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在國外定居」老人養老院攀比,揭露老人晚年生活

2020-12-21 木棉媽媽小學教育

文丨木棉媽媽

當我們逐漸老去的那天,會接受養老院生活嗎?

養老院對於不同群體的老人,意義不一樣。有些老人會認為:我住養老院挺好,比較方便,有護工照顧。也有的老人會說:我有兒有女,為什麼要去住養老院啊?

不管老人是何種態度,現在老人住養老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而養老院也在逐漸流行一種「攀比」的風氣。

同事的老爸在養老院工作,是國企養老院,同事那天說:幾個老頭吵起來了,起因就是因為有個大老爺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女兒,說女兒在國外定居,還是公司管理層。

結果有個老人聽不下去了,就說:你女兒這麼厲害,那你為什麼還住養老院?

就因為這個事兒吵了起來,其實也能理解老人的這種心情,住了養老院怕被別人笑話,怕被人說「你家孩子不管你了」,於是想拼命炫耀自己的兒女很有本事。

養老院的這種「攀比風氣」何嘗不是揭露了中國老人晚年的現狀呢?老人到晚年,幾乎都逃不開這幾種現象。

老人總是為子女付出太多

為什麼國外的老人普遍能接受老了之後住養老院,而國內很多老人對住養老院還是抱有牴觸心理呢?

因為國內外文化不同,在我們國家,老人對子女普遍付出很多,不僅養大自己的子女,還要幫忙帶孫子、帶孫女。

而國外不一樣,養孩子只是享受養孩子的過程,等孩子滿18歲就要自己想辦法獨立生活。看過一個美劇《絕望的主婦》,勒奈特的雙胞胎兒子滿18歲了,依然想要在家裡享受媽媽的照顧,媽媽會想方設法把兩個兒子趕出去獨立。

但我們就無法做到外國人這麼灑脫,雖然嘴裡喊著:我們養大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養老的。可是一旦到了老去的那天,我們還是希望子女都能守在身邊。

我花60萬,買不來兒子家一個床位

今年夏天鄰居叔叔阿姨回老家了,原因是什麼?兒媳的親媽退休了,可以過來幫忙帶娃了,而且兒媳的父親早就去世了,只剩下親媽一個人,兒媳也是外地人,親媽退休孤零零一個人,肯定會讓親媽過來帶娃。

而叔叔阿姨除了兒子還有女兒,女兒在老家,於是叔叔阿姨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臨行前幾天,阿姨說:這房子買的時候我們出了30萬,裝修的時候又拿了10萬,後來買車我們又給了10十萬,前前後後拿了50萬,到最後連個床位都沒混上!

雖然阿姨說著不在乎,但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阿姨的失落。

晚年要麼給兒子帶娃,要麼兒子在城市生活,老人在老家等待著一年為數不多的見面。

養老院是越來越多子女的選擇

像同事講的那種情況,女兒定居國外。是的,女兒很有能力,很有本事,可是女兒無法把父親接到國外去生活,只能一年探親幾個月,而且老父親又語言不通,在國外也很難適應。

這種情況怎麼辦?只能把老人送到養老院,24小時都有護工可以看護,比起讓老人一個人在家還是更放心一些。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老人有兩個兒子,兒子各自成家都在國外,而老兩口也是高知分子,退休前都是大學教授。剛退休那些年,兩個人有體力四處旅遊,可隨著年紀增長,夫妻倆體力跟不上了,只好在家。

過年的時候老兩口也會想到提起去兒子家住,可是話還沒說出口,兩個兒媳就在聊天:我看幸福城市調查表了,咱們這房子人均20平正好在幸福線上,多一個人幸福指數就下降了。

老人哪能聽不出話裡的意思?於是把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

子女在外地打拼,到外地定居,把老人留在家裡又不放心,於是養老院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老了跟子女生活

也有的地方是這樣的風俗,比如家裡子女多,老人會選定某一個孩子,把財產都給了這個孩子,老了就跟選定的這個孩子一起生活。

雖然想法是很美好的,但後期也容易有矛盾。同事的姥姥就選了小兒子給養老,錢和房子都給了小兒子,晚年生病了,小兒子沒有那麼多錢,只好向其他兒女求助。

如此看來,老人們總是會面臨養老困境,其實主要是老人的想法決定的,老人總是把養老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老人的一生都在為子女付出,期望晚年生活子女可以守在身邊。

其實與其靠兒女不如靠自己,趁年輕還可以奮鬥,攢一些養老錢,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未來老去的時候才能坦然面對晚年時光。

你家老人跟誰住呢?晚年生活是怎樣的呢?你會把養老希望都寄托在兒女身上嗎?一起討論吧!

