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吃菌子和過節一樣,每年7-8月份是菌子大豐收的季節!特別是下雨後,菌子就像脫韁的野馬,瘋狂的生長。若是生長在山裡的人就會知道,下雨後最適合採摘菌子。
老饕汪曾祺曾說過:「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身為美食活地圖的汪老一開口就知道是老江湖,——說吃蘑菇的絕對是外鄉人你得說「吃菌子」,否則就是對菌子的褻瀆。
王一一 攝
據說,雲南人不把菌子稱為野生菌,這屬於多此一舉,吃菌,當然是吃野生的。所以雲南只有兩種菌:菌和人工菌。他們也不把菌子稱為蘑菇,蘑菇這個叫法,容易引起雲南人對小學課本上關於花花綠綠的毒蘑菇的想像。把所有被叫做蘑菇的東西都當做人工種植的那一種,統稱為人工菌,也是這個地方的習慣。
上周,我有朋友發圈說要組織吃一頓菌子火鍋,那我可是有點按耐不住了,立馬報名。最早得知這個菌子火鍋,是看了B站的《生活如沸》。片中,是這麼說道的,由於每天能採到菌子的品種和數量都是未知數,所以菌子火鍋的搭配,也全看當日土地爺的心情。
《生活如沸》畫面
以雞湯打底,用不同種類的菌子做搭配,黃牛肝菌,用來調色,讓湯色黃爽鮮亮。牛肝菌、青頭菌、水白蔥菌……這些菌類口感爽滑,可以使湯底口感更加濃厚。紅蔥菌和雞縱菌,則負責增添菌香本味。
由於本次菌子局,菌子的品種除了常規可食用的那些,還加入了「見手青」,我們又戲稱此局為「一起見小人」。
作為可食用的「毒菌」,見手青菌帽下的黃色海綿物質一碰就變成青黑色,是牛肝菌家族中的異類。美味和神經毒素並存,所以食客們習慣把它從牛肝菌大家族中拿出來,賦予它更獨立的名號和地位。識別見手青最簡單的方法:菌傘蓋下面的黃色部分一碰就發青。
見手青
見手青烹飪不當容易致幻,讓你「上天入地看見小人兒」。聽起來很「飛」,但嚴肅提醒:請不要把見手青當作致幻劑來磕,非常容易中毒。
雲南當地火鍋店有一種說法,火鍋加入菌子後,煮30分鐘,才發你筷子吃。我們也是遵循此規矩,先吃前拍個照紀念一下,待雞湯湯底沸騰後,倒入菌子,靜靜等候30分鐘。
時間一到,立馬動手。千言萬語彙成一個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