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經問過賈詡一個棘手的問題,賈詡的回答令曹操十分欣賞

2020-12-21 追隨歷史品味生活

古代帝王在關於選繼承人一事上可以說是十分頭疼的,如果只有一個兒子那還好說,當然也沒有別的選擇,但是如果子嗣多的話那就很難辦了,雖然傳統是立嫡長子,但是難免皇帝會有自己寵愛的兒子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非常的頭疼。關於這件事曹操也遇到過,而他也詢問過自己的手下賈詡,賈詡非常聰明的回答了曹操,既沒有觸犯曹操,反而讓曹操對其更加的欣賞。

提到曹操,我們會想到的有很多。比如他說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可以說充分地體現了曹操梟雄的一面,東漢時期就有人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間奸雄」。這就導致曹操有著多疑的性格,他除了自己不相信任何人,比如說提出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的華佗就是死在了曹操的疑心之下,正是因為曹操這種獨立自主的性子才能讓他駕馭手下的諸多名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特別是曹操這種疑心很重的人,輔佐這種人就需要更加的小心,曹魏之所以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一家獨大,離不開曹操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將,在曹操的手下有這樣的五個謀士最有名他們分別是「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和程昱」可以說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當時的優秀謀士。曹操每次有拿不準的事情都會找他們來商量,有一次曹操就問過賈詡這樣一個問題,但是賈詡卻不敢正面回答。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最喜歡的莫過於曹聰和曹植了,只是曹聰早夭,要不然的話應該是曹聰會繼承曹操的位置,接下來的曹植非常的具有文採,才思敏捷深的曹操的喜歡,但是曹丕作為嫡長子是曹操不能忽視的一個兒子,所以在曹植和曹丕之間曹操一時之間無法做出選擇,於是便來問賈詡。

關於帝王的繼承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大臣們的忌諱,應為無論怎麼回答都有很大的風險,賈詡當然也深知這一點,但是他也不能不回答,於是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不知他們為什麼那麼疼愛自己的小兒子。」聽起來貌似驢唇不對馬嘴,但是憑藉著曹操的智慧他立即就明白了賈詡的意思,賈詡是支持立長不立幼的。對於賈詡的回答曹操十分的滿意,可見在古代想要輔佐君王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關於這件事不知道您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同是三國聰明人,為什麼賈詡受曹操尊敬,楊修卻被曹操嫉恨呢?
    畢竟魯迅都評價過他「智近於妖」,但是這只是對三國演義中人物角色的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的才能在於內政和練兵,計謀並不是特長。在小編看來,三國歷史上有兩個人物稱得上絕頂聰明,一個是賈詡,一個是楊修。曹操帶兵在漢中與劉備打仗吃了敗仗,退兵不甘心,打吧又打不過,所以很糾結,於是晚上把「雞肋」設為了守夜的口令。楊修聽說後就收拾行囊準備回家,士兵問他為什麼,楊修回答「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主公打算回去了」。曹操聽說後大怒,以動亂軍心之名處死了楊修。
  • 曹操想把皇位傳給曹植,賈詡一句話:曹操把皇位傳給了曹丕,絕了
    自古立太子之位,是亙古不變的難題曹操雖是三國時期出了名的梟雄,可是縱觀曹操一生,也有著許多讓曹操頭疼的事情,就比如曹操立太子這件事,就十分令他猶豫不定。所以,曹操對於立誰為太子,就一直特別猶豫,於是拿不定主意的曹操,便詢問當時的謀士賈詡。謀士賈詡以語言智慧,解曹操之大疑惑賈詡什麼意見呢?《智囊》中是這樣說的,【詡默不對】。啥意思呢?賈詡裝作沒聽見,沉默不做回答!
  • 賈詡阻止曹操發起赤壁之戰!裴松之:賈詡說的不對!
    趕緊打,別廢話官渡之戰到了最要緊的時期,曹操糧草告急,就問賈詡有什麼良策。大家也許還記得曹操曾經封賈詡為冀州牧,這回曹操自己當了冀州牧,就轉封賈詡為中大夫。幾年後,北方平定,曹操正式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
  • 賈詡此人投降善變為什麼還會被曹操重用?
