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火燒是北京南城小吃。主要食材是豬大腸、豆腐乾、死面兒火燒、豬肺,此外一般會加兩片肥豬肉提鮮。至於解膩,完全要靠自己手持鐵勺免費往自己碗裡加香菜來做到。按照比較正宗的叫法,滷煮火燒應該叫做滷煮小腸兒,腸字後面加兒話音。但小吃的吃字後面不加兒話音。北京口語有吞音、簡稱的習慣。胡同裡、大街上打個照面兒,北京人之間聊得興起——走!吃滷煮去!一說滷煮二字,沒別的意思,單指滷煮火燒。
追本溯源。滷煮火燒的起源並不在北京,那麼它是怎麼傳入北京的?
小題大做——這裡面有故事,牽扯到一件大事,是清朝的大事,南巡。
眾所周知,清朝是入關的王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入了北京,進了紫禁城。這一坐就是二百多年的江山。作為一個馬背上打下天下的王朝,光在紫禁城裡坐著,顯然無法了全局。那個時候也沒有網絡,也沒有視頻會議。想要了解全國的情況,怎麼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走!上馬出去溜溜。
於是就有了北狩與南巡。
北狩,主要目的地是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在當時,承德屬於關外。蒙古部落把自己的牧獵場進獻給清室,於是就有了木蘭圍場。木蘭圍場水草豐美、林木茂盛,特別適合打獵,也特別適合隊列操演。於是,清朝皇帝在夏秋季節經常帶著隊伍、帶著諸位皇子皇孫們去木蘭圍場,一是避暑,二是鍛鍊隊伍。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避暑山莊會見清朝各個藩部的王公貴族,搞好大清北方、西北遊獵地區的團建。有清一代,直到道光帝,皇帝們一輩子裡有半輩子都在避暑山莊生活,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可謂清朝的第二行政中心。
北方民族的團建搞了,漢族地區的團建也不能少,於是,又有了南巡。
江南這個地方在明末清初是抗清中心。有詩云: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明末江南的拼死抗爭,讓清室一直心有餘悸。從經濟上說,江南又是清代的經濟重心,稻米熟,天下足。這句話不是吹的,產稻地區可以養活的人口可是小麥產區養活人口的數倍。而在農業社會為主的清朝,北方唯一的產稻地區是朝鮮,那地方不在清朝的直接控制之下。這樣一來,江南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
清朝南巡從康熙時代就開始了。康熙皇帝先是巡行北方,直到盛京,對北方領土進行調研考察,時間是1671年。此後,清朝平三藩,克明鄭。大一統王朝初現。1683年康熙西巡,去了山西五臺山。1684年秋,康熙宣布東巡,康熙皇帝帶著人馬到達山東,參觀泰山。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在泰山也組織了狩獵活動。這是一種軍事演練,也是一種宣誓。
去五臺與泰山,體現康熙皇帝尊崇佛教與儒家思想的政策。也加強了清王朝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
康熙到達山東之後沒有回京,東巡直接改南巡,去了江蘇。在康熙時代,巡行十分重要,是一種王朝層面的大禮儀。同時,康熙巡行也為後期四次親徵準噶爾蒙古打下基礎。
雍正比較忙,是個工作狂帝,沒搞他爸爸那一出兒。到了乾隆時代,巡行開始恢復。方向也照舊是東北、山西、山東、江蘇。根據歷史記載,康熙皇帝是很喜歡幼年乾隆的,曾經把乾隆放在自己身邊養著,幼年乾隆跑快了,康熙都怕把自己孫子摔著,趕緊喊——慢點兒!歷史也證明,乾隆的確像康熙,長壽、善獵,尚武,都是這爺孫倆共同的基因。還有一點就是愛巡行。鑑於清朝有一幫反對巡行的臣子,乾隆皇帝把巡行與祖制、尚武精神聯繫在了一起,堅持巡行對於清朝的特殊歷史意義。
1780年,乾隆皇帝已是古稀之年,這一次南巡是他的第五次南巡,同時也是倒數第二次南巡。照舊考察漕運、河工、吏制、鍛鍊隊伍。相傳就是在這次南巡中,乾隆在蘇州品嘗到了滷煮火燒的前身——蘇造肉。乾隆皇帝是美食家,對這個菜餚讚不絕口。於是將這種菜餚引進京城。
所以說,滷煮實際上源於南方菜系,它是一碗南北文化交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清朝在滾滾歷史洪流中走向謝幕,可是蘇造肉卻留了下來,成為地道的北京小吃。這名字進了北京民間,也不那麼文縐縐的了,改叫滷煮火燒,通俗易懂。民國時期,在京劇藝術火爆京津滬的歲月裡,那些名角兒、大老闆們在寒冬臘月演完夜場戲,腹內空空,總會走到北京前門、珠市口一代的街邊攤位上來一碗滷煮,一碗熱騰騰的滷煮下肚,這一天的疲乏勁兒就能緩解一大半兒。有這些名人示範,滷煮火燒的名氣很快傳開。
到了解放後,全聚德烤鴨作為北京餐飲代表享譽全球——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更遺憾。直到現在,北京烤鴨也是北京人逢年過節,宴請貴賓的必點菜品。
而滷煮,因為味道濃烈,且食材特殊、屬於快餐路數,所以走上了另外一條道兒。如果說烤鴨是廟堂之高,那麼滷煮則是江湖之遠。這個傳說中由皇帝引進的、臉上貼金的菜品,變成了地道的北京小吃。一個小字,道盡四九城的煙火氣,也傳遞出了親切熱絡的感覺。滷煮店裡永遠都是爆滿,進門兒一口大鍋,火燒排著圈兒。店裡人挨著人,一張桌子上擠著天南地北的客,全都低著頭,往自己的嘴裡扒拉著,有猴兒急燙得不行的,抬頭呼出一口熱氣,宛如蛟龍出水。還有那三五少年,長身體飯量大,吃了幹的不過癮,又跑到大鍋前免費續杯,咕咚咕咚再喝一碗湯下肚兒才算踏實。然後一個胡哨,三五成群地出門騎上山地車打遊戲去了…
北京民俗,宴請貴賓的頭宴絕對不會是滷煮。滷煮是留給自己人的,是北京人獨特的交友藝術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北京人帶你去吃滷煮,說明他認你這個人了,看你吃得高興,他也高興。全中國都不缺油水,怕的不是餓肚子而是三高,北京人也一樣。滷煮不是家常菜,沒有家裡燉滷煮的,北京人之間提議吃滷煮,恐怕也是好幾個月沒去,心裡痒痒。雖然現在有滷煮火鍋這個新生事物,但傳統的滷煮不是用來宴請貴賓、商量大事、消磨時光的。就那麼一碗,六個火燒叫半斤。所以滷煮很單純,它的存在就是為了一飽口福,是一種獨特鄉愁。您要是不過癮,可以再要上二兩二鍋頭,千萬別多喝,火燒不是菜,下不了酒。您要是再不過癮,可以再加一份菜底兒,即腸子、豬肺、豆腐乾。都吃下去了保您一天不餓,在朋友圈兒裡成功顯示一萬步。
說不盡的人間故事,藏在心裡的悲歡離合,就在這熱氣騰騰的大鐵鍋邊上,在這亂轟轟渾濁濃鬱的空氣中,化解無形了。這就是一碗滷煮火燒的故事。
……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