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工業園區規劃
攀枝花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依靠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途徑。經過四十年的開發建設,我市已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工業重鎮。為加快工業強市步伐,必須按照集約用地的要求,合理規劃布局工業園區,合理分布和有效布置生產要素,使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嚴格控制工業園區外工業企業新的分散布局。
通過發揮資源、產業、市場需求優勢,優化工業經濟資源配置,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延伸產業鏈,培育新興產業。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的集中度,企業的關聯度,科研和生產的結合度,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和集群化目標,促進我市經濟既快又好的發展。
一、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
1、市域重點工業園區
(1)釩鈦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了「磷、鋁、矽、鈦、鋼」支柱產業,截止到2005年底引進了釩鈦、化工、有色、鋼鐵等項目30個,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主要產品產量有鈦白粉、氯化法鈦渣、黃磷、磷酸、金屬矽、矽鋁鋇鈣合金、硫酸、鐵、水泥等。
(2)格裡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現已建、在建煤焦廠4座、年產焦炭125萬噸;已建金江水泥廠、廣廈建材公司、攀鋼石灰石礦等建材企業和熔劑原料基地。入園的民營企業有德勝、攀青、翰通、錦燃機焦廠、翰海石化再生公司、永恆汽車板簧、礦粉廠、藤鑫合金材料裝飾廠、萬盈工貿公司等十餘家。
(3)新九工礦區:現有採選企業23家,2005年礦區產鐵精礦130萬噸、鈦精礦11萬噸、球團5萬噸。目前民營企業龍蟒集團入駐礦區,整合資源做大做強採選工業。一期規模年產原礦150萬噸,鐵精礦50萬噸;二期規模年產原礦500萬噸、精礦150萬噸,鈦精礦43萬噸。
(4)白馬工礦區:該工礦區為攀鋼公司鐵精礦供應基地,現正在開發建設中,一期建設規模為年產原礦650萬噸、鐵精礦233.48萬噸,預留選鈦場址;並已在現精礦轉運站以東開工建設240萬噸球團廠。
米易縣縣屬白馬工礦區礦山採選基地,正在選址落實中,採選基地規模年產鐵精礦200萬噸,採礦區為除及及坪和田家村以外的礦段。
2、市域其他工業集聚點
(1)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位於城區流沙坡、馬家田一帶,近期佔地2.1平方公裡,遠期規劃範圍7.0平方公裡,園區定位高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電子技術,重點為新材料和生物技術,具有研究、示範、孵化、生產等多種功能,已入駐企業32戶,民營經濟佔93.4%。
(2)東區銀江鎮高粱坪工業小區:位於市區東北部銀江鎮的高粱坪,該區以鋼鐵產品加工為主,有軋鋼、電冶、鈦業及渣鐵綜合利用等項目,近期佔地1.33平方公裡。
(3)東區華山新技術工業點:位於東區華山,以冶金材料深加工、高檔磁件生產為主,年產磁粉2.6萬噸、高檔磁件3000噸,佔地21.0公頃。
(4)仁和區聖達煤化工小區:位於仁和布德鎮,以煤綜合利用和建材工業為主。現佔地30公頃,年產機焦40萬噸、高檔牆地磚1000萬平方米。
(5)仁和區南山工業小區:位於仁和區前進鎮南山,系攀鋼鋼城企業總公司所屬規劃工業園區,以鋼鐵深加工和機械製造加工為主,屬攀鋼產業鏈的延伸。該區佔地53.3公頃。
(6)仁河區臺灣工業小區:位於仁和區總發鄉,佔地74.51公頃,以生物製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
(7)仁和區葡萄酒工業點:位於仁和區平地鎮,是以公司加農戶形式的葡萄酒生產基地,年產葡萄酒1.0萬噸。平地鎮現狀已形成1.6萬畝葡萄基地,可產1.6萬噸葡萄酒。
(8)仁和區擬在前進鎮灰老溝培育鋼鐵原料和煤化工基地,橄欖坪打造成機械加工基地,納拉箐溝打造成建材加工基地,仁和溝打造成輕工業加工和製造業基地。
(9)仁和區擬在太平鄉建煤焦化工工業區,以加強與採煤產業鏈銜接,規模在100萬噸以上;在中壩鄉建石墨加工區,佔地2000畝。
(10)米易縣安寧工礦點:位於米易縣埡口鎮,屬米易縣開發利用境內潘家田釩鈦磁鐵礦,以民營企業安寧鈦鐵公司為主,現已形成年產鐵精礦100萬噸、鈦精礦20萬噸生產規模。
(11)米易丙谷工業小區:位於丙谷鎮紫膠林場一帶,有國有林地7000畝,可建用地2.0平方公裡,可容納年產100萬噸規模的鋼鐵企業以及釩鈦綜合利用項目,原料來自白馬工礦區。
(12)米易縣建材工業小區:位於米易縣柳賢鄉及長坡一帶,園區以提升產業檔次、做大做強花崗石產業,已入駐企業15戶。園區定位為攀西地區大型建材工業區,形成加工、批發、銷售一條龍綜合性建材工業區,年產花崗石板材120—150萬平方米、荒料5萬平方米。一期佔地16.7公頃。為盤活存量土地,原106地質隊遷出後的長坡將一併納入作為縣建材工業園區用地範圍。因位於縣城上遊,安排一、二類工業項目,以建材工業為主。長坡用地面積約1.5—2.0平方公裡。
