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窯洞人家的老古董,插隊知青都用過,認出4種的人絕對不簡單

2020-12-10 行走在民間的苗子

牆上掛著的其中一個是:水壺!但是另外一個是什麼做什麼用的你知道嗎?知道的人不是老知青就是70後…答案在最後一張圖片揭曉

這個是「抿節床」,陝北農村專門製作抿節用的,抿節是用:豆面、白面,有的家裡和面時還加點玉米面匯合後用抿節床製作成的,陝北農村裡面通常都是用素臊子燴,也屬於陝北窯洞人家的地域性美食

左手邊的是:米饃饃襖,在陝北冬天專門攤黃米饃饃用的; 右手邊的是:馬燈,陝北村裡人晚上出行的照明燈,後來有了,馬燈就消失在人民的視線了

餄餎床,陝北農村人家裡辦喜事,還有家裡來客人,餄餎面肯定少不了,久而久之,餄餎面在陝北又有了一個特別的名稱:喜事餄餎!在過去,村裡家家戶戶的餄餎面都是用這個餄餎床壓成的,很費力氣,大多數都是家裡的男的做在靠尾巴的壓杆處!來陝北,一定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喜事餄餎面!現在金屬制的液壓餄餎機已經取代了這種原始的木質餄餎床了

煤油燈!在村裡通電之前家家戶戶窯洞裡的照明燈,點著之後有有煤油味、離得太近的人,第二天早上起來鼻孔都被燻成黑的了…

(wang),不知道字該怎麼寫,就是缸的意思!大的用來裝水,小的用來醃菜,一到秋天蘿蔔白菜剛上來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醃酸菜,酸白菜、酸韭菜、酸蘿蔔條…陝北的酸菜可以說是一絕!所以家家戶戶大大小小的wang都有很多!過去的陝北農村,一家子整個冬天的菜都是烤酸菜、菜乾、還有土窖裡的白菜蘿蔔度過的

