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7年,這一天曹操把謀士賈詡叫來密談,語重心長地說:「這麼多年來,接班人的人選一直是困擾我的大問題,現在我老了,這個問題避無可避,得儘快決斷才能免於後患。你的主意我最能信得過,你看臨淄侯曹植可堪大任?」
賈詡驚出一身冷汗,這可是送命題呀!如果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恐怕是要大大得罪一批朝臣,這麼多年的隱忍白費了。為何賈詡會如此為難?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曹操的兒子當中,被他認為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只有兩人,一是曹丕,二是曹植。但兩人各有所長,曹操對人選問題始終是舉棋不定。
老爸的心思,曹丕、曹植這哥倆兒是門兒清的。雖然兩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在爭儲這個問題上,誰也不打算發揚風格,所以說二人一直明爭暗鬥,寸步不讓。
更複雜的情況是,倆人背後分別有一批重臣支持:曹丕這一派有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等。支持曹植的有丁儀、楊修、孔桂、楊俊、賈逵等人。
賈詡支持誰?曹丕!不過,賈詡比較謹慎低調,公開場合從不表明自己的立場,雖然表面看起來中立,私下卻是暗渡陳倉。賈詡深知,自己既非曹操舊臣,也就無需站隊,況且朝堂中各路勢力勢均力敵,如果擺明態度選邊站,恐怕會得罪一大批人,搞不好會自尋死路,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表面中立,暗中籌謀。
曹操長子曹昂早亡,其他兒子中曹丕最長,本來按禮法是應立長,但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不僅外表有明星氣質,而且很有才華,、會來事,深得老爸曹操的喜愛,所以曹操心中有了立幼的想法。
時臨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嘗欲廢丕立植。
曹丕不甘心啊,就找到賈詡說:「先生,您可得幫幫我,如若事成,日後定然感恩戴德。」
賈詡說:「臨淄侯重在才名,那麼您記得一定要尊重禮法,弘揚正氣,不拘小節,認真辦事,竭盡孝道,少說話多做事。除了廣播賢名外,其他的事不要多想。」於是曹丕採納賈詡的建議,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別看朝堂中,曹丕派和曹植派鬥得風起雲湧,卻根本瞞不住曹操的法眼,哪個人是哪派的心腹,曹老闆心知肚明。再看賈詡,一副超然世外,潔身自好的高大形象,不抱任何人的大腿,不摻和任何一方的爭鬥,曹老闆對賈詡的姿態很滿意,私下認為他的意見定然會中立公允,所以,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才會重視賈詡的意見。
那賈詡是啥態度呢?當曹老闆拋出「致命問題」後,「詡默不對」,來了一個沉默不語。曹老闆自然不爽,追問:「先生為何不語?」
賈詡這才反應,回答說:「我想事兒想入神了,抱歉抱歉。」曹老闆有點生氣,不過還是忍不住好奇心,問道:「你想什麼了?」
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父子的事呢。曹操聽完,心領神會,若有所思。很快,曹操下發詔書,立曹丕為魏王太子!
為什麼賈詡一說袁紹和劉表,曹操就改變主意了呢?敢情這倆倒黴蛋都犯過廢長立幼的錯誤,結果搞得自己後院人心渙散,骨肉相殘,被曹操鑽了空子,大好的基業毀於一旦!賈詡切中要害,輕輕一點,讓當局者迷的曹操立刻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前車之鑑,不可不防,況且還是自己親身經歷,怎麼可以再犯同樣的錯誤?
賈詡很高明,高就高在,他的話看似沒有答案,其實指向性很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簡單幾句話,不但撇清自己結黨嫌疑,而且影響了領導決策。
我們反推一下,如果賈詡立場鮮明地反對曹植,推舉曹丕,會有什麼結果呢?以曹操多疑和超級自負的性格,很可能會觸發曹操的逆鱗,讓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引起曹老闆內心的極度不適,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賈詡心裡明鏡似的,對曹操這種類型的領導,你千萬不要跟他一本正經地講道理,無數事實證明過,胳膊擰不過大腿;而應該跟他講利害;你不要告訴他事態會有什麼後果,你要讓他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滋味,權衡可能的得失。也就是說,對待曹操這樣的上級,「圍追堵截、直截了當」的勸誡方式不太好使,那會讓他覺得你低估了他的智商;只有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地達到預期效果。
所以說,賈詡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他智在對人性的洞悉,還有對談話對方心理的準確把握,審時度勢,借題發揮,雖然看起來態度不強硬、觀點不鮮明,但卻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闡明利弊、直指人心,如水流沁潤萬物,以無形勝於有形。
白居易說:「天下論智計並歸賈氏也。」可見賈詡的處世智慧,並不僅僅在於輔佐曹操,協助曹丕,而是對後世之人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人含蓄而多智,老子對我們這個民族推崇的智慧做了很好的總結:「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道至簡。」我們是一個擅長將深刻哲理融入簡單生活和質樸語言的民族,越是簡單無形,越能發人深省。
賈詡的處世之道,也正是這種令「大道至簡」的具體表現,也正是我們現代人應當思考、揣摩、繼承與升華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