(13)鹽邊縣安寧工業點:位於鹽邊縣桐子林鎮,地處攀枝花市城區範圍,是鹽邊縣移民企業安置集中點。規劃範圍3.0平方公裡,已批用地1.0平方公裡,初步形成洗選、球團、冶煉、電冶合金、鈦產品加工,以民營企業一立、福川、向陽等為龍頭。
(14)鹽邊縣紅坭—紅果工業點:位於鹽邊縣紅坭鄉,主要是原煤開採、洗精煤及型煤加工。
(二)我市工業園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近年來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有:
1、部分已建成的工業園區在規劃建設方面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造成規劃格調不高,園區的布局相對比較零亂,工業用地與居民住宅用地混雜的現象比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園區的發展。
2、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公共基礎設施不盡完善,對園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及園區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3、一些園區工業發展方向定位不準,個別市區視野內的園區引入汙染大的重化工企業,影響了市區生態環境,也給園區的健康發展帶來後患。
4、園區缺乏大企業、大項目的支撐,園區建成後發展後勁不足。
5、對已建成的工業園區沒有進行產業發展規劃,園區工業的產業發展特色不明顯,未能發揮聚集效應。
6、園區的管理和服務機構未理順,管理和服務工作滯後於園區發展的需要,多頭管理以及服務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
二、工業園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布局,綜合開發,集約用地,生態環保的要求,優化全市工業的空間布局,推動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加快經濟發展,由資源高耗能型向循環節約型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 、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園區應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保持儘可能多的生態功能。對於現有工業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產生和對環境的壓力。新建工業園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調整列入生態敏感區的工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園區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2 、生態效率原則:
在園區布局、基礎設施、建築物構造和工業生產過程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園區各企業和企業生產單元的清潔生產,儘可能降低本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築材料、能源使用、產品和服務中,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複利用資源,使園區各單元儘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3、 生命周期原則:
加強原材料入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後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鼓勵生產和提供資源、能源消耗低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對環境少害、無害和使用中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可以再循環、再使用和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和服務。
4、 高科技、高效益原則:
大力採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再循環技術和信息技術,採納國際上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要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最佳平衡,實現「雙贏」。
5、工業項目用地原則:
