地向外擴散,進入北美洲的淡水生態系統之中。距今1000多萬年前,白鱘就已經出現,它們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的淡水水系及沿海海域,北起遼河,南至錢塘江,都能見到白鱘的蹤跡。
由於環境變化及人類的捕撈,到了近代,只有長江水系中還有白鱘分布,它們守著祖先最後的領地,進入了20世紀。
長鼻魚王
儘管名叫白鱘,但是它的身體並非白色,而是深灰色,在長吻和鰭的邊緣還有漂亮的粉紅色。
圖註:白鱘的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鱗四鱘魚》中這樣描述白鱘:「(鮪)其狀如鱣,而背上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岐如柄。」
白鱘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尖長突出的吻部和又寬又大的頭部,加在一起佔了整個身長的一半!白鱘的長吻看上去非常古怪,但是對於它的生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吻部和腦袋兩側布滿了呈梅花狀的凹陷,這其實是被稱為陷器和羅倫氏器的皮膚感受器。陷器屬於機械感受器,能夠感知水流和水壓的變化。羅倫氏器屬於電感受器,能夠探知水中微弱的低電壓。
圖註:白鱘吻部梅花狀的凹陷,圖片來自網絡
白鱘的吻和頭部之所以布滿了皮膚感受器,與它們生活的環境直接相關。由於生活的淡水河流底層水流湍急、光線昏暗,眼睛基本派不上用場,所以白鱘的眼睛變小,反而進化出了皮膚感受器來探知周圍環境的變化。
圖註:白鱘的小眼睛,圖片來自網絡
感受器不僅能夠探知環境,還能夠搜尋獵物。外表憨厚的白鱘可是頂級掠食者,它長有一張大嘴,嘴中有一圈小頜齒。白鱘的頜骨和顱骨連接鬆散,所以整個大嘴是能夠伸出去吞食獵物的,即便是成年的青草鰱鱅都逃不過白鱘的兇猛吞食。如果白鱘的體長真的能夠達到7米,那麼它們吞食長江江豚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圖註:白鱘的嘴中長有小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白鱘嘴巴伸出去的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江豚那麼可愛,為什麼要吃江豚?圖片來自網絡
外形奇特的白鱘實際上是可怕的魚類殺手,它們是長江中最頂級的掠食者無愧於「長江之王」的霸氣外號。
從歷史中走來的「鮪」
「鮪」這個字今天被用來代表金槍魚,其實這個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本意正是指白鱘。
圖註:代表金槍魚的鮪,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最早的鮪字,圖片來自網絡
鮪(白鱘)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曾經佔據了重要而且特殊的位置,在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多處關於鮪的記載。
《詩經》中的《周頌·潛》是祭祀詩,專門記載作為祭品的各種魚類,詩中便有「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說明在春秋時期,白鱘就用於祭祀。
在《禮記》中則有「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魚品多矣,薦必以鮪,為其特大者,謂之王鮪」的記載,說明白鱘不僅是祭品,而且在周天子祭祀中有著重要地位,特別大的白鱘被稱為「王鮪」。
被用作祭祀的白鱘也形象也頻繁出現在文物之中,比如發現於金沙遺址中的白鱘紋金帶,上面刻畫著兩條大魚長長的吻部正是白鱘的典型特徵,表明了白鱘在距今3000年前古蜀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圖註:金沙遺址中發現的白鱘紋金帶,圖片來自網絡
