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當我們逐漸老去的那天,會接受養老院生活嗎?
養老院對於不同群體的老人,意義不一樣。有些老人會認為:我住養老院挺好,比較方便,有護工照顧。也有的老人會說:我有兒有女,為什麼要去住養老院啊?
不管老人是何種態度,現在老人住養老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而養老院也在逐漸流行一種「攀比」的風氣。
同事的老爸在養老院工作,是國企養老院,同事那天說:幾個老頭吵起來了,起因就是因為有個大老爺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女兒,說女兒在國外定居,還是公司管理層。
結果有個老人聽不下去了,就說:你女兒這麼厲害,那你為什麼還住養老院?
就因為這個事兒吵了起來,其實也能理解老人的這種心情,住了養老院怕被別人笑話,怕被人說「你家孩子不管你了」,於是想拼命炫耀自己的兒女很有本事。
養老院的這種「攀比風氣」何嘗不是揭露了中國老人晚年的現狀呢?老人到晚年,幾乎都逃不開這幾種現象。
老人總是為子女付出太多
為什麼國外的老人普遍能接受老了之後住養老院,而國內很多老人對住養老院還是抱有牴觸心理呢?
因為國內外文化不同,在我們國家,老人對子女普遍付出很多,不僅養大自己的子女,還要幫忙帶孫子、帶孫女。
而國外不一樣,養孩子只是享受養孩子的過程,等孩子滿18歲就要自己想辦法獨立生活。看過一個美劇《絕望的主婦》,勒奈特的雙胞胎兒子滿18歲了,依然想要在家裡享受媽媽的照顧,媽媽會想方設法把兩個兒子趕出去獨立。
但我們就無法做到外國人這麼灑脫,雖然嘴裡喊著:我們養大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養老的。可是一旦到了老去的那天,我們還是希望子女都能守在身邊。
我花60萬,買不來兒子家一個床位
今年夏天鄰居叔叔阿姨回老家了,原因是什麼?兒媳的親媽退休了,可以過來幫忙帶娃了,而且兒媳的父親早就去世了,只剩下親媽一個人,兒媳也是外地人,親媽退休孤零零一個人,肯定會讓親媽過來帶娃。
而叔叔阿姨除了兒子還有女兒,女兒在老家,於是叔叔阿姨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臨行前幾天,阿姨說:這房子買的時候我們出了30萬,裝修的時候又拿了10萬,後來買車我們又給了10十萬,前前後後拿了50萬,到最後連個床位都沒混上!
雖然阿姨說著不在乎,但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阿姨的失落。
晚年要麼給兒子帶娃,要麼兒子在城市生活,老人在老家等待著一年為數不多的見面。
養老院是越來越多子女的選擇
像同事講的那種情況,女兒定居國外。是的,女兒很有能力,很有本事,可是女兒無法把父親接到國外去生活,只能一年探親幾個月,而且老父親又語言不通,在國外也很難適應。
這種情況怎麼辦?只能把老人送到養老院,24小時都有護工可以看護,比起讓老人一個人在家還是更放心一些。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老人有兩個兒子,兒子各自成家都在國外,而老兩口也是高知分子,退休前都是大學教授。剛退休那些年,兩個人有體力四處旅遊,可隨著年紀增長,夫妻倆體力跟不上了,只好在家。
過年的時候老兩口也會想到提起去兒子家住,可是話還沒說出口,兩個兒媳就在聊天:我看幸福城市調查表了,咱們這房子人均20平正好在幸福線上,多一個人幸福指數就下降了。
老人哪能聽不出話裡的意思?於是把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
子女在外地打拼,到外地定居,把老人留在家裡又不放心,於是養老院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老了跟子女生活
也有的地方是這樣的風俗,比如家裡子女多,老人會選定某一個孩子,把財產都給了這個孩子,老了就跟選定的這個孩子一起生活。
雖然想法是很美好的,但後期也容易有矛盾。同事的姥姥就選了小兒子給養老,錢和房子都給了小兒子,晚年生病了,小兒子沒有那麼多錢,只好向其他兒女求助。
如此看來,老人們總是會面臨養老困境,其實主要是老人的想法決定的,老人總是把養老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老人的一生都在為子女付出,期望晚年生活子女可以守在身邊。
其實與其靠兒女不如靠自己,趁年輕還可以奮鬥,攢一些養老錢,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未來老去的時候才能坦然面對晚年時光。
你家老人跟誰住呢?晚年生活是怎樣的呢?你會把養老希望都寄托在兒女身上嗎?一起討論吧!
我是木棉媽媽,也是小學老師,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