面wang,意思就是:麵缸!家家戶戶都是用這種黑缸裝麵粉的,過去農村裡面粉的種類比較多,有白面、蕎面、玉米面、豆子面等

櫃,一家人放衣服和重要東西的柜子,通常都上鎖,鑰匙由家裡的女主人(婆姨)保管

石碾,這個大家肯定不陌生,陝北農村每個村子都有…用來碾米、豆子、面、韭菜花等 圖一的答案是:纏,過去村裡用來纏麻繩的,那個時候的陝北農村,麻繩都是自己種的麻然後泡在村裡的澇池裡(水塘),待到一定程度然後把皮撕下來製作成麻繩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時,他曾偷摘過老鄉家半筐茄子
    知青們到來之前,田家窪大隊的田書記已安排社員把大隊部的那孔土窯給知青們騰出來了,窯裡有現成的土炕和鍋灶,知青們馬上就可以入住。還有一孔土窯在二隊牛棚旁邊,那孔窯洞是去年二隊剛挖的土窯,裡面也有土炕和鍋灶,門窗都是新的,只是位置有點偏,在村子的最東邊,再往東就沒有人家了。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樣樣農活,隨娃都是打不下臺的「好把式」(陝北方言,能手、行家)。他一身虎氣,參加集體勞動從不耍奸溜滑,拈輕怕重。他有謀略,會計劃,又能攏住人(陝北方言,有領導才能),在群眾中人氣很旺。  六十年代初,十幾歲的隨娃就當了生產隊長,把生產抓得紅紅火火,深得村裡人擁護。1965年春天,縣委書記帶另外兩個幹部扛著自行車,從清平川翻山來趙家河視察。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知青插隊那個年代,這裡沒有電,沒有任何農業機械,勞動用的還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老钁頭,老百姓吃水、燒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難。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糧食還填不飽肚子。我曾問過當年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窯洞住了六年的北京知青雷平生:插隊時梁家河一個工日值多少錢?雷平生說,剛下去的頭一年即1968年,每個工日值是一角一分錢,到了1969年是一角二分錢,漲了一分錢。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知青插隊那個年代,這裡沒有電,沒有任何農業機械,勞動用的還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老钁頭,老百姓吃水、燒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難。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糧食還填不飽肚子。我曾問過當年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窯洞住了六年的北京知青雷平生:插隊時梁家河一個工日值多少錢?雷平生說,剛下去的頭一年即1968年,每個工日值是一角一分錢,到了1969年是一角二分錢,漲了一分錢。
  • 知青的延安激情歲月 習近平、王岐山人生第一步
    梁家河大隊分上隊和下隊,一共分來15名知青。5男4女一共9名知青被分在上隊,包括習近平在內的6名男知青則被分在下隊。他們6人先是集體住進了一個村民家的窯洞內,但不久,這戶人家的孩子要結婚,大家只得搬到一個叫呂侯生的村民家的窯洞裡住。
  • 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她說苦累並快樂著
    北京知青於青荷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1月21日(陰曆臘月初四),她乘坐知青專列和北京知青一起從祖國的首都北京來到了陝西,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最終到達了陝北的王家集大隊,王家集大隊是十六名北京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他們將要在王家集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 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靖邊縣誌稿》記載其地「多山少川……有原、有澗、有灘」,治所「東多原」,「山不起峰」,南「山路崎嶇最險」,西「得平川二十裡」,北「蒙地多平沙」。可見其地貌之多樣。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在早期就呈現出黃土丘陵溝室風貌。從陝北地名用詞便能知曉陝北舊日的地理地貌區域差別,如南邊有堡、賽、溝、坡、梁、窪、峁、畔、砭、河、坪、灣、川、渠、北、龍、塔,北邊有灘、海子、場、窩子、河子等。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樣樣農活,隨娃都是打不下臺的「好把式」(陝北方言,能手、行家)。他一身虎氣,參加集體勞動從不耍奸溜滑,拈輕怕重。他有謀略,會計劃,又能攏住人(陝北方言,有領導才能),在群眾中人氣很旺。六十年代初,十幾歲的隨娃就當了生產隊長,把生產抓得紅紅火火,深得村裡人擁護。1965年春天,縣委書記帶另外兩個幹部扛著自行車,從清平川翻山來趙家河視察。
  • 走進陝北窯洞人家,在山上鑿洞居住,省下不少買房錢
    上一次來到陝西參觀了鹹陽當地的地坑村,這一次來到陝北地區,發現這裡到處都是保留完好的窯洞村落。即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如今,在陝西省的榆林市周邊依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窯洞村。郭家溝村是一個地道的陝北窯洞村落。家家戶戶都是窯洞院落。這裡盛產棗樹,所以每家院落中都有一顆參天大棗樹。初秋的季節,紅棗綴滿了枝頭,風一吹便落滿了庭院。落下的紅棗,放在一邊晾曬,居民會不定時的收集起來做成棗幹。看著滿村落的棗樹,不經想起魯迅《故鄉》中對於閏土老家的描述,在那裡過路的人口渴了摘個西瓜吃,那都不算偷。在郭家溝村中的棗樹,似乎也給人這樣的親切感。
  • 知青往事:黃米饃饃