即便是在古代,巨大的白鱘也並不容易見到,再加上古老詩歌的神話,讓白鱘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白鱘這種神奇大魚在後世逐漸成了傳說中的動物,《淮南子》中的「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將白鱘升華為懂得韻律的大魚;《酉陽雜俎》中的「蜀中每殺黃魚,天必陰雨」將認為殺死白鱘會導致天氣異常;《江賦》中的「叔鮪王鱣鷉鰊鮋,鯪鰩鯩鰱。或鹿觡象鼻,或虎狀龍顏」給白鱘長出了大象的鼻子。。。
圖註:道子墨寶中的白鱘,圖片引自宋畫全集
在中國文化中歷經千年的鮪被科學認知其實僅僅只有160年的歷史,其命名者是德國動物學家——愛德華·馮·馬滕斯(Eduard von Martens,1831-1904)。1860年,馬滕斯參加了東亞「忒提斯」(Thetis)遠徵探險,在長江見到了白鱘,之後他返回德國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東亞動物的書籍,命名了大量東亞動物,白鱘便成為他命名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脊椎動物。
1862年,馬滕斯建立了白鱘屬(Psephurus),模式種名為劍吻白鱘(Psephurus gladius),其種名來自「Gladius」,指的是古典時代羅馬軍團步兵使用的雙刃短劍。
圖註:白鱘學名的命名者馬滕斯,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羅馬士兵使用的短劍,圖片來自網絡
走向絕跡
當白鱘們正式命名之後,它們的生存範圍就已經被壓縮到了長江流域。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每年的清明節前後,白鱘們就會沿長江逆流而上,來到四川省江安縣江段和宜賓江段產卵。
白鱘的產卵量巨大,每條可達20萬枚以上,卵孵化成幼鱘之後便集群順水遊向下遊,然後逐漸分散到長江流域的湖泊、支流甚至是長江口慢慢長大。
對於現代的人們而言,白鱘不再是祭祀用的大魚,也不是呼風喚雨的水怪,而是不錯的食物來源。由於個體巨大,體表無鱗,肉嫩無骨等特點,白鱘成了人們喜愛的江鮮。據老漁民回憶,捕獲的白鱘會用板車直接運到市場上賣,不用稱重,要多少直接切,就像賣豆腐一樣。
圖註:被捕撈的未成年白鱘,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面對著人類的捕撈壓力,但是得益於強大的繁殖能力,白鱘捕撈量一直比較穩定,並未出現明顯的波動。在1976年之前,整個長江的白鱘捕撈量保持在25噸左右,大概為每年670尾。
白鱘似乎在危機面前達到了邊緣的平衡,直到大壩的出現,大壩在發電、航運、抗洪和灌溉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但是對於白鱘卻是命運的轉折點!
圖註:大壩水利樞紐工程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圖片來自網絡
大壩建成截斷了白鱘的洄遊路線,將魚群和產卵地分割。面對高大的水壩,白鱘們卻固執地追尋著祖先們千百萬年來的洄遊路線,它們一次次撞向大壩,希望能夠找到前往上遊產卵地的路。
1985年,白鱘數量驟降,背後是種群數量斷崖式的下降,因為1985年之後,全江段都沒有再發現白鱘幼魚的補充群,白鱘的滅絕已經是時間問題。
圖註:水生動物專家危起偉正在救助白鱘,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看到白鱘數量的大幅度減少,國家在1983年將其列為保護動物,禁止捕撈。從1981年至2003年的22年間,白鱘的誤捕量僅有210尾,還不如70年代年捕撈量的三分之一。根據1999年的統計,估計此時整個長江中的白鱘已經不足400尾啦!
