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31個品種瀕危

2020-12-21 環球網

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寧鄉縣金洲鎮關山村村民將飼養的土豬趕往高臺進行跳水鍛鍊,以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口感。 視覺中國 資料圖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保衛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牽頭,成立了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協作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規定了「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但是這場發生在人類後院的危機依然不容輕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全球大約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會議之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一個區域項目,分別在庫克群島、斐濟、紐埃島,建立了雞和豬的保護中心。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的專家在這次會議上呼籲。

市場的選擇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蕩。

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說,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然而,這位專門給成華豬做保種育種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姜延志記得,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廣漢、什邡、德陽等地大部分農戶家還隨處可見這種一身黑毛,腰寬臀大四肢短的豬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良豬種在全國推廣,飼養成華豬的人越來越少。

不只是成華豬,隨著原產於丹麥的長白豬、原產於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陸續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三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養殖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

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一是因為「肥」,二是因為「慢」。成華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餵一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其實這是市場的選擇。」姜延志感慨。

目前已知的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出現在距今大約9000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早期文化層中。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和野生的不同,明顯是人工馴養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開始用木柵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種豬交配的行當。

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土豬危機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大約克夏豬的老家英國,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原本是起源於16至17世紀康沃爾郡的大黑豬。它被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遠渡重洋抵達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及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密集型室內化養豬模式開始普及,更適合戶外的英國大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經成為當地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提上了極度瀕危的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只是被馴化的家豬,野豬的處境更懸。原產於菲律賓的維薩揚疣豬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讓這種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居住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家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種小型的侏儒豬,在1996年就只有不到250隻成年豬了。

人類的發展正在一點點壓縮豬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廣泛開展土豬豬種雜交。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研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丁玫在論文中提到,中國成了「引進外國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基因保衛戰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它們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中國廣東豬種,雜交後育成羅馬豬。18世紀初期,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的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但是到了2008年,由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第二次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完成之時,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已找不到了,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確定滅絕。這次統計調查顯示,我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為了保護數量日益減少的中國地方豬種,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還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上還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種,至今也難以定論。

比起這些尚處於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體保種。國家與地方陸續建立保種場,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圈養保護起來。

活體保種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種豬的現有性狀,儘量不改變現有的外貌和生產性能。種群規模擴大了,就可以通過「種群內不同品系間的雜交」,或是「與外種豬或其他品種豬的雜交」,在保留地方豬原有特點的情況下進行雜交育種。

1996年1月,當時的農業部批准成立了「國家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豬品種審定專業委員會。2000年8月,農業部公布了78個國家級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其中有19個豬的品種資源。

「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需求。」王立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曾經引進洋豬是為了解決肉不夠吃的問題,如今保護土豬,是為了解決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護基因多樣性。」

姜延志向記者解釋,基因更多樣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種疾病來襲之時,被「一鍋端」了。

中國的土豬,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農村養起來的,在非常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千年,傳承至今,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強一些。而現在引進的白豬不是自然雜交的,是「長期在條件非常好的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品種,抗逆性就低一點。

除此之外,豬的基因多樣性對人類還有更多意義。五指山豬「有數十項生理指標與人類項目數值近似」,重慶榮昌豬有先天耳聾基因,可供科學家研究。保護地方豬的基因,也是在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基因資源獨特且不可再生。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成華豬的保育,也從2013年開始受到重視。成都市種畜場、邛峽嘉林生態農場與四川農業大學豬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達成合作,將成華豬群分成保種和選育兩個群體。保種群體的目標,是讓成華豬保持現在的品種特性,擴大群體數量,控制近交程度,確保遺傳基因不丟失。育種群體的目標,是提高成華豬的生長、產肉和繁殖性能。用術語來講,就是給整個種群「復壯」。

到2018年年底,成都市種畜場與邛峽嘉林生態農場的成華豬保種基礎群體有公豬16頭、8個家系,母豬150頭;育種核心群體有公豬20頭,母豬300頭。

新的希望

四川省如今每年出欄的豬大約5000萬頭,其中將近4000萬頭都進了當地人的肚子。姜延志希望土豬能在其中佔的比例更高些,現在還不到2%。

2018年12月第三周,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是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豬肉的價格大約是每公斤17元,而一些走高端市場路線的土豬肉,被裝在考究的盒子裡,價格往往是普通豬肉的兩到三倍。

40年前的市場選擇了洋豬,如今中國食客刁鑽的舌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的豬肉怎麼不好吃了呢?對美味的追求,成為一部分食客購買土豬肉的動力。

