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豬肉消亡史:四川回鍋肉「最佳原料」成華豬已瀕臨滅絕

2020-12-23 騰訊網

到底誰能代表川菜?

在這件事上四川人各執一詞,有人說是肥宅快樂的火鍋,有人說是大道至簡的麻婆豆腐,還有人說是最家常的回鍋肉......

這場戰爭永遠也不會有結論,但誰也沒想到,最先敗下陣來的居然是回鍋肉。

手藝失傳了嗎?沒有。四川人口味變了?不可能,四川人忘了啥也忘不了回鍋肉。

只是因為,豬沒了。

做回鍋肉的豬,馬上就要沒了。

川菜大師彭子渝先生說,從前炒回鍋肉,用的都是成華豬。

這是一種生長在成都平原的土豬,黑不溜秋、肥頭大耳,看上去沒什麼過豬之處。

然而,在文學大師李劼人先生的名著《死水微瀾》裡,成華豬的肉味,是這樣的:

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切成薄片,少蘸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出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

肥潤脆嫩的成華豬,是炒回鍋肉的最佳原料,沒有之一。

回鍋肉,顧名思義要兩次下鍋。

鄧師傅

豬臀肉煮到八成熟,切成薄片再下鍋,蔥段、蒜苗、永川豆豉、郫縣豆瓣注入靈魂,烈火爆炒,香辣撲鼻,直把肉片熬出油來,微微蜷曲成「燈盞窩」,窩裡能盛一盞油。

美食作家王剛R

今天在外地,隨便點一盤迴鍋肉,肥肉還勉強能吃,瘦肉十有八九是柴的,越炒越硬,熬成了肉乾。

傳說,只有皮薄肉厚、脂肪豐富的成華豬後臀,炒出來才不柴不膩,蜷曲的肉片掛在筷頭,微微顫抖,油光閃爍,是肉最本真的誘惑。

這樣的回鍋肉,才是川人的還魂丹,一口接一口,脆嫩款待了舌尖,油鹽滋潤了身心,瞬間滿血復活。

然而這種回鍋肉,如今越來越難吃到了。

隨著養殖數量逐年減少,成華豬到了瀕臨滅絕的時刻。2010年10月11日,成都市專門設立的成華豬保種場裡,共有100頭成華豬。同一年,中國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是1864隻。如果世上再無成華豬,真正的回鍋肉,也就不復存在。

人間再無回鍋肉。

所以,中國土豬到底發生了什麼?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豬,經歷了一次史詩級偷梁換柱

其變化之徹底,讓今天的中國人,幾乎毫無察覺。

去問一個年輕人,豬是什麼顏色?對方十有八九回答:白色。

看過《小豬佩奇》的小朋友會說:粉紅色噠!

事實是,「豬是白的」這一概念,在中國也不過三四十年。

豬的古稱,有「烏金」「黑面郎」「烏將軍」,又有「烏鴉站在豬身上——誰也別嫌誰黑」之類俗語,說明從前,在中國人心目當中,黑色才是豬的主流

中國第一名豬,二師兄豬八戒也可以現身說法:

1927年的《盤絲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西遊記》題材電影,片中豬八戒是黑色的。

奇愛博士

1962年的戲曲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的紹劇臉譜也是黑色。

然而,到了我們最熟悉的1986版電視劇《西遊記》,它已是一頭大白豬了。

一張自帶BGM的劇照

二師兄突然「脫非入歐」,只能說明一件事:

至晚到1982年,也就是央視版《西遊記》開拍那年,中國人對豬毛色的認知,已經產生巨大變化。

其間,必然發生過一次深遠的變革,才能讓人們忘掉八戒的本色。

這場變革,始於上世紀50年代「洋豬」來華

1950年,中國第一次小規模引進蘇聯大白豬,60年代,開始大規模引進原產英國的約克夏豬。

1963年,丹麥長白豬登陸中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又捎來兩頭美國杜洛克豬。

這些豬的標誌,都是通體白色。

1960年,郵票上的豬還是黑白花色

但那時,「洋豬」的引進,整體規模並不大,養殖技術也在摸索,不少外來豬種因疾病或雜交,一來中國就絕種了。

真正的大潮,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富起來的中國人都發現,豬肉是吃得起了,可是豬不夠吃了。