我是木棉媽媽,也是小學老師,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

相關焦點

  • 晚年跟兒子幸福還是女兒幸福?4位老人的話,戳中很多人的淚點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情況也逐漸得到改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同樣會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還有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子女需要擔負起照顧雙方父母的責任。對於獨生子女,在照顧老人方面,他們責無旁貸,沒有可以推脫的,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在一些有兒有女的家庭,老人到了晚年是跟兒子過得更幸福,還是跟女兒生活得更加幸福?採訪了4位老人,聽聽他們的心聲。
  • 什麼身體狀況適合去養老院呢?聽聽這位老人的話,你認同嗎?
    現在的老人,為了減輕兒女們的生活負擔,大部分都想著將來老了去養老院,但是老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去養老院合適嗎?難道真的要等到身體不能自理再去嗎?我們不妨來聽聽這位常駐20多年養老院老人的選擇吧!
  • 北京出現首家念佛養老院 老人喜樂度晚年(圖)
    北京出現首家念佛養老院老人喜樂度晚年 何家歡/文 劉向陽/圖 近年,北京海澱區,一家名為「雙緣養老院」的機構,以佛教養老為特色,用信仰幫助老人們走出死亡恐懼,喜樂度晚年,深受老人們的喜愛。 這家佛教養老院的出現,也為各地興起的養老機構,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鑑的運營模式。
  • 養老院回應老人腳趾長蛆:護工不知老人有灰指甲,他女兒也沒說
    老年人生活經驗豐富,看待事情也比年輕人更透徹。所以老人長壽,是家人都希望的。但如果長壽的老人不能自理,那就麻煩了。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家家幾乎都是「雙職工」狀態,子女親自照顧老人有點不現實。他們沒有那麼多精力盡孝,只好幫老人請保姆或送去養老院。而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去得起的養老院,環境和護理都令人十分擔憂。
  • 中國老齡化嚴重,你覺得現在的老人在養老院養老好還是在家養老?
    問題:中國老齡化嚴重,你覺得現在的老人在養老院養老好還是在家養老?這種現象很正常,國外更普遍。我國目前已經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該如何更好的安度晚年是擺在眼前的問題。中國傳統的觀念是子女滿堂,四世同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越來越需要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更好的被照料,養老院是個不錯的選擇。從絕大多數老年人而言,他們是希望在家養老,故土難離,老窩難捨。他們多不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改變已經熟悉的生活。因此當前實際情況是許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寧願呆在家裡安度晚年。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則顧保姆居家養老。
  • 「候鳥式養老」興起,不住養老院,不跟兒女住,老人生活得更舒適
    候鳥式兼旅遊式養老,爺爺奶奶的退休生活羨煞年輕人 王爹爹和老伴李奶奶都只有65歲左右,在臨近退休前就在考慮自己的晚年生活,兩位老人一致認為辛苦忙碌
  • 日本老人想「普通老去」,「安度晚年」究竟有多難?
    人口社會的轉型,不得不妥善的處理這些高齡老人即將老去的事實,對於老年化的養老生活,也是需要社會關注和付出實際關愛。眾所周知,日本的社會福利還是比較完善的,能夠充分保障到老人的養老生活。只要年輕的時候「不懶不避世」,曾經積極地參加過社會勞動的正常工作,那麼到了退休後的晚年養老生活裡,自然會領取到國民養老金,安度晚年的時光。但是讓人覺得老去之後,處境比較艱難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時候。如果能夠普普通通的老去,壽終正寢,可能是每位高齡老人的心聲。
  • 國內養老院價目現狀:每月花銷過萬,北大教授賣房也要去住,你會考慮...
    對此,錢老卻淡然回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我的想法。」他認為自己適合養老院生活,住進養老社區後,他和老伴都不用再為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日常瑣事操心,「 每天只用做3件事兒,第一休養身體,第二寫作,第三跟朋友聊天 。」養老院:想不想去?還是不得不去?事實上,能像錢老般,自主選擇「瀟灑」入住養老院的案例只是少數。
  • 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許多家庭中,面對兩個以上的子女時,大多數老人都會有所偏愛,也有老人從小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家中有什麼好的總偏向兒子,忽略女兒,在財產分配上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極容易造成兒女間的矛盾,也會讓老人自己的晚年面臨困境。智慧的老人一般懂人性,他們明白子女也是人,他們身邊有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子女。