這種動力也給中國土豬帶來希望。2017年全年,我國的豬肉產量是5340萬噸,生豬出欄68861萬頭。中國人吃掉的豬肉雖多,在世界範圍內,卻不是養豬的質與量最發達的國家。國際市場上,我國生豬存欄和豬肉產量佔世界總量的50%,但豬肉出口數量,只佔世界豬肉出口總量的3%。出口豬肉的價格,比美國出口豬肉低30%左右。

市場的變化,讓姜延志覺得中國土豬或許還有再戰之力。具有更好的「肉質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國土豬,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中國豬肉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土豬肉,可以用兩倍以上的單價,彌補出欄慢、成本高的劣勢。「把成本控制在白豬養殖的1.2倍到1.5倍,市場價格是它的兩倍以上,那肯定是賺錢的。所以如何提高黑豬的綜合生產性能,才是關鍵。」姜延志說。

成都市種畜場正在對成華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育種。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種新豬種,既有著和成華豬一樣適合做成回鍋肉的帶著厚皮的肉,又像洋豬一樣瘦肉多,長得快。

正在培育的新品種還沒起名字,但讓姜延志欣慰的是,這個雜交的新品種,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長1斤,這意味著這種豬最多8個月就能出欄,養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種的種豬已經有1000多頭,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徵就會穩固下來。姜延志推測,「大概還需要研發一兩年」,市場潛力很大。

除了這些種畜場,知名電商平臺相繼開始養豬,前不久還搞出了「人工智慧養豬」「豬臉識別」的技術。

「現在國家和行業都在努力保種,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如果忽視行業的努力,有失偏頗。」在一家科技公司開發豬圈信息管理系統的王瑞年說。

新的技術不斷被安裝進豬圈裡。越來越多豬場開始使用數據管理系統,餵飼料交給機器,豬懷孕要照B超,連豬交配過多少次之類的信息,都要上傳到雲端。

就像王瑞年在一段自我介紹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個時代,養豬也需要產品經理了。

(原題為:《動員起來 保衛豬圈》)

