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
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
白鱘資料圖
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
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於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於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後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人工養殖白鱘最長只活了29天
白鱘最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2003年。危起偉向記者回憶:當年1月23日,他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給它裝上超聲波跟蹤器放流長江,但宜賓江段水流速太大,跟蹤船觸礁後信號丟失。兩天後,跟蹤船修復,卻再沒了信號。
「我們從屏山找到長江口上海,小快艇開了整個長江幹流和金沙江下遊,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顯示,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16年未發現白鱘活體。
「作為長江旗艦物種,白鱘的滅絕,折射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態。」危起偉說,白鱘是江海洄遊魚類,在長江上遊繁殖,葛洲壩的修建,阻隔了白鱘的繁殖通道。另外,航運、捕撈、汙染等人類活動的增多,特別是長江魚類的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碩大白鱘的生存。
「白鱘目前沒有長期養活的案例,也沒有人工養殖的留存下來。」危起偉說,他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白鱘為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後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池子,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中華鱘已連續3年未自然產卵
和白鱘一樣,中華鱘、長江鱘也被IUCN評估為「極危」等級。但幸運的是,中華鱘和長江鱘已成功人工繁殖,並每年會放流到長江。
不過,野生中華鱘和長江鱘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長江鱘連續多年未監測到野生種群。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監測,2017年以來,在中華鱘唯一天然產卵場———葛洲壩下遊中華鱘核心保護區,已連續3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跡象。
「在幼魚入海的必經通道上海長江入海口,監測也一無所獲。」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告訴記者。
長江大保護,為長江精靈帶來生機。2017年、2018年,農業農村部已陸續頒布長江鱘和中華鱘的拯救計劃。今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正式拉開序幕。
危起偉說,要拯救野生中華鱘,當務之急是在洞庭湖與長江連接的支流,重建適合中華鱘的自然生境。而長江鱘個體比較小,目前在長江宜賓江段恢復自然生境的可能性較大。
(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