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急性痛風發作入院,可能是目前島城發現的最小痛風患者;海鮮啤酒美餐一頓,腳趾疼痛來襲;早晚溫差變大,睡夢中痛風患者舊病復發……開海季,美味海鮮誘人,卻令痛風患者望而卻步。近日記者走訪各大醫院發現,夏秋交際痛風病患者增多,為什麼這一時節痛風高發?得了痛風就與海鮮無緣?治療痛風要終身服藥嗎?青島大學代謝病研究院院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代謝病科主任李長貴做客本期名醫會客廳,建議痛風患者必須堅持低嘌呤飲食,積極進行藥物治療,謹防「不疼不治療」的誤區,健康人群則要從飲食方面控制尿酸水平預防痛風發生。
名醫檔案
李長貴,醫學博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島大學代謝病研究院院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代謝病科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亞太地區痛風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高尿酸學組執行組長,山東省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痛風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山東省代謝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等。牽頭編寫了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國高尿酸血症與痛風診療指南(2019)》、人民軍醫出版社 《實用痛風病學》等痛風行業標準及權威專著。
坐診時間:每周一、三上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市南院區)—痛風專病門診。市民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中控制尿酸增高。
資料圖片
季節交替易急性發作 兒童也會得痛風
記者採訪李長貴當天,他剛剛接診了一名8歲男孩浩浩,並確診為痛風,浩浩應該是目前島城發現的最小痛風患者。「這個孩子當天突然腹部疼痛,因為他家裡11歲的哥哥之前就有過痛風的經歷,所以浩浩母親就非常上心,趕緊帶過來檢查。」經過檢查浩浩確實是急性痛風發作。李長貴告訴記者,痛風是因為嘌呤的代謝異常或者排洩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的尿酸水平升高,導致的高尿酸血症。長期的高尿酸血症可以使尿酸在關節、腎臟等多部位沉積,在一些誘因下引起關節急性炎症,它的主要表現是急性發作的關節紅腫熱痛,疼痛比較劇烈。「十多年前,痛風一般是上年紀的人才會患的一種『老年病』,且發病率相對較低,一般發病多為男性。」李長貴說,「近年來,我國痛風患病率急劇增加,達1.4%,患病人數超過1700萬,成為常見代謝病。如今,痛風患病呈年輕化趨勢,在痛風患者當中,有七成患者在20—40歲之間,十幾歲的患者也層出不窮。」
入秋後,一些痛風病友出現急性發作,究其原因,李長貴介紹,此時早晚溫差偏大,夜間入睡後,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四肢的末梢關節等部位血流速度降低,再加上夜間的環境溫度也較白天更低,血液中尿酸鹽的溶解度下降。這樣一來,尿酸鹽以結晶的形式析出並沉積在組織、關節中,導致痛風發作。
酒精是「催化劑」黃酒老酒更易導致痛風
「之前接診過一名痛風患者是啤酒廠工人,非常愛喝啤酒,每天必須來上幾瓶。醫生明確告訴他一定要戒酒,經過一年多戒酒配合藥物治療,他現在已經不需要吃藥了。」李長貴告訴記者,酒精是痛風的『催化劑』,研究發現,黃酒、老酒比啤酒更易導致痛風,酒精使體內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對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並且還會促進嘌呤吸收。開海之後,大量上市的海鮮,對痛風患者而言也不建議大量食用。海鮮中含高蛋白,大量攝入蛋白質會使人體處於一種微酸的環境,促進尿酸結晶的形成,海鮮中含有豐富的嘌呤,分解後又生成尿酸,短時間內大量尿酸在體內蓄積到一定濃度後尿酸結晶析出,這些結晶發生在關節處就會導致痛風。
不過,還有不少痛風患者疑惑:「我已經不敢吃肉和海鮮,不喝老湯,不沾酒,為何痛風還是反覆發作?」研究表明,食物跟痛風存在一定關係,紅肉、海鮮、酒精、果糖(飲料)等都會增加痛風發生風險,大豆製品、香菇、動物內臟、紫菜等都是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但影響痛風發作的原因很多,人體尿酸只有20%左右是由食物裡的嘌呤和核蛋白代謝形成,因此,即使控制飲食,也可能因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其他原因發生痛風。也就是說,多數患者只靠控制飲食是不能夠完全把血尿酸控制在正常水平,自體合成嘌呤的能力受先遺傳基因影響,從目前研究看,腎臟尿酸排洩不足是引起高尿酸血症最主要的原因,佔80%-90%。
治療依靠生活方式幹預和及時規律用藥
