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妙蘭 圖/三廚新海府粥城提供
海南四面環海,靠海謀生的漁民不計其數。在長期與大海相伴的日子裡,漁民們不但從大海的浪濤中磨練出粗獷的性格,掌握了航海、捕漁等技術,還從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衍生出獨特的「漁耕文明」,形成了許多與「海」相關的飲食文化,例如海鮮粥。
海鮮粥最初只是漁民家的便飯。在忙於捕撈的時節,漁民們每天都很忙碌,早出晚歸耕海使得他們無法在飲食上花太多的功夫,於是,簡單、便捷又不失美味的海鮮粥應運而生。
出海前一天,漁民們需要準備出海捕撈的工具,加上要趁太陽還沒出來前出發,所以早飯需要提前做好。聰明的漁民會在前一天晚上煮好一鍋海鮮粥,想吃的時候直接加熱就可以,這便是現在海鮮粥的雛形。漸漸地,隨著漁民活動的區域不斷擴大,美味可口的海鮮粥風靡全島。
所謂的海鮮粥,主要圍繞一個「鮮」字,因而在選材烹飪方面略有講究。在準備好的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和大米,提前煮熟。煮好的白粥變涼後再倒入鮮活的海鮮,撒點鹽後細細攪拌,再次熬煮一段時間,待海鮮煮熟,食材裡的鮮味滲入到米粒和湯中便可起鍋。
用來熬製的主食材以新鮮為主,越是鮮活的原料,熬製出來的粥就越鮮甜。熬製海鮮粥的鍋最好選用砂鍋,用陶土高溫燒制而成的砂鍋密封性好,能將海鮮中的味道充分保留,此外,砂鍋的傳導熱速度較慢,更有利於延長粥的保溫時效。
這樣熬製出來的海鮮粥香氣撲鼻,鍋中的米粒晶瑩剔透、糯白可人、濃稠而粘密,光聞著、看著就已讓人食指大動。待溫度稍冷卻一點後,再慢慢喝上一口,食材裡的鮮味在米湯粘稠的作用下,一點點融於每一顆米粒之上,舌尖上香甜的味道絲絲入扣,令人回味無窮。
在漁排吃海鮮粥頗有趣味,陵水新村港、三亞紅沙等地都是不錯的選擇。一口口木製的漁排網箱呈「井」字形在海面上連片鋪開,紅色屋頂鱗次櫛比散落其中,在海上討生活的漁民們,就住在小小的「漁排屋」中,他們就是海南有名的「水上人家」,因長年累月浮於海面上,像鹽水中漂浮的雞蛋,故又被形象地稱為「疍民」。
疍家漁排素有「漂浮美食島」的美譽,這裡的漁排餐廳大多都有自己的養殖場,烹製海鮮粥的食材全都是就地取材,鮮活自不必說,如此,海鮮粥的味道顯得異常甘美。
在漁排吃海鮮粥,刺豚魚粥是必點之粥。刺豚魚是一種生活在熱帶近海處,全身長滿刺且有毒的海洋魚類。這種魚處理乾淨後美味可口,營養價值較高,尤其是它的皮,膠質最為豐富,是治療胃潰瘍、胃痛、胃垂等腸胃病的上等中藥材。1997年,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在陵水漁排吃了刺豚魚粥後,贊其為「天下第一粥」。
味鮮營養豐富的蝦粥、蟹粥也是漁排的招牌。廚娘們將新鮮的蝦蟹洗淨對半切開,新鮮肥美的蝦蟹加上晶瑩剔透的大米,蝦蟹的味道滲入粥中,鮮香味十足。粥底濃稠適中,大米的香加上蝦蟹的鮮,更凸顯出一份唇齒留香的鮮甜味。如今,海鮮粥已走向高檔酒樓,這些酒樓甚至通宵營業,海鮮粥成為海南人夜宵裡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