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
近日,「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物種,長江白鱘沒有進入2020年,這使很多人感到悲傷。這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研究的結論,但其表示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而國內專家稱,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各種物種滅絕的消息不時傳來,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長江航運及相關開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先後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甚至江豚也前景不容樂觀。長江白鱘是一個最新令人絕望的壞消息。很多人提到了人類活動在物種滅絕中扮演的角色,這體現了人類的反思能力。
對於物種滅絕,我們無疑需要一種正確態度,一方面物種滅絕古已有之、甚至是一種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類需要警惕自己。自生命誕生以來,地球上迄今已經經歷了5次物種自然大滅絕,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任何物種如果不能適應環境,其滅絕應該是遲早的事。但人類在徵服自然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過度破壞,也的確已經將很多物種逼入了絕境。
長江白鱘以及白鱀豚、長江鰣魚等的滅絕是不是要歸咎於人類,實際上人類也未必要過度自責。在地球生命史上,自然災難、環境變遷等導致5次物種大滅絕,撇開偶然因素,其中很多物種其實是被自然淘汰的。白鱘是長江中頂級肉食魚類,其種群存續註定是脆弱的。美國密西西比河有匙吻鱘,是長江白鱘的兄弟,目前處於「易滅絕」狀態,從中可以看到白鱘的某種「宿命」。
人類的崛起,對於地球生物圈是一個劃時代事件。生物一直處於物競天擇中,人類文明又大大壓縮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而到了人類進入文明的近1600年裡,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把很多物種逼上絕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為人類活動對生物界的影響舉足輕重,人類必須審慎自處,嚴格檢視自己與自然、與生物圈、與各物種的關係。如果完全以人類自我為中心,人類可能最後變成孤家寡人,關鍵還在於,這個過程沒有後悔藥。科學界將我們這個時代稱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代,其中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生物滅絕因人類文明呈現加速度。人類本著對自己命運負責的精神,必須密切關注自己對環境、對生物界的一切影響。
有可能人類在白鱘滅絕上的確無能為力,但我們必須審視人類與生物圈的整體關係,用一種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重新界定這種關係。有人說,白鱘或者其他野生魚類滅絕,人類就永遠失去了某種美味。這是一種很功利的想法,使人類與生物界的關係充滿悖論與爭議。很可能人類還沒有共識,很多物種就滅絕了。
在想清楚人類與生物界關係之前,人類應當採取一種審慎或曰「保守」的態度,避免激進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現在國家提出長江經濟發展戰略,但把長江大保護作為發展的前提,就是要先把環境保護起來,人類「從我做起」,減少發展的負外部效應,可以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調整留下轉圜的空間。
【編輯: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