雖然到1982年,中國一年的肉豬出欄頭數已突破2億,但還有上升的需求和空間。

「養的不如殺的多」,是老人形容當年養豬狀況的一句話。

1978年,山東蒙陰縣遍地黑豬

土豬長得太慢了,實在沒法滿足中國人的肉食需求。

一頭豬,要長到200斤左右才算成年,土豬要長這麼大,至少需要8-9個月,有些種類要一年以上。

而一頭「洋豬」,半年就能長到200-300斤,生長周期大大縮短,出欄更快,賣相也更好。

如此瘋長,才能跟上中國人越吃越快的胃。土豬從此被甩在了後面。

久而久之,隨著洋豬遍地,土豬式微,中國人腦海裡的豬,也就成了白色。

要是一年不殺土豬,只吃洋豬,土豬的血脈,也許會被保護得更好——回想當年的老人這樣說。

這當然不可能。即便土豬洋豬一起上,到今天也不夠中國人吃的。

到2017年,中國豬肉年產量,仍然高踞全球第一。這一地位,中國早已維持了多年。

當年,全球豬肉產量為11103.4萬噸,單是中國,就佔了5544.9萬噸,約等於全球一半。然而,那年又進口了119萬噸豬肉——還是不夠吃。

豬肉需求越大,洋豬越受歡迎,土豬越來越沒人養了。

南方農村報

除了不夠吃,土豬消亡的另一原因是,不夠瘦

我們今天吃的肉豬,按經濟類型劃分,大致可分為三種:脂肪型、瘦肉型、肉脂兼用型。

成華豬一類土豬,基本屬於脂肪型豬,特點是生長周期慢,脂肪含量高。

一頭土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胖出一身褶子,腿又短,站起來肚皮都快貼地了。

桂林市農業局

而丹麥長白豬、杜洛克豬一類「老外」,多數屬於瘦肉型

一頭丹麥長白豬,6月齡就能長出60%以上的瘦肉。這效率,可能比人類肥宅健身6個月都高。

隨著中國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瘦肉的需求也日漸增長。

從前難得吃頓肉,就吃肥的,好好享受脂肪;後來生活好了,為了口味和健康,就愛吃瘦肉了。

十億人都想換換口味,那影響可就大了。

葉心源

80年代浙江台州人買豬崽

出瘦肉的洋豬,自然更受市場歡迎,至於一身膘的成華豬,就讓它在歷史長河岸邊睡個懶覺吧。

這一覺睡了好多年,成華豬伸個懶腰(假如有腰),睜開小眼睛一看,小夥伴們全消失了。

由於市場淘汰,遭遇棄養,中國土豬品種,經歷了嚴重的衰落與消亡。

不少種類,失去了原生血統,要靠不斷雜交,才能留存一絲血脈。

兩次稀釋血統生出來的「內三元」,成了土豬血脈傳承的希望。

我們惋惜土豬的消失,倒不是因為多好吃——再好吃,能好吃上天?

只是因為,一道中國菜飄香萬裡,它的源頭,依然在草創之際,鐵鍋大灶的土豬香裡。

那味道,像每個人的老家一樣老。

土豬的永別,正在中華大地的每一處,不斷發生。

有媒體調查,土豬瀕危的嚴峻程度,絕不亞於任何一種保護動物。

比如,浙江人民深愛的兩頭烏

一大塊東坡肉,要煮得酥爛不膩,用力一夾,順筷而斷,「兩頭烏」是上上之選。

小時候看《濟公》,最眼饞這一口東坡肉

「兩頭烏」顧名思義,只有前臉和後臀是黑的,天生異相,自有不凡之處。

金華火腿的原料,曾經也是「兩頭烏」。沒有味精的時代,一塊火腿的鮮,滋養了無數中國菜,肉質自然重要。

新華社

然而,「兩頭烏」也在面臨危機。由於生長周期較長,2013年到2014年7月,整個金華市,也只養了5010頭「兩頭烏」母豬。這個數字放在全國,實在太渺小了。

複雜的飼養、稀少的產量,讓「兩頭烏」肉價達到40元一斤,成了脫離群眾的高端肉食。

當寵物豬也可以吖!

