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歷時16個月高規格高標準打造的《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正式對外發布,在蘆苞腊味美食節上舉行新書推介會和專家交流座談。《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共分為《因水而生》《水秀嶺南》《水通天下》《上善若水》四冊,分別從不同角度呈現三水的城市由來、城市底色、城市格局以及城市性格,是了解三水的一個窗口,一張名片。
近年來,三水持續加大文化建設投入,著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建設,陸續推出一系列文旅精品,不斷深挖三水獨特水文化,助力城市三水文化建設和城市形象傳播,提高文化軟實力。目前,《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的編撰工作被列為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之一,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首批發行3000套。
當天上午,在新書推介會上,主持人從三水魚乾的由來小故事娓娓道來,向現場推介介紹《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並展示了書中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和歷史舊圖。推介人介紹,該叢書特色主要是短小精悍「有睇頭」、史料珍貴「有料到」、圖文並茂「有顏值」,以短小的篇幅為讀者呈現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也為讀者呈現了大量的珍貴史料,結合航拍、高清大圖、手繪等,圖文並茂、精美可觀,極具觀賞性和可讀性。現場還舉行了贈書儀式。
當天下午,該叢書還舉行專家座談會。主創人員現場介紹了《遇見淼城》三水叢書的創作歷程。據介紹,該叢書以時間為軸,以史實為依據,通過大量史實,描繪出三水的發展蛻變之路,旨在通過重新解讀三水,讓人們更加深刻了解認識三水真實的發展歷程以及歷代三水人艱苦奮鬥的故事。
會上,該叢書得到了三水本土文史研究專家植偉森、陳顯平、麥海、麥國培等人的紛紛點讚。不少三水本土文史研究專家認為,非常高興看到有這樣的作品講述三水故事,該叢書的出版既是完成了老一輩文史愛好者的心願,也向市民尤其是對年輕一代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希望能將叢書進一步宣傳推介出去,讓人們能更深入認識三水。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琦君散文獎」獲得者蔡玉燕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三水人,她熱愛三水,在閱覽《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的過程中,她更加深刻地認識三水,也發覺自己更愛三水了。她建議接下來要進一步推廣該叢書,帶人們重新認識它的靈與秀,為三水逐夢未來注入底氣與信心。
「《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是『城市三水』集體鄉愁的記憶,也是三水文化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更是『十四五』期間講好三水故事的開篇之作。」 三水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向玉武表示,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榮,從億萬年前三水盆地的汪洋澤國,到原始先民部落定居白坭銀洲,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建縣,再到如今的嶺南水韻勝地、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三水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們,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都系統回答了,該叢書還與歌曲《相約淼城》、繪本《戀上淼城》一脈相承,「遇見、相約、戀上」組成城市三水「文化三部曲」,集中呈現三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造力,講好水韻故事,展示淼城風採。
向玉武表示,《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意義非凡,對增強三水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展示城市三水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非常積極和深遠的作用。接下來,將進一步對三水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挖掘,使文旅產業獲得更多新的價值增長點,為三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發揮更加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三水力量。
《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簡介
(一)《遇見淼城·因水而生》
找到來時之路,才能明辨何去何從。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設縣。叢書第一輯《遇見淼城·因水而生》主要回顧1656年之前的三水歷史,重點關注1526年三水建縣以前的歷史,包括銀洲貝丘遺址甚至更久遠以前的三水盆地,探尋三水的城市由來。該冊包含了億萬年前的三水盆地及其留存至今的化石,北人南遷、黃巢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與三水之間的故事,南粵古驛道以及明朝三水正式建縣等內容,以時間為軸,梳理三水發展變遷的歷史,回溯三水「因水而生」的歷程。
(二)《遇見淼城·水秀嶺南》
三水因水而興,「水」是三水的最大屬性。叢書第二輯《遇見淼城·水秀嶺南》著重挖掘三水的水文化,梳理三水人從治水、用水到親水的歷史,及其過程中形成的古村、古建築等豐碩成果,挖掘三水「水文化」底蘊,講好三水「嶺南水韻勝地」的故事,展現三水的城市底色。該冊書籍從三水的大地理大歷史背景出發,選取榕塞圍、蘆苞水閘以及北江大堤等治水工程的修建及其背後的故事,回顧三水人艱苦卓絕的治水歷史;也深挖胥江祖廟、「廣東第一村」大旗頭古村、長壽村獨樹崗村等三水歷史古建、美麗村居的蛻變故事,展現三水嶺南水韻勝地的歷史底蘊和城市魅力。
(三)《遇見淼城·水通天下》
從世界大格局中觀三水,三水在歷史舞臺中的坐標是怎樣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叢書第三輯《遇見淼城·水通天下》從三水三江匯流的先天地理優勢入手,講述三水「引進來、走出去」的故事,梳理三水從古驛道到百年郵局、海關、火車站,再到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歷程,體現三水的城市格局,展望三水逐夢大灣區的未來。該冊包含三水古驛道、百年海關、「廣東第一條鐵路」廣三鐵路等三水「水通天下」的歷史見證,也包含了歷史上外國人造訪三水以及三水人闖天下的故事,更有三水越發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和現代化國際化的產業發展,講述了三水這座城市以及三水人不斷走向世界,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的故事。
(四)《遇見淼城·上善若水》
發展至今,三水的飲料文化、長壽文化、龍舟文化、曲藝文化、武術文化、古村文化……已深深印刻入三水人的骨髓,沉澱為三水不可磨滅的文化瑰寶。叢書第四輯《遇見淼城·上善若水》系統歸納三水最具代表性的嶺南水韻文化,梳理三水的文化品牌,凸顯三水的「金字招牌」,體現三水友善、開放的城市性格,講好文化背後的故事,奏響主旋律。經過漫長歲月積澱而成的文化瑰寶,是三水發展的結晶和見證,也是支撐三水走得更遠更好的底氣和源泉。本冊書帶你走進三水文化名山昆都山重新認識何維柏、李希孔等三水歷史名人,也重溫了「中國魔水」健力寶、三水河鮮及三水「國字號」農產品的故事,呈現了胥江祖廟北帝誕、中國首個「富裕型」長壽之鄉三水的長壽宴、水上婚禮以及龍舟賽等民俗節慶,更講述了六祖惠能在三水寶月堂以及廣佛西江取水點的故事,帶人們細數三水的文化瑰寶,進一步增強人們的地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撰文】李周秦 王伯樂 三宣
【攝影】李東
【來源:南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