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峰
話說,阿拉伯帝國在強大以後,不斷對所統治的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引發了中亞各族人民廣泛的反抗,一部分的封建主也開始不滿意了,於是,到了8世紀初的時候,在阿拉伯帝國正在對外擴張勢如破竹的時候,阿拉伯帝國最終發生了分裂。
以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裡發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並組建起了什葉派,與普遍接受奧斯曼繼位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首次內部分裂由此開端。那麼,。這又是咋回事呢?
原來,最初的四大哈裡發是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裡發時期。但到了公元661年的時候,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裡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裡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顯然,這也就為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再加上,其殘暴的統治,於是,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後來,到了747年的時候,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但是,作為阿拉伯帝國雖然換了皇帝,但是,為了維持國家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
等到了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已經遍及阿拉伯帝國的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咱們中國人熟知的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以及卡爾馬特起義。就此,阿拉伯帝國國勢日衰。於是,在9世紀中葉以後,被從大唐王朝驅趕到了中亞的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控制了領土,並將阿拉伯帝國皇帝——哈裡發,變成了他們手中的傀儡,至此,阿拉伯帝國在實際上終於滅亡了。(呂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