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兒子跟我去買菜,剛到超市,他就要吃糖。買完菜我給他買了最喜歡的草莓味棒棒糖。他開心地說:「媽媽,我要吃。」
「現在外面好多細菌,到家吃好嗎?」他很懂事地答應了。
剛到家孩子就吃起糖,還說:「媽媽,棒棒糖真好吃!媽媽嘗嘗。」
老公從屋裡走出來,看到兒子吃糖,衝我吼:「誰讓你給他買的糖!」又衝兒子吼:「不準吃糖!」
兒子嚇得哇哇大哭。
在我看來,兒子從出門要糖,忍到現在才吃,他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了。
這根棒棒糖就算是獎勵也應該給他。
我跟老公講買糖的原因,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兒子道歉。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但每個孩子都有他獨一無二的個性,無論哪種個性的孩子,做父母的我們,請一定要從以下3點尊重他。
01
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
最近被推上熱搜的日均寫詩2000首的女孩岑某諾,今年16歲。
當同齡人在埋頭苦讀,爭取考上一個好大學時,而她,似乎已經成了人生的贏家。
這位自稱是演說家、企業家、慈善家的女孩,在舞臺上宣揚:「認識岑某諾,成功不會犯錯,認識岑某諾,你將魅力四射!」
她大談「成功學」,很多成年人為之拍手叫好。
兩年前的視頻中,舞臺上的她成熟、老道,一點不像一個14歲孩子該有的言行舉止。
岑父面對撲面而來的網絡評論,強調女兒確實可以在一天裡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甚至更多。
其實,她現在的一切,都是父親費勁心思為她包裝的。
岑父目的是為了給女兒貼上「神童」、「演說家」、「天才少女」等標籤,進而利用女兒的光環去銷售自己家產品。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長熱衷於將孩子作為神童來培養,一鍵開啟人生加速模式。
現代教育學指出: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要遵循孩子成長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要尊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同表現。
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就該允許他做這個年齡段想做的事情,有些事情,錯過了最佳時期再去做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就如,30歲再買一堆糖果給他,有什麼意義呢?
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重視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才是做父母的我們最該做的。
02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電影《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十三歲女孩李玩的成長故事,她是個物理天才,卻因為英文不好,被父親逼迫將興趣小組改成英語。
正值青春期的她,與父親的矛盾從此展開。
為討女兒歡心,父親送來一隻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意外走丟後,全家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激化了李玩與家人的矛盾。
十三歲的年齡,敏感又脆弱。
她找狗,一家人找她。
莽撞又純粹的她,在深夜裡跑遍大街小巷,哭喊著愛因斯坦。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想要的不是非得找到狗,而是家人的態度。
正如大家關心的只是她的學習,而沒有人關心她真正想要什麼,沒有人關注她的愛好、她的興趣是什麼。
《教練型父母》中提到,有的家長問孩子喜歡什麼,將來想做什麼,大多數孩子都說不知道,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就是,他真的不知道,另一種就是,他不想說,覺得說了也沒意義。
因為家長總是帶著標準答案,而不是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麼都接納。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愛因斯坦,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規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引導孩子要遵循因材施教。
好的教育就是要善於發展孩子的智能強項,並發揚光大。
我們應儘可能的了解孩子,找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制定符合他特點的教育方式,找到更適合他本人的成長道路。
03
尊重孩子的選擇
國學大師翟鴻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自己兩個孩子的故事。
哥哥很自我,不論什麼都挑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妹妹卻總選擇最簡單合理的。
翟洪燊先生一直以為女兒最為乖巧懂事,而哥哥是不懂事。
後來才知道,女兒看到家人總是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選擇自己最想要的。
而哥哥,一直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
大學畢業,哥哥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
先生勸哥哥選擇切合自己實際的學校,哥哥卻說:「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不如在國內拿文憑。」
通過努力爭取,最終哥哥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也拿到金穗獎。
在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選擇時,請不要罵他,不要說他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更不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完全可以讓他大膽的去嘗試,哪怕失敗了,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李玫瑾教授說: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交流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選擇,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必須怎樣』,每個階段該做什麼,家長都規劃好好的。而聰明的家長會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會有兩種方案讓孩子選擇,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也更容易接受。」
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哪怕是錯的,那也算是他成長的經歷。
人生本來就應該有幾次試錯的機會,更何況這輩子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
引導孩子在失敗中總結經驗,鍛鍊其心志,讓他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04
孩子漸長,父母就要漸漸放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正確的引導他而不是控制他。
希望你在做好為人父母的同時,也做好孩子的同學、朋友、引路人……
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孩子,媽媽非常理解你,學習真的是件很枯燥的事,但是媽媽不想讓你以後有遺憾……」
孩子在做了讓我們不太滿意的決定時,我們可以說:「關於這件事,我們的建議是……」
「當然,最後的決定權還在於你自己……」
只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導,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