以加強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管理,規範工業項目用地投資強度,提高工業項目土地利用率,促進建設項目用地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科學合理安排引導項目進入相應園區。
6、 軟硬體並重原則:
園區建設必須突出關鍵工程項目,突出項目(企業)間工業生態鏈建設,以項目為基礎。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軟體建設,使園區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三、工業園區布局
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在規劃期內,應著重做好以下工業園區的布局規劃、開發和建設。
(一)釩鈦產業園區(市工業開發新區)
1、基礎條件
位於市區東部金沙江下遊,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工業區。除電解鋁、黃磷廠、鹽化工原料由外地輸入外,金屬製造、鐵合金、高鈦渣、鈦白粉、水泥粉磨、爐料等企業的原料均就地解決。現已完成25平方公裡的工業規劃,規劃出團山電冶、馬店河化工、魚塘加工區。並對團山、馬店河13平方公裡進行了詳細規劃。園區實施一園多區的規劃布局,分為冶煉區、化工區和加工區,三個片區的工業總用地855.5公頃,佔園區用地42.1%。用地以荒山坡地為主,局部為林業、農業用地。園區內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態綠地總面積816.72公頃,佔園區用地39.69%,其他為道路廣場、市政和對外交通、公共設施和少量居住用地。園區交通條件優越,成昆鐵路、雅攀高速公路均通過該區。
園區的供水、供電、鐵路站場、道路交通、園區服務等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
2、功能定位
該區實施一園多區的規劃布局,重點發展釩鈦、鋼鐵、電冶化工等重化工業。現已初步形成磷、鋁、矽、鈦、鹽、鋼等六大產業雛形。園區以釩鈦產品為龍頭,非金屬產品為主導,遠期將擴展到50平方公裡,力爭成為今後更長時期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建成攀枝花工業新城和工業積聚的核心區,逐步成為輻射川滇黔、走向珠三角、面向東南亞的重化工基地。
釩鈦產業園區遠期發展方向,一是向南拓展,二是過江向北和沿江發展,承接新九礦區資源,發展非高爐技術的鋼鐵冶煉及加工製造業。
3、環保目標和環保措施
園區位於金沙江下遊,但由於盛行河谷風,在逆河風時將對金江鎮造成汙染,入園企業必須對工業三廢進行治理,達標排放,固體廢棄物分片集中堆放。根據園區環境容量進行汙染物總量控制,並充分利用不可建設用地進行防護林建設和生態綠化,以增大環境容量減輕汙染。對入園企業應作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施「三同時」措施,項目應採用技術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對環境汙染影響小,並加強園區環境監管。園區產業鏈應向循環經濟發展。
從保護園區和周邊生態環境出發,園區應加強防護林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園區邊界、各功能區之間、重點汙染企業廠界均設防護林帶。
在園區相對集中的地方建設1---2個汙水處理廠,在該廠建成之前各廠汙水自行處理、鼓勵循環使用、達標排放,鼓勵中水回用,做綠化、清掃用水。
園區環境目標:大氣環境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工業廢渣處置及利用率和聲環境按功能區要求控制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二)格裡坪民營經濟創業園區
1、基礎條件
該創業園區位於西區,由格裡坪、金家、經堂、苦蕎四個行政村用地組成。西區境內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4.8億噸,水泥石灰巖5.8億噸,溶劑石灰巖3億噸,適宜發展煤焦化工和建材工業。園區遠期用地337公頃,近期用地297公頃,現有企業佔地73公頃。園區用地海拔1125米左右,場地溝谷相間,地形坡度15%,多為荒坡地,植被稀少。園區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狀,省道310東西橫貫園區,園區道路尚未成環成網。供水供電基本可滿足現狀。園區用地儘量向尚有環境容量的格裡坪以西發展,園區與格裡坪鎮區結合部以防護林帶隔開,以減輕園區對鎮區的環境影響。
2、功能定位
位於市區西部金沙江上遊,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級個體經濟試驗區,該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汙染、改善人居環境,在整合現有煤炭採選、煤化工、電力、建材等產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機械加工製造業,建成川滇交界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加工製造業功能集聚區。該創業園區分設煤化工、建材、製造業三個區。
