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松茸 天麻刺身
油淋雞樅菌
幹椒雲腿牛肝菌
今年的夏天,雨水充沛,陽光充足,這對雲南菌子們而言是極好的天氣,最有利於蓬勃生長。雲南是中國菇菌的主產區,豐富的山林資源造就了品類豐富的菌子。盛夏時節,品味菌子的好時機來到了,此時不吃更待何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汽鍋蒸菌子,菌香原始味
李著民是雲南野生菌協會副會長,也是雲南餐飲30年傑出人物之一。他尤其擅長以創意料理手法詮釋食材獨到的自然風味,比如夏季,正是雲南菌當造的季節,他用新鮮的菌子演繹了多道菌料理。8月份,這位滇菜大師來到廣州,坐鎮「宋·川菜」餐廳,帶來為期一個月的雲南野生菇菌料理。
對食材選擇非常嚴苛,這是李著民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所選擇的野生松茸大約有9釐米,大而飽滿,橫切成薄片以後,如花般綻放於冰盤中。夾起一片,鼻尖湊上前去,松香幽幽,咀嚼之間,松茸纖維中飽含的鮮味瞬間迸發,巔峰之後是餘甜,叫人意猶未盡。這是來自香格裡拉的松茸,高山松茸免了蟲害之患,生發得飽滿而富彈性。今年雨水豐富,陽光充足,菌子長勢喜人,松茸的質量非常可觀。松茸刺身是李著民認為最凸顯食材本味的食法,他會配搭上切薄了的野生天麻,味道獨特。李著民說,野生天麻沒清洗之前像土豆,洗後像白蘿蔔,吃在嘴裡是地瓜的風味。在雲南,野生天麻產量很多,每年7月到9月份,楚雄和昭通等地產的天麻多,當地人多刨片作刺身吃,事前經過一道熱處理工序,師傅會提前用開水焯過天麻,去除那一層黏液。
青頭菌是當地人喜歡吃的菌子,入口細膩,香味悠長。李師傅用雲南的宣威雲腿同菌子一同放在汽鍋裡蒸。以雲腿的肉汁和油來浸潤青頭菌,賦予它油脂之香。要注意的是,這道菜要趁熱吃,冷卻後顯得油膩,味色也會大失。汽鍋在雲南菜餚中的運用廣泛,除了眾所周知的汽鍋雞,還能做蒸菜。
「見手青」是一種會變色的牛肝菌,當人手一觸碰,它的「臉」都青了。手一拿開,就又恢復了「本色」。它與青頭菌可不是一回事,它屬於牛肝菌陣營。要知道,牛肝菌可分為黃牛肝、紅牛肝、白牛肝和黑牛肝等,其中,「見手青」是等級較高的牛肝菌。加入皺皮椒和小炒肉來炒,香氣誘人,配白米飯一流。
白蔥不是蔥,原來它是菌
這是一家有十多年歷史的雲南菜館,是廣州較早一批帶來雲南菜的館子。菌子是雲南的特產,每年夏天,老闆娘都會從雲南市場上淘來各種菌子,用雲南人的家常法子去展示菌子風味。在十餘年前,對於食客來講,菌子是新奇食物,漸漸地,菌子成為不少食客的「心頭好」。今年,在這家老派雲南菜館裡,當季菌子已經「上線」。
當一個雲南人說「白蔥」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真的是白蔥,他很有可能說的是一種叫「白蔥」的牛肝菌。如上所說,牛肝菌是一個大家庭,可細分為上百個品種,白蔥牛肝菌就是其中之一。總廚馬師傅說,白蔥與「見手青」都是品級高的牛肝菌。每年7月到9月底是白蔥牛肝菌的季節,大約長達兩個多月,它的成長區域大約在1700米高的海拔。白蔥不難處理,最重要的是切得均勻,儘量保證每一件菌子厚薄均勻,否則容易在烹飪時出現部分熟而部分不熟的現象。馬師傅說,在餐廳,每種菌子都一定要過油,浸到完全熟透。此後,在進行烹飪。他用丘北縣的辣椒來炒白蔥,這辣椒10釐米長,卻十分甘香。小火炒黃炒香辣椒,切不能大火,辣椒皮薄,容易煳掉。除了丘北辣椒,雲南人更多時候會用皺皮椒來炒菌子。下飯效果一流,爽口香嫩。但是,牛肝菌不適宜做湯羹,最多就是拿來「打邊爐」。
相對而言,雞樅、松茸和竹笙更適合用來做湯,鮮美無比,店內亦能品。雞樅菌足足有30釐米,或是燒湯,或是炒,或是清蒸,皆可。它與廣州人熟悉的荔枝菌是「表親戚」,但是荔枝菌則迷你細長很多。馬師傅將它切成1釐米左右,加茶油、鹽來蒸,不加一點水,食客所見盤中的一點水分,完全來自雞樅菌本身。在雲南,蒸雞樅菌時常還會拌上雞湯。如果是年紀較大的雞樅菌,最適合它的歸屬就是煉雞樅油。新鮮竹笙,那鮮香並不亞於雞樅菌。據馬師傅介紹,除了每年一、二月份以外,其他季節都有新鮮的竹笙,夏季更是產量高峰期。在當地,鮮竹笙或者用來打火鍋,或者加絲瓜炒,再放一點湯燉。店內的「土鍋鮮菌」,則是用鮮竹笙碰撞姬松茸,加入高湯中滾煮。高湯則是用老雞、豬骨、金華火腿骨和皮熬製而成。
雞油菌與雞樅菌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菌子。雞油菌呈現黃色,極像從雞肚子裡挖出來,帶著雞油的香氣與油脂色澤,因而被稱為雞油菌。雞油菌個頭很小,採菌人不留意很容易將它錯過。馬師傅用雞油菌與肉末共蒸,放一點雞油、鹽撈一撈雞油菌和土豬肉,肉末特別選擇瘦肉多肥肉少的,最好是九層瘦一層肥的肉末。這道菜,馬師傅大手筆地加入大量雞油菌,並將其撕成小小片,如此更加入味,連小朋友們都愛不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