    它使用純黃米(未脫殼稱為糜子)用石碾碾壓成粉面後再發酵,然後製成饅頭狀即陝北人所稱的「饃饃」,上鍋用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發酵恰到好處的黃米饃饃,吃起來有一股特別的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如果你有幸吃到發酵的恰到好處的黃米饃饃,張開大口美美的咬上一口,再細細地嚼,慢慢地品,那股特有的黃米香再加上那酸、那甜,絕對地令你回味無窮。有的人家講究的話,還用它擀成皮包上煮的爛爛的紅豆餡,吃起來那又是一番滋味。
  • 青生活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他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家過春節
    當時知青們都不會燒炕,也不會做飯,趙隊長就安排一名社員臨時幫知青們做飯,給知青們做飯的這名社員不是別人,他就是趙隊長的大哥,去公社接楊為民他們的那位車把式,知青們都叫他趙大伯。趙大伯除了給知青們做飯,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教會知青們自己做飯。
  • 知青生活往事:回想起當年離開陝北的那一幕,他就禁不住熱淚盈眶
    劉文成是北京某附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陝北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說起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生活往事,他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天是1969年3月21日,劉文成和十一名北京知青來到了陝北的高家溝二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上海知青帶父母去曾經插隊的第二故鄉探訪,他的雙親決定再次插隊
    知青電視劇劇照1969年4月12日,王小明和三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邊陲這座小村子,他們是來這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當時的海蘭屯只有五十多戶人家,四十多戶村民是朝鮮族,只有六戶漢族人家。那時的朝鮮族人家都不太會說漢語,初來乍到的上海知青和朝鮮族交流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幸虧屯子裡漢族社員都會說朝鮮語,上海知青也就有了免費的翻譯。海蘭屯是邊陲農村比較富裕的一個自然村,那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美麗的海蘭江繞村而過。海蘭江對面是玉兔山,玉兔山雖不高,可山上樹木茂密,林中鳥語花香,山體外形酷似一隻溫柔的兔子,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 「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1969年1月,15名北京知青來到梁家河,其中包括習近平在內的6名知青分在二隊。這6名知青,最初全都擠到張青遠和劉金蓮夫婦家的一孔窯洞裡,在一個鋪炕上睡覺。不到一年,他們又搬到呂侯生家的窯洞裡住。後來搬進了新挖的知青窯洞。一開始,隊裡派人專門給知青們做飯,灶房設在張衛龐家的窯洞裡。離開梁家河前,北京知青只剩下習近平一人,他又在張衛龐家搭了將近一年的夥。
  • 「知青歲月」驢幹的活,我們也幹過
    這驢渾身上下都是寶,外邊的給女人吃,裡面的給男人吃,正可謂飲食男女常說的,「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極品美味也。五十年前,我在陝北插隊時,驢可是不能隨意宰殺的,牲口是陝北莊戶人的命根子,也是生產隊的集體財產,飼養員愛護所有的牲畜,驢也不例外。雖然不能像大騾子大馬那樣,有那麼多黑豆吃,草料和麩子總是要讓吃飽的。
  • 「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因為要到四川去學習怎麼辦沼氣,所以在火車上大家都特別興奮,期盼之情非常強烈。這期盼源自什麼呢?雖然陝北產煤產油,但是老百姓買不起,還用煤油燈,有的老百姓甚至連煤油燈的煤油都買不起。四川人民用上沼氣以後,農村解決了燒柴問題、做飯問題、點燈問題,甚至解決了用沼氣發電問題。這些都是陝北最需要的,也是我們在那兒插隊以後感到最需要解決的。
  • 梁家河:陝北小村莊 改革大窗口
    梁家河村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5公裡處,北宋時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裡勞動生活了7年。那時的梁家河,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莊,破舊的窯洞裡,是簡單的家具、打滿補丁的被褥。
  • 河南土窯洞塌方,河南也有窯洞?不是陝北窯洞多嗎?
    12月21日下午,河南鞏義市孝義街道二十裡村,一農戶在自建的土窯洞翻新時發生塌方,多人被困。這起事件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希望被困人員沒事!有網友好奇,窯洞不是在陝北的嗎?怎麼河南也有窯洞?窯洞,不止是陝北有,在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內蒙等地都有分布。中華民族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而這些地區恰好都是黃河流經地帶。古代人不像現代人會蓋樓房,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簡單的洞穴,這也是窯洞的前身。如今,隨著這一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窯洞的現象越來越少。
  •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2016年01月12日11:49 窯洞是陝北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也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