因涉及煤源、環境容量、區位等因素,煤焦工業應予控制,嚴格執行焦化行業準入條件。煤化工綜合利用應集聚資源建基地,不宜各煤焦廠分散建設。同時建設用地應儘量向西發展;建材工業應向龍洞集中,遠期改造、遷建、關閉和轉產現河門口、渡口、金江、平江等水泥廠,籌建工藝先進、環境汙染小的幹法生產水泥;金家村渣鐵冶煉、小洗煤廠鄰近國家級蘇鐵自然保護區,近期維持現狀,遠期關閉,改為冶金輔料用地。創業園區工業用地與格裡坪鎮區用防護林帶隔離。
3、環保目標和環保措施
西區集聚眾多的能源(火電)、建材、煤焦化等對環境有較大汙染的工業企業,環境汙染嚴重,該區又處於城市上遊,環境問題需慎重對待。
該創業園區由於區位、資源、環境等因素,產業發展在控制生產能力並整合現有煤炭採選、煤焦化工、電力、建材等產業基礎上重點發展鋼鐵深加工和機械加工製造業。為改善河門口、格裡坪片區的環境,遠期河門口片區的建材工業應逐步改造遷建;格裡坪民營創業園區與格裡坪鎮區應與防護林帶隔離,以保持格裡坪鎮區的環境。格裡坪民營創業園區用地今後主要向尚有環境容量的西面發展。
焦化企業要控制規模,逐步提高環保要求,廢氣利用、焦油加工。各廠提高水循環率,自行處理,達標回用,設置足夠容量事故處理池,嚴禁外排。
從保護園區和周邊生態環境出發,將強化該園區生態防護林和視野區綠化建設。
創業園區環境目標:大氣環境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達地表水三類標準,工業廢渣利用率和聲環境按不同功能區要求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三)新九工礦區
1基礎條件
位於鹽邊縣新九,工礦區幅員面積12.2平方公裡,其中採礦區5.46平方公裡,加工區5.77平方公裡,安置區0.97平方公裡。已探明釩鈦磁鐵礦儲量35億噸,主要分布在紅格和新九兩地,初步開發的是紅格的北礦區,儲量在10億噸以上。礦區地形屬深丘、山區、可利用的建設用地較少,且缺水,在廠址建設規模上受到制約。交通條件現有紅格——新九公路(硬質路面、雙車道),在建雅攀高速公路將從新九鄉橫貫東西通過,礦區內道路大多為路幅不寬的便道。缺水問題通過調研,將修建小田壩水庫和彪水巖水庫,以緩解礦區採選工業用水。
新九工礦區受用水、用地等條件限制,其鐵精礦、鈦精礦需另找用地承接礦產品的深加工,但需妥善解決好礦產品的運輸問題。將採礦和選礦的前部工序(破碎、拋尾、球磨)選擇在新九工礦區,選礦的後部工序(選鐵、選鈦)和深加工項目異地布置,若採用非高爐煉鐵技術可規劃在鹽邊安寧移民工業區。
2、功能定位
位於鹽邊縣東南部,是攀西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工礦區,該區突出資源優勢,通過整合理順礦點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現狀,重點發展礦業採選。該工礦區將逐步成為工業強縣新的增長點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該工礦區受用水、用地、交通和現狀採選點分散等條件制約,其鐵精礦、鈦精礦的深加工需尋找承接的異地加工區。
3、環保目標和環保措施
礦區現已進行小規模的分散開發,民營企業龍蟒集團已對眾多小採點進行整合,以規模經營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有選廠規模小、布局分散、數量多,要進行整治、整合、技術改造升級。
礦區今後的開發應十分重視和注意在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山地災害和水土流失。在礦區開發規劃中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以減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礦區開發規劃應編制山地災害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礦區環境目標:大氣環境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達地表水三類標準,工業廢渣利用率和聲環境按不同功能區要求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四)白馬工礦區
1、基礎條件
位於米易縣白馬,規劃總面積3920公頃。白馬礦區由北向南有夏家坪、及及坪、田家村、青槓坪、馬檳榔五個礦段組成,及及坪及田家村兩個礦段地質儲量11.1516億噸,一期開採及及坪,B+C表內礦儲量3.38億噸,為攀鋼接替礦山。米易縣擬開發工礦區的其它礦段,為縣鋼鐵工業發展的原料基地。
攀鋼一期先開發及及坪礦區,建設規模為年採選原礦650萬噸,鐵精礦233.48萬噸,暫未考慮鈦的回收利用,但預留綜合回收場地。選礦廠佔地1500畝(1.0平方公裡)。鐵精礦利用地形高差,採用管道輸送至礦區工業站(交接站),再通過成昆鐵路灣丘站外運。近期輸送鐵精礦,並開始建年產240萬噸球團礦廠,建成後以球團礦外運。礦區對外交通運輸有雅攀高速、省道214線以及成昆鐵路,取水可用安寧河,供電由白馬變電站解決。(白馬電站近期110KV、遠期220KV)。
2、功能定位
位於米易縣東北部,是攀西四大釩鈦磁鐵礦之一,該區結合資源優勢和特點,重點發展礦業採選、鋼鐵、釩鈦、花崗石及有色金屬產業,逐步成為以發展工業帶動城鎮化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該工礦區為攀鋼公司鐵精礦供應基地,白馬一期工程現正在開發建設中, 240萬噸球團廠也正在建設,地址在現精礦轉運站以東。