    賈詡曾經在董卓軍中,後跟隨李傕兵犯長安,母喪後跟隨將軍段煨,離開段煨後來到張繡軍中,又自作主張替張繡選擇投靠了曹操。就是這樣一個投降善變之人,卻得到了曹操的信任重視,一進曹營就得到了很高的爵位。那麼,曹操為什麼會重視重用賈詡呢?
  • 賈詡審時助張繡 曹操貪色失典韋
    滋養南陽郡治宛城的是漢水支流淯水,曹操的部隊剛抵達淯水,張繡便主動請降。如此之快轉換門庭,是因為無論是賈詡還是張繡都沒有爭霸天下的雄心和實力,找一個可以成事的大樹待價而沽是他們真實的訴求。然而賈詡在拜會劉表之後,發現對方的能力雖可在太平之世承三公之責,在亂世卻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之人。有鑑於此,賈詡希望騎驢找馬為自己和張繡找到更好的歸宿。
  • 曹丕、曹植爭儲明爭暗鬥,賈詡老謀深算,特殊時刻提點曹操
    公元217年,這一天曹操把謀士賈詡叫來密談,語重心長地說:「這麼多年來,接班人的人選一直是困擾我的大問題,現在我老了,這個問題避無可避,得儘快決斷才能免於後患。你的主意我最能信得過,你看臨淄侯曹植可堪大任?」賈詡驚出一身冷汗,這可是送命題呀!如果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恐怕是要大大得罪一批朝臣,這麼多年的隱忍白費了。
  • 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收集了散兵,再次追擊將曹操的後衛部隊擊潰
    在歷史上有一個時期是非常熱鬧的,而且各路的英雄豪傑們也都在紛紛四起。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三國時期。當曹操想要從張繡的地盤上撤離的時候,張繡就率領軍隊尾隨追擊曹操的軍隊,而且當時的劉表也在派荊州的軍隊佔領安眾,目的是切斷曹軍的退路。當時的劉表的想法就是要與張繡一起夾擊曹操的軍隊,但是令他們二人沒有想到的是,曹操的軍隊是出奇兵反而打敗了張繡和劉表的聯軍。
  • 赤壁之戰時,謀士賈詡對曹操說了12個字,曹操若聽從必能一統天下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了實力雄厚割據一方的霸主。整個北方地區全部為曹操管轄,這個時候的曹操難逢敵手,劉備勢單力薄,還沒有扎穩腳跟,無法與之匹敵。而令曹操最為頭疼的莫過於東吳的孫權了。只要除掉東吳,天下就都是曹操的了。
  • 赤壁之戰曹魏只有賈詡識破連環計?如果曹操聽從賈詡意見會怎樣?
    想要解讀這個問題,咱們需要先知道一些前提背景。一、赤壁之戰發生前夕,為何只有賈詡一人向曹操進言,不可打赤壁之戰?荀彧、程昱、荀攸等人沒看出來,赤壁之戰曹軍會大敗嗎?二、魏蜀吳三國,各自爭奪天下的優勢是什麼?人們都知道曹魏陣營人才濟濟,徐庶入曹營時發現了一個誓言:終身不向曹操獻一計。
  • 宛城之戰(上):曹操拿下宛城,投奔張繡的賈詡是如何成為毒士的
    有人就會問了,為啥是張繡呢?這主要跟劉表和宛城的地理位置分不開關係。首先,宛城距離許都只有二百公裡,是許都西面的門戶,其地理位置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個時候,宛城正好是劉表的,令曹操擔心的是,萬一啥時候劉表趁著自己外出徵戰的機會偷襲自個兒的大本營,那不就完了嗎?而劉表不僅在自己家門口耀武揚威,還找外援撐場面。
  • 三國謀士賈詡,赤壁之戰前曾勸說曹操,可惜曹操不聽其言才慘敗
    當然,除了司馬懿,諸葛亮,還有郭嘉這的這種一流的謀臣之外,三國時期還是有一些特殊的奇人異士,他們雖然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不如之前大,但是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在亂世當中的生存方式,畢竟一個個文人,想要在亂世之中好好的活下去,也不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心懷大志的文人,在亂世之中想要實現的抱負,一展自己的雄才偉略,那就更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
  • 赤壁之戰前後,荀彧與賈詡等謀士有沒有勸諫曹操?有,但曹操沒聽
    由於劉琮羸弱不堪,他在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本土士族的勸說下,放棄了聯合劉備,佔據荊州以抵抗曹操的打算,而是接受了荊州本土士族的勸說,出城投降了曹操。而劉備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時,曹操已經到達宛城附近。無奈之下,劉備只能放棄樊城而向南逃走,打算佔據江陵以拒曹軍。為了不讓劉備佔據江陵,曹操不顧奔波的勞累,他當即派出五千虎豹騎追擊劉備。
  • 本來張繡猶豫不決到底該投降誰,賈詡說了什麼才讓張繡投降曹操?