此時,東北人全場一起低下頭,好像有事兒在發愁。

也許是因為,沒有東北民豬,豬肉燉粉條、鍋包肉、溜肉段都不香了。

古谷

來自東北的清朝皇室,過年祭祖,煮神豬必不可少——那講究可多了。

選定的神豬,必須通體全黑,沒有一根雜毛,這正是東北民豬的特徵。

據傳,神豬必須在東北人家養大,而可以確定的是,要煮豬祭祖,必須專程回到龍興之地盛京,從舊宮帶回當年煮豬的老湯——

吃不著東北豬,也得吃煮過東北豬的湯,才叫一脈相承。

《延禧攻略》裡,皇親分食胙肉

然而,清朝皇帝瘋狂打call的東北民豬,也遭遇過巨大危機。

吉林省某市,曾在九個月內,只有212頭「疑似」東北民豬屠宰上市,僅佔全市比例0.99%。

同樣,寺門前豬在湖南衡陽人眼裡,不僅是辣椒炒肉的首選,也是花紋堪比神戶牛肉的神品。

然而在2005年,寺門前豬公豬,只剩下了一頭。

一笑

膠東人愛吃豬頭肉。濃濃的滷湯,豬頭烀得皮酥肉爛,拿刀一切,醬汁順刀流,肉塊滾刀落。

濰坊諸城人更精緻,好豬頭加料燉煮,再用紅糖小米一燻,諸城燒肉沿街叫賣不絕。

但山東的裡岔黑豬,遭遇過僅剩172頭的豬生低谷,再絕的吃法,也難以回到從前。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保護培育,一些土豬的產量,逐漸有了起色。

在吃貨遍布的中國,也有一些土生小胖胖,倍受當地人民寵愛,至今繁盛。

祖國南端的小夥伴,已經按捺不住了。

比起不在海南的海南雞飯,海南人更願為臨高乳豬四處安利,瘋狂打call。

別人拿泔水、精料餵豬,已經是高規格,海南人餵臨高乳豬,要用大米稀飯拌小魚!

長到十來斤,海南人對它們的愛,就轉移到了餐桌上:

能拿乳豬當早餐的,全國恐怕也只有海南了。

臨高娛樂圈

臨高烤乳豬

一盤乳豬,或蒸或烤,配一盤酸菜,就一碗米飯,再來杯糯米酒或地瓜酒,一上午舒舒服服。

蒸乳豬流下的湯,海南人都不放過,加黃豆一煮,又是一味佳餚。

臨高娛樂圈

蒸了也很好吃呢

有海南人的守護,要想臨高豬滅絕,除非彗星撞地球。

正因為這樣,即便土豬曾經黯淡,我們也不悲觀。

哪怕當年,我們為洋豬捨棄土豬,所追求的,也是更美妙的口感、更極致的享受。

只要愛吃的人一直在,遲早會再次發現土豬之美,胃口大開——吃遍天下的中國胃,永遠是最大的市場。

要保護祖國山河的豬豬,就一個字:吃!

參考文獻:

1.周範才、王玉寧,《中國豬種危機:最適合做回鍋肉的豬種已瀕臨滅絕》,《瞭望東方周刊》,2013.05.27

2.張克威、姜紹渭,《蘇聯大白豬觀察試驗簡報》,《瀋陽農學院學報》,1962年01期

3.馮維祺、王端雲,《豬雞優良品種》,農業出版社,1993.05

4.袁世全、馮濤主編,《中國百科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0

5.王芝,《重視豬血開發利用 提高養豬綜合效益》,《黑龍江畜牧獸醫》,1990年07期

6.陸泓、羅鈺婧,《1萬噸豬肉只夠吃1.5小時,中國人是有多愛豬肉?》,DT財經,2019.10.02

7.傅穎傑,《投入600萬尋找「速生版」兩頭烏 金華兩年才養5000頭》,《錢江晚報》,2014.07.22

8.吳十洲,《乾隆一日》,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05

9.李連生、呂玉燕、孫家英、王麗敏、鄭桂雲,《瀕臨滅絕的東北民豬》,《中國牧業通訊》,2006.01.10

10.劉耿,瞭望周刊:中國豬肉保衛戰,2014.01.13

11.溫鐵軍,《四千年農夫》序:理解中國的小農,東方出版社,2011.06

12.中國產業信息網:2017中國飼料行業發展報告,2018.09.06

1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2018.04

14.陳其美,葛長利,董彬,中國畜牧業協會,《2013中國豬業發展》論文集:中國地方豬種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2013.04