現攀鋼開發的是白馬工礦區及及坪以及田家村礦段;米易縣擬開發工礦區的其它礦段,目前僅規劃採礦、選礦,鐵精礦做到球團,鈦精礦延伸加工,待非高爐煉鐵技術成熟後,再建設鋼鐵冶煉項目,所有項目儘可能布置在白馬工礦區內,位於縣城北面,並儘可能向北布置。
由地方開採的青槓坪等礦段,中禾公司和德勝集團已拍得採礦權,需儘快委託有資質的的礦山設計院編制該礦段開發規劃和相應的水土保持規劃,並對鐵鈦分選和釩鈦綜合利用加工企業著手選址,統籌規劃好能源配置、交通運輸、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3、環保目標和環保措施
礦區開發中,要十分重視和注意礦區開發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防止山地災害和水土流失。礦區開發規劃的編制應對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建立相應的修復和補償措施,以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攀鋼白馬工礦區已完成礦區水土保持規劃。
礦區環境目標:大氣環境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達地表水三類標準,工業廢渣利用率和聲環境按不同功能區要求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五)市域其他工業集聚點
1、規劃布局
經過對區縣現狀和擬建的工業集聚點的區位、交通、水電供應、與周邊環境關係和資源等因素的綜合分析,結合攀枝花市城市總體發展方向和產業規劃,有必要進行分類調整,分述如下:
(1)東區
功能定位:服務業為主,發展鋼鐵製品業、機械加工業和一些都市型工業。
東區設高粱坪鋼鐵加工業集中發展區、流沙坡高新技術集中發展區。高新區只設一類工業項目,高粱坪一類為主、部分二類。
高粱坪鋼鐵加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發展鋼鐵製品、機械製造業。工業技術要求是:無煙氣排放、少廢水排放、少固廢排放。
流沙坡高新技術集中發展新材料、生物技術、電子技術,工藝技術要求:無煙氣排放、極少廢水排放,極少固廢排放。
高粱坪、流沙坡現有不符合產業布局和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要逐步調整、關閉、停產、轉向、搬遷,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關閉、停產、轉向;符合產業政策的但對城區環境和景觀有影響的項目搬遷入攀枝花釩鈦產業園區。
(2)西區
功能定位:煤炭加工業、建材業、火電業、冶金輔料業及工業固體廢物資源性利用業。
西區以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實驗區為基礎,分幾個片區,洗煤集中區、焦化集中區、建材集中區、火電集中區。洗煤集中區原則上不過江或向焦化集中區靠攏,保留江北攀煤集團巴關河、格裡坪洗煤廠。洗煤廠廢水必需閉路循環、不外排;焦化集中區通過行業調整進一步收縮,建材集中區向龍洞遷移。
設經堂村煤焦化工業集中發展區、龍洞建材工業集中發展區,擇址集中發展冶金輔料和洗煤業。
煤焦化業的工藝技術要求:符合國家焦化產業政策、廢水處理後循環使用、副產品綜合利用。
(3)仁和區
功能定位:煤炭開採加工業、機械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都市休閒業。
仁和設五十一、橄欖坪製造業集中發展區、太平煤加工業集中發展區。
五十一、橄欖坪製造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發展鋼鐵製品、機械加工。工藝技術要求:無煙氣排放、少廢水排放、少固廢排放。
太平煤加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發展洗煤、焦炭、煤焦化工。工藝技術要求:洗煤,選址定區、相對集中,裝備幹煤棚、重介(跳汰)加浮選、壓濾,矸石標準堆放,水密閉循環;焦炭及焦化應符合國家焦化產業政策要求,廢水處理後循環使用,副產品綜合利用。
聖達工業點保留,加強環境治理,不再擴大。
仁和區另設臺灣工業小區、仁和區葡萄酒工業點、仁和南山工業小區。前進鎮灰老溝稱謂取消,不再規劃工業聚集點,現有項目調整。
農產品加工業,根據產業發展,相對集中布置,靠近大型農貿市場或產地。
符合產業政策又有環境汙染的項目可放在釩鈦產業園區。
(4)米易
功能定位:鋼鐵原料業、非高爐技術鋼鐵業、農產品加工業、花崗石建材業。
米易設白馬工礦區、彎丘工業集中發展區、長坡石材工業集中發展區。
白馬工礦區主要發展採礦、選礦、鋼鐵原料。工藝技術要求:少煙氣排放、水壓濾密閉循環、選鐵必選鈦、廢石廢土和尾礦按標準規範堆放。
彎丘工業集中發展區近期主要發展鋼鐵原料、富鈦料、鈦白粉,遠期待新流程成熟後可適當發展鋼鐵業。
長坡石材加工業集中發展區主要發展花崗石板材加工,工藝技術要求:水集中處理壓濾循環、固廢統一堆放綜合利用。能做到水密閉循環的保留,不能做到的進園區,否則關閉。
埡口工業聚集點保留,加強環境治理,不再擴大。
丙谷工業小區取消。
農產品加工業,根據產業政策,相對集中布置,靠近大型農貿市場或產地。
(5)鹽邊
功能定位:煤炭開採加工業、鋼鐵原料業、非高爐技術鋼鐵業、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