    之前的時候賈詡在董卓軍中從事,然後又跟著李傕帶兵攻打長安,就在自己母親去世的時候就一直跟著將軍段煨。以至於在後來脫離了段煨到了張繡軍中,在最後的時候又替張繡投靠了曹操,先前張繡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情。賈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投降善變的人,但是在曹操的軍營當中卻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在賈詡剛剛到了曹操的軍營當中,然後就得到了很高的爵位。
  • 三國謀士賈詡:曹操愛恨交加,易中天說他最聰明,他到底哪裡突出
    不同於《三國演義》裡大多數人物或忠或勇的扁平化形象,賈詡這個人的形象就比較豐滿了。出身不顯的他權謀太深,行事太險,眼光太毒,名聲太差,性格太過複雜。不過,相比於被構思過度的「完人」諸葛丞相,性格複雜的賈詡可能更接近於大眾化的一個謀士。
  • 賈詡勸阻曹操打赤壁之戰,這是餿主意嗎?曹操聽後會統一天下嗎
    只不過因為羅貫中寫小說《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的發展歷程作為小說主軸來書寫的,所以讀者難免會將自己代入為蜀漢集團中人來思考問題,因此很多讀者都以為三國時期除了蜀漢的諸葛亮之外其他兩國的謀士都不值一提
  • 《三國演義》宛城之戰賈詡妙計,虛實之間曹操連敗兩陣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星兒給大家帶來的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治軍之道。臨行前,曹操令劉備仍屯兵小沛,並與呂布結成兄弟,互相救助,不再侵犯。呂布領兵回徐州後,曹操又悄悄對劉備道:「我令你屯兵小沛,是掘坑待虎之計;你且與陳球父子商議,切勿有失。」說罷即刻班師。曹操回許都後,奏過天子,興兵徵討張繡。這是建安三年夏天四日。
  • 荀彧PK賈詡,到底誰稱得上曹操手下最厲害的謀士
    就比如老兵今天要說的荀彧和賈詡這兩個人。為什麼要拿荀彧和賈詡比呢?因為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在民間比較被看好的郭嘉、劉曄、程昱、董昭、蔣濟等人則被放到了第二梯隊。所以說,在至少在原作者陳壽的眼裡, 荀彧、荀攸、賈詡這三人是一個檔次的。按陳壽的意思,荀彧和賈詡通權達變,是張良陳平的水平。
  • 賈詡用一個成語勸諫曹操,可惜不被採納,否則劉備孫權寢食難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見於《三國志·賈詡傳》,時間與上文介紹的「安車軟輪」是同一年,都是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期間,只不過成語的主角則由東吳的謀士賈詡變成了曹操的謀士賈詡
  • 郭嘉、程昱、劉曄、賈詡,看曹操的謀士們如何評價劉備!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論天下英雄來說,只有你劉備和我曹操,像袁紹這些人,不值一提。劉備當時正在密謀衣帶詔,所以聽見曹操這麼說嚇得筷子都掉地上了。後來衣帶詔事發,曹操東徵劉備時,諸將認為應該先抵擋袁紹。曹操卻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可見曹操是真的認為劉備是個英雄,那麼曹操手下的謀士如何看待劉備呢?
  • 曹操VS袁紹!郭嘉:十勝十敗,荀彧:四勝四敗,賈詡:四勝
    而其實在郭嘉之前,荀彧曾經也提出過「四勝四敗」;官渡之戰進行過程中,賈詡提出「四勝」。把曹操和袁紹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從為人處事、性格特點到管理方法、謀略智謀等等,曹操十個方面比袁紹強,最終得出「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的結論。郭嘉和荀彧是老鄉,都是潁川郡人,而且郭嘉是在戲志才死後,荀彧舉薦給曹操的。荀彧和郭嘉都短暫地跟隨過袁紹,但是很快又都看出袁紹不是成大事的人,離開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