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考古活動中,一個考古學家蹲在英國11世紀時的一座大城市約克的遺蹟坑裡扒拉出了一堆古老的魚骨頭,其中有一塊鱈魚的脊椎骨,從這塊骨頭的尺寸上可以判斷出,這條鱈魚的長度超過一米,按照今天的標準看,這無疑是一條鱈魚中的巨無霸了。
這就是英國著名的銅門遺址,在這裡,人們發現了成千上萬副魚骨,從這些魚骨和偶然留存下來的文字記錄和日記等資料,科學家們發現了魚類是當地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從原來的淡水魚,到後來漸漸成為主流的海水魚,為我們呈現了珍貴而又完整的魚類飲食史。雖然整個歐洲的記錄並不完整,卻與英格蘭的情況非常類似,人類密集的海洋捕撈,從1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歐洲某鱈魚交易市場老照片 圖片來源網絡
在第二個千禧年之初,也就是一年多年前,基督教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基督教禁止人們在某些日子食用四足動物,因為肉類食物會增加情慾等宗教因素,從而讓民眾在飲食上更加依賴魚類。根據基督教不同教派的規定,每年有130-150天不能吃魚類以外的其他肉類,所以讓歐洲地區的魚類消耗隨著人口的增長不斷膨脹。
因為古羅馬佔領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魚也是一種象徵著威望與地位的食物。古羅馬貴族的驕奢淫逸是出了名的,而且喜歡互相攀比競爭,而魚料理更是他們攀比的重頭戲。古羅馬將軍盧庫勒在他舉辦的一場魚宴中,花費了5萬德拉克馬,約合今天的4.8萬英鎊或8萬美元。所以魚類在歐洲想不流行都難,民間對魚的熱情自然是一年比一年高漲。
古羅馬貴族中有太多「魚狂人」
隨著淡水魚類被漸漸捕撈殆盡,人們自然而然地將手伸向更加富饒的大海,因為數量龐大,鯡魚和鱈魚自然就成了歐洲大陸主要的魚類消耗品種。到了14、15世紀,在銅門遺址中發現的魚骨沉積物中,鱈魚和鯡魚的佔比達到了60%-80%。在蘇格蘭北部的維京時代沉積物中,主要有0.8米-1.2米長的鱈魚、1.5米長的狹鱈。當時周邊海裡的鱈魚,還從未被人類大規模捕撈過,其數量之多,真可以說是魚比水多了。第一批出海打魚的漁民,只要一根魚線,一個魚鉤就能收穫滿滿。
紐芬蘭的漁民曬鱈魚乾的老照片 圖片來源網絡
當時海裡鱈魚的數量,跟陸地上的河流裡的魚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雖然數量龐大,卻也經不起歐洲人瘋狂地捕撈。在維京人的海洋文化影響下,歐洲人從食用淡水魚類,過渡到食用海水魚類,而鱈魚因為數量龐大,肉質極佳,特別適合風乾儲存,特別適合風乾後長期儲存,鱈魚乾也就成了當時海上航行的絕佳口糧,更是在後來漸漸發展成為整個歐洲的硬通貨。
鱈魚乾是海上航線的絕佳口糧
歐洲各國基本都是鱈魚的捕撈大戶和消耗大戶,特別是最早開始捕撈並食用鱈魚的挪威。大海曾經在歐洲先賢們看來是無法通過人力將它耗盡的,卻在短短幾百年後被打臉了。挪威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經歷了一次鱈魚危機。沒有辦法,政府只能不斷減少捕撈配額來維持鱈魚的數量,讓它們得以休養生息。可鱈魚作為一種洄遊性魚類,光靠一個國家是保護不過來的。
大西洋對岸的加拿大,靠著富饒的紐芬蘭漁場,毫無危機意識。漁民們一邊加大拖網面積,一邊配合使用各種高科技探魚設備,讓鱈魚無處可藏。在挪威海域倖存下來的鱈魚一到加拿大就再也回不去了。1993年,紐芬蘭漁場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加拿大漁業部門突然宣布無限期休漁,紐芬蘭地區3.6萬名漁民一夜之間集體下崗。
紐芬蘭鱈魚捕撈場景 圖片來源網絡
漁民抗議能頂啥用,自己種下的苦果,只能自己來吃。全球知名漁場的鱈魚資源就這樣崩潰了,僅剩下1%左右,就算漁民們違法偷偷去捕,也捕不到鱈魚了。因為過度瘋狂的捕撈,嚴重摧毀了原本的漁場生態系統。原來是鱈魚主要食物的鯡魚、毛鱗魚和各種蝦蟹數量激增,讓本來就 數量不多的鱈魚卵被吃了個乾淨,這對鱈魚種群的打擊是致命的。
毛鱗魚的泛濫給鱈魚帶來了致命打擊
當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晚了,破壞容易,要修復就真是千難萬難了。對於鱈魚這種國際性漁業資源,光靠一個國家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歐洲各國陸續都開始實行嚴格的捕撈配額制度,可這麼多年過去了,看看至今都沒有恢復元氣的紐芬蘭漁場就知道,當時海裡數量何其多,規格何其大的鱈魚短期內是很難再回來了。
如今,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經歷過海洋的繁榮時期,無法體會海洋當初是何等豐沛,人們會漸漸接受,大海現在的漁業資源水平也不錯,出海就能打到魚,鱈魚還是可以出現在餐桌上,也許人們很快就會忘記,曾經大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