  • 丁克老人:因有錢進了高檔養老院,沒想到自己處在鄙視鏈最底端
    文|秘籍君 如今不少年輕父母提到自己的晚年生活,都會來一句:我們養兒不為了防老,大不了以後攢錢去養老院。有兒有女的尚且如此,沒兒沒女的丁克老人更是這樣了。但養老院生活究竟如何?真的是誰錢多誰就過得更滋潤嗎?
  • 泗洪夕陽紅老年照料中心理事長秦傑:讓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質量
    宿遷網訊(記者 朱薇薇 鍾巧 )「阿姨,我現在給你掛水啦,不要亂動哦……表現真棒!」3月11日上午,陽光明媚,記者來到泗洪縣夕陽紅老年照料中心採訪,恰逢該中心理事長秦傑正在給一位老人掛水。「原來在醫院工作期間,我發現老年人生病後的生活狀態和質量尤其值得關注。專業的護理人員可以幫助老人恢復機能和避免一些安全隱患,降低老人慢性病的的高復發率、致殘率、死亡率。如果在養老院設立醫療機構,並能和醫保報銷結合在一起,除了專門的護工可以負責老人的飲食起居,體弱多病的老人就能在養老院住院看病。這對很多老人來說,不僅方便,還會因生活質量的提高,讓老人在晚年更有尊嚴地享受每一天。」秦傑介紹。
  • 六旬女兒訓八旬母親,退休老人新型壓力出現
    旁人問他,被打了為什麼還笑,他卻說,媽媽年紀那麼大了還能打我,我怎麼能不開心。兒子轉頭對母親說,好好地活,活個200歲,你還可以天天打我。「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六旬女兒訓斥八旬母親母慈子孝的畫面,我們每個人都很嚮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另外一幅畫面。
  • 「幸福晚年」徵文之七:我的晚年生活,我做主
    但年齡逐漸大,也步入老年,如何度過晚年?當是自己考慮的事情。我的養母是一位小學老師,她有四個兒子。在廣州,一般人住的環境都比較狹窄,而且母親她也考慮到婆媳之間,難以相處。於是,她在83年入住老人公寓,生活得愉快!一過就是25年,至今年活到108歲才去世,我覺得養母的晚年,是我應該過的晚年。
  • 當幼兒園被搬進了養老院,老人和孩子的相處原來可以這樣和諧
    而幼兒園,家長們可以選擇全日託、半日託或者一個星期去兩三天,而養老院每周對幼兒園開放5個工作日,每天開放時間為1個小時,到了時間,老師就會帶著孩子去跟養老院的老人們互動。 有人說,在孩子們搬進養老院之前,這裡的老人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身體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本這裡的老人整日發呆、睡覺,養老院的氛圍十分壓抑,但是孩子到來,這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 上海楊浦一家養老院見聞:「世外桃源」裡的幸福晚年
    原標題:「世外桃源」裡的幸福晚年、新趨勢實踐中,一群銀齡老人別樣的幸福晚年生活。「通過舒適優雅的硬體環境和用心專業的配套服務,努力讓每一位老人享有獨立、自信、尊嚴和既有『品質』又有『品味』的幸福晚年。」  精心照護勝親人  「走進『遐福』養老院第一感覺是,這個養老院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從院長、服務員,到每位老人,無不從內心深處發出滿意的微笑,這是我到過數十個養老院體會最深的一個。」
  • 「媽,你為什麼寧願找保姆也不去養老院?」老人3個理由讓人信服
    好在現在越來越多養老院的興起,就讓我們一些老人找到了晚年的「歸屬」,這在一定程度上面,也解決了我們很多老人的養老問題,按理說,老人去養老院養老,這不僅僅是未來的一種「趨勢」,而且養老院還有自己獨到的優勢,理應受到我們所有老人的「追捧」才對。
  • 【幸福之城】這家村集體養老院成為老人幸福之家
    今年82歲的傅秀蘭在頤勝源養老院已經居住了半年時間。「醫生說我不能一個人在家,尤其是自己不能一人外出。」傅秀蘭說。兒女們忙於工作,無法全天候照顧,便給她找了個保姆陪護。
  • 老人晚年的悲哀:為孫子犧牲自己晚年幸福的老人,可悲可嘆
    當女兒們面對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時,他們就會反過來繼續啃老,讓老人的晚年會更加悲涼。01.養大了兒子還得養孫子,老人的日子不好過在許多老人心裡,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當孫子輩裡只有一個男孫時,老人更是會格外疼愛。
  • 新聞八寶飯|九旬老人哭訴被子女關在養老院:我不是犯人
    駱爸爸邊擺攤邊獨自照顧女兒12年,每當有人說女兒是「植物人」,駱爸爸都耐心糾正:她是童話裡的睡美人,總有一天會醒的! @娜愛的暗香:這位爸爸好棒,家裡雖然簡陋,但女兒乾乾淨淨的 @vanibear:希望睡美人早日醒過來,一定可以的! 九旬老人哭訴被子女關在養老院 我不是犯人 孫奶奶今年91歲了,享受離休幹部待遇,她有三兒一女。
  • 被義大利養老院放棄的老人們-虎嗅網
    義大利《共和報》這樣定義米蘭特裡烏爾齊奧養老院正在發生的一切。從三月份到4月14日,這裡已經有143位老人死去。這座創辦於1766年的養老院,是義大利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同類機構,在米蘭家喻戶曉。這一情況震驚了整個義大利,也讓媒體和公眾與養老院內的員工一起憤怒。「他們一直在向我們隱瞞情況,還用恐怖主義的方式禁止我們戴口罩,讓我們不要傳遞恐慌。他們用水來代替消毒液。我當然理解醫院的優先級,但我畢竟也是一名護士,我不想把任何東西帶到養老院裡,我當然也不想把它們帶到自己家裡。」——一名護士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