相關焦點

  • 保衛「中國土豬」:4個地方豬種已確定滅絕
    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中國青年報》12月26日報導,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
  •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豬年如何保衛「中國土豬」?
    不過,在「洋豬」大行其道的背後,中國的「土豬」卻已經瀕臨滅絕!  8個豬種已滅絕,29個品種瀕危  中國人愛吃豬肉。翻看中國人的食譜,所謂的「硬菜」常是豬肉做主角。現如今,中國「土豬」的資源種類、數量持續下降。  有資料顯示,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它的母豬的數量從13000頭下降到了只有幾百頭,金華豬的母豬的數量從1980年的25萬頭也下降到了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
  • 中國土豬保衛戰: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
    提起瀕危物種保護,我們首先想到珍禽異獸,殊不知司空見慣的豬也處在滅種的危險中。成華豬、兩頭烏、寧鄉豬等中國地方豬種都自比「熊貓豬」,現實是許多瀕危豬種的數量比熊貓還要少。成華豬截至2013年5月僅存100多頭,而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在1500隻左右。
  • 中國「豬圈危機」四起 定縣豬、窄勒黑豬等已滅絕
    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
  • 瀕危土豬如何拯救,成敗皆在市場
    己亥豬年馬上就要來臨,不說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治仍然有待進一步觀察,單是中國土豬資源種類、數量持續下降,部分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保護形勢異常嚴峻這一情況,就需要引起足夠關注。這背後的現實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生豬存欄量最大的國家。
  • 中國土豬危險時刻:因大力養殖洋豬瀕臨滅絕,純正回鍋肉沒了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
  • 四川土豬未滅絕 每種都有保種場 雜交繁育已是「豬六代」
    「但四川本土豬種都沒有宣告滅絕,每個品種都建立了保種場進行保種培育。」對此,曾傳坤表示安慰。  改良  土豬雜交繁育6代新豬種已被選種飼養  由於土豬生長周期慢,不具備很高的經濟價值,早在2000年,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裡的一群「養豬專家」,就開始著手對土豬進行改良,以適應市場需求。
  • 我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楚端,如何保衛中國土豬,問我吧!
    ,如何保衛中國土豬,問我吧! 前些天有新聞報導,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的中國土豬曾經或正在陷入瀕危,而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 豬到了危險的時候
    這不是段子:有的地方豬種「已找不到公豬」;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2008年的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85%左右的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今天這篇報導,我們的新同事還製作了動畫視頻,歡迎點擊觀看並提出意見。
  • 是正在消失的中國土豬
    直到這兩天小編無意中看到一份報告,才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忽然就明白了做為一個吃貨,最看重的口感中少的東西是什麼,缺失的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這份報告。《中國青年報》12月26日報導,最近數十年,4個地方豬種已滅絕,31個品種瀕危。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
  • 幾種瀕臨滅絕的中國本土豬
    目前中國的肉用豬品種以外種豬和外種豬雜交豬為主,代表品種有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我們通常把這三種「洋豬」簡稱為「杜長大」。由於大白豬飼料轉化率和屠宰率高以及適應性強,世界各養豬業發達的國家均有飼養,是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廣的主導瘦肉型豬種。長白豬原名「蘭德瑞斯豬(Landrace)」,原產於丹麥, 是世界上優秀的醃肉型豬種,由當地豬與大約克夏豬雜交育成。
  • 豬八戒是白豬還是黑豬?中國有四分之三的本土豬種都是黑豬
    豬八戒到底是個什麼豬?首先確定一下豬八戒是何方豬氏。豬八戒在初次見到大師兄時就提到過:我家住在福陵山雲棧洞。我以相貌為姓,故姓豬,官名叫做豬剛鬣。從豬八戒的自述中,能知道豬八戒是因為調戲嫦娥犯錯被貶下凡,投錯豬胎後在福陵山雲棧洞生活。書中對福陵山這個地方並沒有詳細交代。
  • 土豬瀕臨滅絕!四川回鍋肉標配的成華豬僅剩100頭,數量不及大熊貓!
    聚焦中國最好吃的豬肉 前段時間,四川龍門陣推送了一篇關於中國土豬正在逐漸滅絕的調查文章,引發了一波大討論。 文中提到,中國許多地方豬種都處在瀕危或瀕臨滅絕的狀態。
  • 豬都被我國人民吃瀕危了?有的品種比大熊貓還少!
    豬肉是當今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類之一,由於近段時間「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不少地方豬肉的價格已經翻了一翻。即使小編嶽父那邊的四川巴中山區亦是沒有倖免,也有不少的山村爆發了疫情,翻年過後剛養了四個月左右的豬都接連暴斃,更使得豬肉的價格不斷地飛漲。
  • 豬也是瀕危動物了?回鍋肉標準原料「成華豬」比大熊貓還稀少
    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但是本土飼養的洋豬品種卻佔據超過95%的市場。真正的中華土豬已成為市面上的稀少品種,更面臨著滅絕的危險。而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大白豬,其實是引進品種的約克夏豬,並非中國土豬。
  • 「土豬滅絕」是「生態災難」?
    ,據說是「關於中國土豬的調查文章」,其核心觀點是「中國本土地方豬種的消失,同樣也是一場生態災難,卻往往被我們忽視掉。」 這篇文章的作者叫付永軍,不知道是不是兩年前網絡上同樣流傳一時的另一篇文章《中國土壤狀況調查實錄:浸泡在農藥化肥裡的國度》的作者。看風格是挺像的,都是拋出一些似是而非但絕對聳人聽聞的概念嚇唬人。
  • 土豬危機!正在消失的中華本土豬
    滅絕為啥父母要去山裡買土豬肉?因為中華本土豬幾乎滅絕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長急需更多的豬肉供應。中國開啟了一輪轟轟烈烈的生豬「雜交改良」運動,各地方品種的血緣和群體系譜變得種類繁多。從國外引進種豬緩慢開啟,本土豬與進口豬的博弈正式拉開。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組成的「杜長大」,以料肉比高、廋肉比高、養殖周期短等特點,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國。縱橫華夏近萬年的本土豬,在強大的洋種豬面前,潰不成軍。數據顯示,30年前本土豬佔據市場90%以上,而十年前僅剩下2%。
  • 中國豬肉消亡史:四川回鍋肉「最佳原料」成華豬已瀕臨滅絕
    即便土豬洋豬一起上,到今天也不夠中國人吃的。 到2017年,中國豬肉年產量,仍然高踞全球第一。這一地位,中國早已維持了多年。 當年,全球豬肉產量為11103.4萬噸,單是中國,就佔了5544.9萬噸,約等於全球一半。然而,那年又進口了119萬噸豬肉——還是不夠吃。
  • 豬八戒是白豬還是黑豬?
    就算沒去過也沒有關係,因為畢竟中國有四分之三的本土豬種都是黑豬。那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白豬怎麼回事。很簡單,因為他們並不是中國本土豬。市面上見到的大部分白白淨淨的豬,都是引進品種或者引進品種跟本土豬種雜交而來。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了一批進口豬。比如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來自比利時的皮特蘭豬等等。
  • ...我省35個類似品種還有近半數瀕臨滅絕或有瀕危傾向——靠什麼來...
    這種雞是數百年來在當地繁衍的一個地方家禽品種,有嚼頭、肉味鮮,完全不同於咬起來鬆軟、嘗一口無味的外國品種雞。一度瀕危的琅琊雞,這幾年成了當地人爭相養殖的家禽,存欄數量大了,成了品牌。  不過,放眼山東各地,許多地方畜禽品種的保種和開發形勢,依然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