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當代音樂節收官音樂會在卡內基音樂廳落幕,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等向觀眾致謝。李曉宏攝 |
人民網紐約10月22日電 (記者 李曉宏)首屆中國當代音樂節收官音樂會22日晚在「世界古典音樂殿堂」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中國中央音樂學院6位作曲家的新作在此進行世界首演。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院長、中國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蔡金冬和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陳琳執棒巴德當代樂團,將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包涵的豐富人文性與鮮活時代性演奏得淋漓盡致,贏得美國觀眾熱烈掌聲。
繼在巴德學院費舍爾表演藝術中心、紐約林肯中心的兩場音樂會及音樂節主題研討會後,首屆中國當代音樂節第三場音樂會在卡內基音樂廳奏響。收官音樂會將目光投向未來,帶來由素有「二十一世紀中國作曲家搖籃」之稱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專業教授們的全新委約創作,曲目題材風格各不相同。
青年作曲家陳欣若的新作《雲韶》拉開音樂會的序幕,該曲依據唐朝宴享雅樂《雲韶法曲》的文字資料,用常規西洋管弦樂隊的音色「改造」譜成。伴著笙管樂、彈撥樂、鐘磬樂和梵唄的交織合奏,原本只存在於中國古代壁畫中的宮廷歌舞跨越千年飄然眼前。
進入21世紀,時代快速演進,世界被摺疊壓縮。「藝術家需要關注人類命運,需要注重人類與自然、科學之間深層的溝通,注重環境變化對藝術的影響」。常平的新作《奇點》用音樂帶領觀眾探索現實與未來的臨界。
賈國平創作的《北國風光》取材《沁園春·雪》,樂曲運用管弦樂多樣化的音響形態,通過連續演奏的十個段落來表現「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等意象,不僅抒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觸,也飽含自己對故鄉的深厚情誼。
下半場演出,開篇之作是唐建平的《林香界》。作為新中國獨立培養的第一個作曲系博士,唐建平曾創作琵琶協奏曲《春秋》,被稱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次帶來的新作《林香界》,取名於千年古剎戒臺寺的匾額,融合了交響曲結構創作的理性思維與中國古典樂曲直抒胸臆的直觀情感,將峰巒疊翠的山林景色幻化成聲音的色彩與力度,令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作品涵蓋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等多領域的中國當代作曲家秦文琛帶來新作《眾神之光》,該曲以詩人海子的詩句「回到我們的山上去,荒涼高原上眾神的火光」為靈感,用管弦樂形式呈現內心所嚮往的淳樸與自由。
曾被《紐約時報》稱為「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帶來管弦樂《藏》,該作品用音符描繪西藏風情的遼闊高原、雄健舞蹈與莊嚴寺廟,表達中華文化的厚度與張力,為首屆中國當代音樂節畫上圓滿句點。
「如今,中國音樂家已走在世界前列,需要這樣一個國際平臺介紹他們的作品。」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院長蔡金冬介紹。巴德音樂學院與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今年合作成立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後,一項重要內容是每年10月在紐約舉辦中國當代音樂節,向世界展示中國21 世紀的音樂創作。中國當代音樂家有堅實的音樂功底,也有豐富的創作資源,他們從漢族、少數民族等不同音樂文化中汲取精華,以極具個性化的感覺和技術予以呈現,今天首演的作品中就體現了這種多元化。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文聯副主席葉小綱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美音樂學院合作推廣中國音樂,促進了兩國文化交流與交融,希望有朝一日這個音樂會也能辦到中國,把美國作曲家的作品帶給中國觀眾。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敏銳導體,文明變遷的內在動力。」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餘峰表示,我們在紐約這個「世界藝術之窗」舉辦音樂節,展示中國當代音樂家對世界的探索和展望,把飽含人文性與時代性的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帶進美國主流社會,促進文明互鑑和情感溝通。
據悉,此次音樂節是巴德音樂學院與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籤署《中國音樂發展計劃》,合作推廣中國音樂的「重頭戲」,該計劃內容還包括在巴德音樂學院創立中國民族器樂表演專業本科學位,每年夏季舉辦巴德青少年中樂團,以及每年春季召開有關中國音樂的學術交流研討會等。
(責編:徐丹(實習生)、樊海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