15.劉兵,《臨高烤乳豬 徵服你的味蕾》,《海南特區報》,2017.12.04

16.張惠寧,《臨高乳豬:一份早餐的力量》,人民網-海南頻道,2019.08.29

微博:『@是飽妹吖 』有更多吃喝日常~

微信:『福桃九分飽(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薦,回復「電影」還有美食電影打包放送~

福桃九分飽,專注於最接地氣的美食報導,探索一切帶勁的美食,對雞鴨魚牛羊、零食點心酒糖茶有較深入的研究,還時不時對社會熱點進行爆炒亂燉式解答。

聽說,關注福桃九分飽的人,怎麼吃都不會胖。

相關焦點

  • 中國本土豬已成「熊貓豬」,瀕臨滅絕?難怪現在吃的豬肉不香了
    但關於中國的豬肉,也許你們還不知道,如今中國的本土豬正在面臨將要滅絕的困境。很多人會說,中國的產豬量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嗎,豬怎麼可能面臨滅絕呢?實際上,這裡要介紹的中國本土豬,和我們常吃的豬不是一個品種。
  • 土豬瀕臨滅絕!四川回鍋肉標配的成華豬僅剩100頭,數量不及大熊貓!
    聚焦中國最好吃的豬肉 前段時間,四川龍門陣推送了一篇關於中國土豬正在逐漸滅絕的調查文章,引發了一波大討論。 文中提到,中國許多地方豬種都處在瀕危或瀕臨滅絕的狀態。
  • 幾種瀕臨滅絕的中國本土豬
    目前中國的肉用豬品種以外種豬和外種豬雜交豬為主,代表品種有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我們通常把這三種「洋豬」簡稱為「杜長大」。那麼中國土豬是什麼豬呢?與中華田園犬的概念相似,中國土豬也不是一種豬,而是中國地方豬種的合集。根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的結果,中國的88種地方豬有85%的品種數量在急速下滑。項城豬、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這四個品種已經滅絕,另有三十餘種瀕危或瀕臨滅絕。
  • 最適合做回鍋肉的成華豬瀕臨絕種 成都專門建場保種
    川菜回鍋肉,2008年評出的四川人最愛的12道名菜之首。而四川土豬成華豬,是被川菜大師認為最適合製作回鍋肉的豬肉原料。  然而,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市農委處獲悉,由於豬肉太肥,沒有賣相,成華豬已瀕臨絕跡,成都為此專門修建一個成華豬保種場,但豬圈內僅有100頭成華豬。
  • 四川土豬未滅絕 每種都有保種場 雜交繁育已是「豬六代」
    科研人員關心的是如何保護豬種,而吃貨們擔心的假若此豬消亡,食物的味和自己的胃都將「受累」。事實上,成都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成華豬進行保種培育工作(昨日報導)。  除了成華豬,四川還有哪些本地土豬?它們的境遇又如何呢?在川菜大師眼裡,豬身上的各個部位又適合做什麼菜品呢?昨日,天府早報記者走訪四川省畜牧局、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養豬所探訪,同時還向川菜大師請教了「庖丁解豬」。
  • 中國土豬危險時刻:因大力養殖洋豬瀕臨滅絕,純正回鍋肉沒了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瀕臨滅絕的成華豬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
  •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豬年如何保衛「中國土豬」?
    不過,在「洋豬」大行其道的背後,中國的「土豬」卻已經瀕臨滅絕!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  中國人愛吃豬肉。翻看中國人的食譜,所謂的「硬菜」常是豬肉做主角。現如今,中國「土豬」的資源種類、數量持續下降。  有資料顯示,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它的母豬的數量從13000頭下降到了只有幾百頭,金華豬的母豬的數量從1980年的25萬頭也下降到了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
  • 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資料圖:金華豬市場的選擇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蕩。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 中國「豬圈危機」四起 定縣豬、窄勒黑豬等已滅絕
    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
  • 四川豬肉危機:成華豬比大熊貓都稀少,豬肉自由難以實現!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這已經是豬肉批發價格連續第12周上漲,從6月初的每公斤20.69元一路走高至上周的每公斤31.77元。 除去非洲豬瘟等突發事件的影響,這些年,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有的地方豬種「已找不到公豬」;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 絕配食材成華豬已不在,湖南有種豬肉也能替代