圖註:1994發行的郵票中的白鱘,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2001年在四川誤捕的白鱘被人們圍觀,圖片來自網絡
在談論白鱘的滅絕時,我們會將原因歸結為:過量的捕撈,頻繁的航運,沿岸的採砂,汙染物的排放,以及大壩的建立。白鱘的確面臨著食物短缺、產卵地被破壞、遭到誤捕等因素威脅,但是不能否認大壩對於白鱘的打擊才是毀滅性的,因為洄遊路線被截斷、種群破碎以及大壩建成後造成的水文條件的改變才是真正致命的,這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白鱘誤捕量和種群數量的斷崖式下降就能證明。
最後的長江魚王
進入21世紀後,白鱘已經非常罕見了。
2002年12月11日,一尾白鱘在南京下關江段被捕獲,這是近十年來捕獲的唯一一尾活體白鱘。經過測量,捕獲的白鱘體長3.52米,體重160千克。誤捕的這尾白鱘遍體鱗傷,狀態很差,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為了保住這尾白鱘,國家農業部做出指示,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搶救。
圖註:正在進行搶救的白鱘,圖片來自紫金山新聞
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對白鱘連續搶救近一個月時間,到2003年1月9日上午,白鱘最終因為心力衰竭死亡,人們遺憾萬分。
2003年1月23日,在四川宜賓江段誤捕一尾白鱘,這條白鱘長度3.3米,體重116千克。由於這尾白鱘狀態較好,專家給其安裝了超聲波跟蹤器之後便重新放流,然後派船隻進行跟蹤。在跟蹤過程中,船隻因為觸礁而丟失了信號,等到兩天後船隻被修復繼續進行追蹤,卻再也沒有發現白鱘的信號。就這樣,有記錄的最後一尾白鱘帶著跟蹤器消失在了滾滾長江之中。
21世紀初,我們沒有放棄尋找白鱘的努力,2017年至2018年,有關部門和機構對長江展開了全流域調查,卻沒有發現一尾白鱘。儘管有報導稱2007年再次捕撈到一尾白鱘,但後來證明是一尾中華鱘。
2003年至2020年的17年間,浩瀚長江之中再也未見一尾白鱘。
圖註:白鱘的側視圖,圖片來自網絡
長江之殤
《2013長江上遊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趙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白鱘的滅絕正是長江生態系統崩潰的標誌,但它並不是唯一一個慘遭滅絕的長江特有物種,「長江女神」白暨豚早於白鱘被確定為功能性滅絕,這又是一個令人哀傷的故事。除了白鱘和白暨豚,疑似滅絕的長江魚類還有鯮魚、鰣魚等。倖存至今的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長江江豚正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徘徊了滅絕的邊緣。
圖註:最後一條白暨豚淇淇,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中華鱘,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胭脂魚,圖片來自網絡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其全長6300多公裡,落差達5000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裡。與奔騰的亞馬遜河和綿長的尼羅河不同,長江流域分布著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帶,僅僅是長江流域的人口就有4億人之多,佔中國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說,長江用她豐富的資源孕育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同時養育著今天的中國人,為中國經濟的騰飛貢獻了一切。
圖註:長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長江流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支撐人類文明和社會的同時,長江還是中國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僅僅是魚類就有338種,長江特有162種。長江中不僅魚類種類多,而且數量多,僅僅是「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就有300億尾,但是現在僅剩下1億尾,不足原來的1%!根據國家漁業部門的統計,2011年長江流域的水產捕撈量僅為129萬噸,只有全國淡水水產捕撈量的4.7%,長江真的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境地了。
長江之殤在與持續超負荷的支撐著人類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以犧牲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為代價的,而白鱘只是其中一個犧牲品。
圖註:繁忙的長江航運,圖片來自網絡
未來路在何方
2020年1月2日,農業農村部頒布了一個重要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的禁捕範圍和時間,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長江禁漁計劃,這就是「長江十年禁漁期」。
白鱘並沒有等到「長江十年禁漁期」的到來,或許再早十年也無法改變白鱘最終滅絕的命運。今天的我們為白鱘的滅絕而悲傷,但是長江中還有許許多多生物需要我們及時有效的保護。「長江十年禁漁」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護和恢復長江的生態系統需要的是每一個人的努力,絕不僅僅是一個「長江十年禁漁」那麼簡單。
圖註:在長江上遊放流中華鱘,圖片來自網絡
白鱘或許真的永遠消失在長江之中,但是我們還有機會讓長江成為曾經那條永恆的生命之河!
PS:本文參考和引用了許多文獻和網絡科普文,在此對各位作者進行感謝,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科普,讓大家更了解白鱘。
參考資料:
Hui Zhang, Hui; Jari, Ivan; Roberts, David L.; He, Yongfeng; Du, Hao; Wu, Jinming; Wang, Chengyou; Wei, Qiwei; g, Ivan Jari, David L. Roberts, Yongfeng He, Hao Du, Jinming Wu, Chengyou Wang, Qiwei Wei. Extinction of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Lessons for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au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12-23: 136242. ISSN 0048-9697. doi:10.1016/j.scitotenv.2019.136242.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