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怕中毒,又忍不住不吃,於是便有了許多還挺科學的"迷信"。
雨季,是雲南人的中毒高發季,每年都不知道要報導多少起中毒事件,大多是和菌子的食用有直接關係的。就算這樣,也沒有動搖到雲南人吃菌子的決心。
呆久了你就會發現,一些吃菌子的小「迷信」在雲南人的廚房是比較普遍的,有點好玩有點可愛有點.......但這些做法,真的有助於避免中毒嗎?你還別懷疑,下面提到的幾種做法,是真的需要注意!
一、炒菌法寶:蒜
這個算是科學,不算迷信。大蒜是吃菌人的試毒銀針,炒菌子一定要放。把白生生的大蒜和菌子一同炒制,如果大蒜變黑,這鍋菌子鐵定不能吃。
這一習慣,讓雲南人保留到了吃人工菌裡,即使知道無毒,大蒜也是不能少的配料。聞到炒熟的大蒜味,就像聞到了菌子的味道。
二、炒菌子的時候不能蓋鍋蓋、不能說話、不能掉灶灰進鍋、不能放味精、不能炒焦.......
對於某些種類的菌子,比如牛肝菌、見手青,常吃,但稍微處置不妥當一些,就會中毒,並且同一桌吃飯,其他人吃了沒事,獨一個人吃了出現中毒症狀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些狀況不像菌子沒炒熟直接吃中毒的那麼直接,而是太過魔幻,因此民間就慢慢流傳出一些整治偏方來,真的是偏到不能再偏的方:
比如超菌子的時候千萬不能蓋鍋蓋,必須敞開了炒;
炒菌子的時候不能說話,要到裝盤了才可以破咒說話;
炒菌子過程中,不能嘗鹽的鹹淡(這個有一定道理,萬一吃到半生不熟的菌子,是有中毒危險的);
再比如買菌子的時候必須買有蟲洞的,因為蟲吃了沒事,大概說明沒毒,但也有種說法,有蟲洞的千萬不能買.......這就得看菌的種類了。
炒菌子的時候不能放味精、要注意不能讓天花板上的灰或是灶頂的黑灰掉到鍋裡、千萬不能把菌子炒糊了,這三種說法,聽起來倒似乎可以有點科學道理加以解釋,諸如「因為灶灰中含有某種物質容易起反應」「味精炒焦會和菌子發生化學變化」「菌子炒焦會刺激出菌子裡的毒素」之類。
還有,炒菌子作料不能多不能多不能多!無需講究各種調味料,它本來已經很鮮了,加多了萬一中毒呢?配料除了大蒜,也是越少越好,最多再來點青椒就行,少數幾種菌子可以放韭菜炒。
總之,「小心總沒錯」,這是雲南老輩子人會給你的忠告,不是對於你的人生建議,而只是對炒菌子這件事。
三、這個山頭能吃的菌子,對面山頭不能吃
雨天的山上,到處都是蘑菇,為什麼價錢還那麼貴呢?因為不是所有菌子都能吃啊。
幾乎每一座山,哪怕就是後院菜園,在一陣雨過後,也會長出菌子。一個外地人如果在這樣生命力旺盛的雨季去到雲南,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菌子,高興得手舞足蹈,以為隨隨便便就可以撿滿一筐菌子回去,那真是想多了,除非撿回去是為了做研究,而不是為了吃。
菌子能吃的種類多,不能吃的更多,長得像的多,長得像的不能吃的更多,這個是需要經驗、手感、還有運氣,不是每個人都能撿到能吃的菌子。
菌子生長的條件也直接影響到有毒與否,所以你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說「這個山頭能吃的菌子,對面山頭不能吃」了。所以每個地方能吃的菌子是不一樣的,要入鄉隨俗,吃本地大多數人吃的那一種,而不要按照自己的老經驗任性亂吃。
四、這棵樹下能吃,那棵樹下不能吃
這屬於小標題黨,其實意思是,某些樹種下面長的菌子,是不能吃的,這和上一點類似,說的都是菌子的生長環境。
比如雲南人大多知道:桉樹和一種漆樹下長出的菌子是絕對不能吃的!如果一家人吃了最尋常最安全的菌子中毒了,那麼追根溯源,那些菌子可能就是在這些能夠刺激出毒素的樹下長起來的。
五、不要多種菌子混著吃
這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最好一種菌子作一種菌子的吃,不要把三五種菌子混在一起吃,除非那樣的吃法已經幾十年沒事。因為害怕菌子之間會起化學反應。所以老輩雲南人對對於吃多種菌子混雜的菌子火鍋是抱觀望態度的。
況且,菌子混著吃,也沒有單炒好吃,純屬浪費。
六、只吃一頓,不吃回鍋
每到菌子季節,雲南本地報紙上關於菌子的新聞,除了教你辨別市場上的菌子,發布中毒新聞,教你如何安全吃菌之外,還有一篇是幾乎每年都可以翻出來一字不改的再發一次的,這就是「菌子到底能不能回鍋、到底能不能用微波爐加熱?」但這種問題基本只是提出問題而已,並沒有給出一個鐵板釘釘的結論。
就像辯論賽的兩方,各說各有理,可以說是相當隨緣的事情了......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油雞縱和油浸乾巴菌不在此例,這兩樣雲南人都當成酸菜那樣儲存來吃的。
菌子只吃一頓的好處是,做菌子的時候只做一頓的量,一家人分食,到每個人肚子裡的不會太多,即使有毒,也可以少些危險。類似的解決方案還有,不要連續幾天吃同一種菌子,特別是牛肝菌和見手青。
菌子中毒有多種不同的反應,比如頭暈、噁心、反胃、出冷汗、神情恍惚看到幻像等等,即使是最輕微的症狀,也一定要趕緊去醫院看看才「把穩」!
上面這些「迷信」,是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留下來的,一部分是傳說下來的,諸如「長蟲過處的菌子吃不得」(長蟲就是指蛇),一部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吧,這就需要做實驗來拿證據了。總之,一句話「小心駛得萬年船」不會錯。
另外還有很多關於食用菌子的「小迷信」小說法,本地人想到的,來補充一下呀,有些真是又好玩又必要呢。
這是關於野生菌的第三篇文章,前兩期內容在此:
《菌子這樣吃最好吃①:盤點最常吃的野生「界兒」》
《菌子這樣吃最好吃②:雲南只有兩種菌》
可在我號搜關鍵詞查看~
(圖片整理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