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新貌(資料圖片)
臨夏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喜人成績。2015年,全市脫貧20個貧困村,減貧4363戶18268人,超額完成減貧1338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9%;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621元,同比增加1518元,增長48.9%,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任務。
突出「三個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配套,著力改善農村環境
突出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保障。臨夏市列出概算總投資4.8億元的327個到村到戶需求項目清單,各行業部門以需求清單為基礎,整合各類扶貧資金3.18億元,以20個貧困村為重點,實施整村推進、道路建設、安全飲水、危舊房改造、畜牧養殖等基礎設施和富民產業項目,項目落實率達到100%。全市通鎮通村公路硬化率、動力電覆蓋率、安全飲水普及率均達到100%,標準化衛生室、村綜合性文化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全面達標。
突出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臨夏市建成一批農村幼兒園和小學,貧困村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9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8.5%;在20個貧困村建成鄉村舞臺,實現村級文化室、農家書屋、廣播電視全覆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水平;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實行藥物零差價銷售,41個村全部建成標準化衛生室並配備醫護人員。
突出基本社會保障。臨夏市落實城鄉居民低保、農村五保、醫保、社保、傷殘津貼、失業保險等政策資金2.9億元,落實各類惠民資金4.04億元,惠及群眾27萬人次。並強化兜底扶貧,執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完成農村低保提標5299人、38萬元,新增低保271戶1320人,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強化「四個支撐」,富民產業和能力素質相併重,努力實現穩定增收
強化富民產業支撐。臨夏市投入現代農業扶持資金1729萬元,發展綠星、九眼泉等蔬菜專業合作社和利民牧業、八坊富民等養殖合作社102個,採取資金補助與貸款貼息相結合,積極鼓勵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無公害蔬菜、食用菌、良種羊等特色產業,培育油用牡丹、花卉苗木等後續產業,在貧困村新改建日光溫室300畝,建成貧困村農業科技試驗示範點1個,開工建設養殖小區6個,新增規模養殖戶30戶。
強化財政投入支撐。臨夏市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27萬元,實施整村推進等11個專項扶貧項目,引導扶貧政策向貧困村聚集、幫扶資金向貧困村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強力推進各項扶貧措施落地見效。並對扶貧項目資金嚴管、嚴查、嚴控,提高使用效益,切實發揮好「保民生、兜底線」的作用。
強化金融資金支撐。臨夏市發放精準扶貧小額貸款1.05億元,跟進落實雙聯惠農貸款、婦小貸、互助社借款擔保貸款等9500萬元,全市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精準扶貧戶達到2547戶,有效緩解了群眾融資難題。20個貧困村實現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全覆蓋,入社農戶3312戶,注資達到3916.7萬元。
強化能力素質支撐。臨夏市投入培訓資金285.6萬元,組織開展以月嫂、保安、家政服務、電子商務、電工電焊、種植養殖技術、牛肉拉麵等項目為主的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培訓貧困戶勞動力3686人,參訓率達98%,並對46個工種實行中初級培訓資格考證,實現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就業的轉變。
實施「以德扶貧」,扶貧攻堅和扶德扶志相結合,不斷激發內生動力
臨夏市提出「以德扶貧」理念,幫助貧困戶轉變「等靠要」的思想觀念,鼓勵他們掌握一技之長,通過自身勞動來增加收入,主動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對這部分特殊人群,由鎮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宗教界人士和社會賢達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上門勸導,引導轉化,扶持發展生產經營性活動。同時,開展政策宣講,舉辦以德扶貧文藝演出,發放《農村以德扶貧宣傳手冊》、評選「最美家庭」「好兒媳」,建立道德「紅」「黑」榜,淨化農村風氣,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創新「五種模式」,合作社和貧困戶資金相融合,防範風險共贏發展
慈王山林散養珍珠草雞,創出了「幹部群眾同入股,只有群眾分紅利」的幫助式幫扶模式。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幹部帶頭注資6萬元,示範帶動周邊28戶貧困戶每戶入股5000元,建成標準化山林散養蘆花雞養殖場,年出欄雞達2萬隻,年獲利36萬元,貧困戶年分紅5000元。待養殖場獲得穩定收益後,幫扶幹部逐步退資,由貧困戶自主經營,幹部只擔風險、不分紅,既創新了幫扶載體,又在扶貧攻堅一線錘鍊了幹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以佳源牧業公司為代表的「企業聯農戶建基地」帶動式精準扶貧模式。企業每年向精準扶貧戶免費發放良種羊並高價回收羊羔,畜牧部門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有效解決了扶貧對象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的難題。目前,佳源牧業公司吸納周邊貧困戶78戶,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企業農戶實現共贏。
以折橋千畝城市農業基地為代表的「合作社建基地、聚資金、育市場,推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的推動式精準扶貧模式。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每年分紅1萬元以上;在基地務工年增加收入1.5萬元左右。全市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78個,入社農戶1048戶。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25%,產業化帶動農戶8210戶,增收效果明顯。
以枹罕鎮為代表的「幹部親情結對、社會有識之士參與」的社會化幫扶模式。鎮村幹部與孤兒家庭、單親家庭親情結對,全鎮統籌建立孤兒家庭、單親家庭網絡信息庫,接納慈善志願者,直接或間接幫扶,對慈善捐款和物資用途進行跟蹤落實。目前,已對接聯繫單親兒童、孤兒家庭77名,結對志願者60名,捐助資金5萬元。
以「部分用工崗位優先招聘貧困戶」的就業式幫扶模式。臨夏市發出《關於做好精準扶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通知》,對有勞動能力但找不到就業渠道的家庭,由城管、園林、住建等有用工需求的單位,在用工崗位上向貧困家庭傾斜。目前,市城管局、園林局、供排水公司、供暖公司已接收貧困家庭勞動力285人,就近安排從事環衛、綠化、收費等工作。全市還將重點工程建設領域吸納貧困戶不低於20%、涉農項目用工標準不低於30%作為硬指標,累計吸納困難群眾1820人從業。
加強黨的建設,基層黨組織和駐村幫扶相結合,全力以赴脫貧攻堅
臨夏市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班子建設和作風建設貫穿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全過程,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在所屬4個鎮設立扶貧工作站,選派57名幹部擔任鎮村第一書記或副書記,全面加強鎮村組織力量。圍繞班子建設和陣地建設,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級班子2個,從農村致富能手、養殖大戶中新發展黨員87名,同步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提高村辦公經費,建立村社幹部報酬逐年增長機制。選派由雙聯幹部、大學生村官、包村幹部組成的雙聯、扶貧、黨建「三位一體」工作隊到每個行政村,每個精準扶貧戶都有1名幫扶責任人,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全覆蓋。所有貧困村全部選派了科技特派員。(記者鄒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