鹽邊設新九工礦區、安寧工業集中發展區。
新九工礦區主要發展採礦、選礦、鋼鐵原料,工藝技術要求:少煙氣排放、水壓濾密閉循環、選鐵必選鈦、廢石廢土和尾礦按標準規範堆放。此區必須加強水源建設。
安寧工業集中發展區近期主要發展鋼鐵原料、富鈦料、鈦白粉,遠期待新流程成熟後可適當發展鋼鐵業。現有項目調整。
紅坭、金河煤炭業,相對集中發展型煤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根據產業發展,相對集中布置,靠近大型農貿市場或產地。
2、環境保護
(1)環境保護和環境目標
市域範圍內縣、區各工業小區、工業點的環境保護目標:按國家環保政策規定,新建的工業小區或工業點,其大氣環境質量必須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要符合地面水三類水域標準,工業廢渣利用率和聲環境按功能要求控制,達到國家相關標準。
(2)環境保護措施:
①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政策,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加強規劃用地的生態環境和綠化建設;
②各企業必須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大環保設施的建設力度,嚴格限制無環保措施的工業企業入駐;
③各入駐企業必須嚴格控制廢氣、煙塵的排放量,儘量避免或減小對大氣環境的汙染;
④各入駐企業必須自建針對自身的汙水處理站,達到國家允許的排放標準才準就近排入自然水體;
⑤生活垃圾必須做無害化處理;
⑥工業生產產生無汙染固體廢料應排放至渣場,有毒有害固體廢料必須在規劃區外擇地排放並加以處理或無害處理後排放至園區內渣場;
⑦應對規劃區內進行專門的環境評價和環保規劃,根據規劃區及周邊地區環境容量控制汙染總排放量;
⑧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保護規劃區內的自然衝溝和植被,對不可建用地進行整治和綠化。
四、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措施
(一)提高對工業園區重要作用、功能定位和發展規律的認識。實踐證明,抓好工業園區建設,一是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產業升級,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有助於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三是可以形成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業化的互動發展格局,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建設四大工業園區,加快招商引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思想認識上應明確:我市在工業園區建設上要有規模、有特色、有吸引力,要向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生態型方向發展,以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從而形成區域化生產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格局,形成優勢園區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加強對工業園區的領導。 要適時出臺規範全市工業園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在科學總結各類工業園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對今後進一步整合提升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進行統一部署,以引導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立足「工業強市」,加快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做好特色工業園區的規劃布局、宏觀指導和協調管理工作。加強工業園區建成後的管理與運行,各職能部門要搞好分工與協作。制定一套科學的工業園區項目審批流程,以縮短辦理周期,提高運行效率,並廣泛接受基層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三)強化工業園區規劃意識。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建設,一要提高園區規划水平,堅持與城市規劃、交通規劃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結合,與市遠景規劃相結合,與工業結構調整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二要高起點、高標準抓好工業園區內部規劃,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工業園區和精品工業園區,努力提升工業園區的品位。三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充分體現工業園區內部規劃的綜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使整個工業園區在布局、產業定位、生態建設及配套設施等方面都具有科學性和超前性。四要體現工業園區的內在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工業園區特色優勢,構築自己的龍頭地位,凸現工業園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五要有長遠發展規劃,防止有限的土地在近期內被規模小、水平低的企業佔用而影響園區的長遠發展。