「痛風不疼了,不用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但有些痛風病人的治療意識還不強。李長貴介紹,痛風是慢性全身性疾病,除了能引起關節劇痛、畸形等關節問題,還可累及腎臟,引起腎結石、急慢性腎衰,嚴重者甚至致殘致死,增加代謝症候群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降低患者預期壽命。「臨床多數痛風患者在治療時會走進一個誤區『只治痛不治病』,常規治療都以抗炎鎮痛為主,只起到了止疼作用,卻忽視了降尿酸治療。只有使尿酸水平長期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才能降低痛風發作頻率,並極大降低高尿酸對腎臟、心腦血管等重要靶器官的損傷。」李長貴提醒,得了痛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科學、有效的生活方式幹預,並堅持正規藥物治療。
而市民在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控制尿酸增高:首先,避免大量攝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肉類、酵母等,提倡攝取低嘌呤食物,如牛奶、雞蛋、乾酪、淮山藥、蓮藕、土豆、玉米和新鮮蔬果等,其中低脂牛奶倍受推崇。其次,避免酒精攝入。有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朋友應避免酒精攝入。再次,注意多飲水。人體內70%左右的尿酸是通過腎臟排洩的,多飲水能夠保證有充足的尿量幫助排洩尿酸。
【專家提醒】
誤區1:
得了痛風就與海鮮無緣
近年來出現的「零嘌呤飲食」、「全素食」方案讓痛風病友頗為心動。專家介紹,痛風患者飲食控制方面,限制每日嘌呤攝入總量優於單純限制某類高嘌呤食物。按照嘌呤含量的高低,食物可以分為三大類,痛風病人飲食首先要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但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零嘌呤」飲食。其中海產品裡的海蜇、海參屬於低嘌呤食物,可以適量食用;鯧魚、貝殼類、鯰魚、帶魚等則屬於高嘌呤食物,屬於痛風患者需要限制攝入的食物。
誤區2:
血尿酸高等於痛風
查出血尿酸升高了,一定會得痛風嗎?專家表示,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生化基礎,但並不是說血尿酸超出正常值就一定會得痛風。痛風患者幾乎100%有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約20%最終進展為痛風。不同人對尿酸耐受能力不同,同樣高尿酸水平,有人會表現為痛風發作,有人卻可能暫時平安。如果從來沒有急性痛風發作,且沒有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糖尿病、肥胖、腦卒中、冠心病、心腎功能不全、尿酸性腎結石等合併症,尿酸沒有超過540μmol/L,那麼醫生並不建議用藥,但需通過飲食控制、適量運動等生活方式幹預,將尿酸控制在420μmol/L以內。尿酸水平如果超過540μmol/L,通常應降尿酸藥物治療。
誤區3:
積極運動有助預防痛風
痛風是一個終身病,目前無法根除,只能預防,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飲食控制,還能怎麼做呢?專家建議,運動也不能少,每天可以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但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最好選擇健走、慢跑、遊泳等中等強度運動,並且運動前後務必要及時補充水分。而在痛風急性發作期,患者應儘量減少活動,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採取局部冰敷或者冷敷,從而起到降低局部溫度,緩解紅腫和疼痛的作用。另外不要隨意在急性發作時加用降尿酸藥物,而是要等到關節疼痛完全緩解後兩周後,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起始降尿酸藥物治療,同時一定要注意從小劑量開始,根據需要調整藥物劑量,使血尿酸水平逐漸平穩達標,避免顯著波動從而誘發痛風發作。
>22273857 2020-09-08 14:37:39:0 不吃海鮮不喝酒 為何還會得痛風?青醫代謝病科主任這樣說 健康 1 37739 健康新聞 健康新聞 http://health.qingdaonews.com/images/2020-09/08/t2_(0X0X594X396)a70de8f7-4a29-4158-b4b7-8d1fa1733da7.jpg http://health.qingdaonews.com/content/2020-09/08/content_22273857.htm http://health.qingdaonews.com/wap/2020-09/08/content_22273857.htm 青島早報 1 /enpproperty--> 【來源:青島早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