    哪裡的豬肉最好吃?這個話題很有趣,但確實存在不小爭議。有人說是肉纖維細軟的重慶榮昌豬,也有人說是香嫩脆爽的四川成華豬,還有人支持鮮香無比的浙江「兩頭烏」,亦或是肉味香濃、富有彈性的湖南寧鄉花豬。不過,單論回鍋肉這道菜用什麼豬肉炒,很多人會選擇四川成華豬。如這位網友所言,回鍋肉的講究是不一般的,川南的用榮昌豬的肉,攀西地區用當地跑山豬的肉,但地道的「成都」牌回鍋肉,肯定用成華豬的肉。
  •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越來越難吃了,因為純種中華土豬,已經瀕臨滅絕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越來越難吃了,不管怎麼做好像都不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從而不禁讓人迷惑起來,到底是我們年紀大了,口味變了,還是說現在市面上豬肉種類都變了。現在豬肉難吃的原因,追根究底竟是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都滅絕了。
  • 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31個品種瀕危
    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
  • 「紅燒肉、回鍋肉」不再正宗、好吃的背後!是正在消失的中國土豬
    對於一個地道的四川人來說,做為四川味道的代表:紅燒肉,回鍋肉那是丟不掉的味;抹不去的記憶!而隨著小編的年紀漸長,不知道是因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是小編的嘴比以前叼了。反正就是覺得現在無論紅燒肉,還是回鍋肉都沒有以前的味道了!
  • 豬也是瀕危動物了?回鍋肉標準原料「成華豬」比大熊貓還稀少
    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但是本土飼養的洋豬品種卻佔據超過95%的市場。真正的中華土豬已成為市面上的稀少品種,更面臨著滅絕的危險。而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大白豬,其實是引進品種的約克夏豬,並非中國土豬。
  • 中國土豬保衛戰: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
    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我國豬品種有125個,其中地方品種88個,85%左右的地方豬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普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家下洋豕中國地方豬種群的衰落與西洋豬的引進是同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始於1990年代。
  • 豬都被我國人民吃瀕危了?有的品種比大熊貓還少!
    豬肉是當今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類之一,由於近段時間「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不少地方豬肉的價格已經翻了一翻。即使小編嶽父那邊的四川巴中山區亦是沒有倖免,也有不少的山村爆發了疫情,翻年過後剛養了四個月左右的豬都接連暴斃,更使得豬肉的價格不斷地飛漲。
  • 世界上五種最奇特的豬,有的長得像泰迪!有的卻瀕臨滅絕!
    說到豬,大家都很熟悉。豬肉作為中國人餐桌上常見的食物,深受人們喜愛。但是豬並不只有一種。在世界範圍內,有許多種奇特的豬都是為大家所不知的。這些豬,有的口味獨特,有的形狀怪異。到底都有哪些呢?曼加利察豬曼加利察豬一種未經改良的豬油型品種,選育的初衷是為了獲取豬油。棕色的曼加利察豬外表像一隻大型的泰迪犬,而白色曼加利察豬得外表酷似綿羊,有人戲稱曼加利察豬為「披著羊皮的豬」。曼加利察豬據說是世界上脂肪最厚的豬,脂肪佔整個體重的70%。1970年,曼加利察豬幾乎絕跡,數量一度少於200頭。
  • 中國土豬被吃成珍稀動物了,數量少過大熊貓,網友呼籲拯救國豬
    《西遊記》原著形容豬八戒說「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而這種黑毛豬至今只有數百頭了,被飼養在一個保護場裡,而現在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也有2000隻左右,遠比這些豬多。中國美食從來都離不開豬肉,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會有豬肉的做法。
  • 首富豬不止賣得貴,還關乎中國豬種存亡!
    2016年12月,網易味央豬「雙十二」正式公開售賣,1分鐘便告售罄。 《舌尖上的中國》的總顧問沈宏非這樣評價:「網易豬肉的質感非常好。不管消費者個人口味上喜不喜歡味央豬肉,但它安全、健康這一關肯定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