(四)抓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越的環境是「引鳳築巢」、吸引投資的首要條件。當前我市各工業園區大都處在邊搞基礎設施建設邊投入運行的階段,高標準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工業園區的建設一是要適度超前。一是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適度超前抓好工業園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因為資金制約而降低建設標準。二是梯度發展。要從我市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實施滾動發展。
(五)加強工業園區經營管理。工業園區建設,要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市場經濟法則,進行科學化經營管理。第一是嘗試公開拍賣園區公共設施的經營權、廣告使用權、道路冠名權等,把園區建設變成資本運營的過程。要進一步落實各項政策,把應當賦予園區的財政政策、封閉式管理政策、各類行政審批權限、土地政策、自主開發政策、自主招商等政策落實到位。要創新融資方式,一方面建立園區自己相對獨立的財政,有園區自己的財政收入,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補償和運用財政手段進行招商引資。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金融資本支持,同時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要合理解決園區內土地權屬關係問題,理順園區內的土地審批權限。強化土地徵管,使徵用土地儘快產生效益,防止閒置浪費。第二在園區管理上,要借鑑省內外先進地區的經驗,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走公司制管理,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建立一支精幹高效的園區管理機構,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模式設置管理委員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統一負責園區管理及對外招商、項目申報、規費收繳等事務。還應依照《公司法》的規定,成立園區有限公司,建立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負責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招商引資工作。第三要通過科學經營管理,增強園區的自我運行能力,實現投入——產出——回報的良性循環,使園區建設儘可能減輕地方財政負擔,降低財政風險,使工業園區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市場化運作的主體。
(六)落實園區優惠政策。為了促進我市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經濟發展,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儘快制定出臺園區發展的優惠政策,要對現有的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完善,並認真落實到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對有關政策的執行落實情況定期進行檢查,要進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優惠政策真正能夠落到實處。
(七)營造園區良好環境。一是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審批行為,對確需保留審批事項的要降低門檻,減少環節,規範操作,提高效率。二是進一步優化社會環境。政府的職能部門要轉換角色,由重管理轉向重服務,維護園區企業的合法權益,盡力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一切為了發展,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關係發展大局的觀念,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