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經上下五千年歷史,黃河黑土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這片土地見證了多少的朝代更替,王權變革。作為四大古文明唯一流傳至今的存在,無論是否有中國這個概念,從古至今的華夏子孫無不為作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但是越是研究中國那悠久的歷史文明,便越會有學者為之而爭辯,其中就包括中國真的是自古傳承,沒有出現過斷代嗎?
提出這個問題的專家學者,並不是不了解中國的傳承歷史,相反,只有深度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才會對此有所疑問。其中最大的例證,就是元朝和清朝,這兩個政權並非我們所認知的漢人成立的,而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成立的。在元、清兩朝,中國也很少有與之對立的專屬於漢人的政權。
這個完全由外族入侵成立的政權,他們的統治者是不是中國人呢?尤其是擁有歷史上最廣闊疆域的元朝,它的創建者,在中國史留名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國人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國人"這一概念的界定,如果說是只要在中國現今這片領土生活的就是中國人,那將元朝首都定都在中國現在領土範圍的成吉思汗,無疑是一個中國人。然而若是以自古傳承下去,"漢人"這一概念的,作為蒙古族的成吉思汗肯定說不上是中國人。
而元朝的特殊性,讓我們不能用這樣最基礎的特徵來判斷,成吉思汗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最具爭議的人物,僅憑這一篇文章恐怕也沒有給成吉思汗的身份下定義的可能性。
認同成吉思汗是中國人觀點的,其實歸根結底都因為一個原因——漢化。分析起來也很是簡單,元朝雖然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卻並非和漢人分而治之,甚至從很早就有了建立類似於漢人的封建體系。而在元建國之初,設中書省管六部,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御史臺管監察,這些措施都是效仿漢族封建行政體制的體現。
但是因為蒙古族的勳舊貴族,一直反對變法,選擇沿用很落後的回文,即便後期效仿以往政權實行科舉制,但是依舊不甚重視。
可以說元朝雖然願意接受漢化,但是卻排斥"學於漢人"。元朝之所以統治時期短暫,也正是因為這種與清朝全面"漢化"完全相反的"漢化"滯後。
蒙古舊族對漢文化接納度低,從其還沒有完成主體文化的轉變,以及排斥漢人的種種現象,都表明了蒙古人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與廣大百姓格格不入的民族。
由此,歷史學家提出了第二個觀點,那就是元朝歷史並不屬於中國歷史,它應該屬於世界史上短暫卻又輝煌的蒙古帝國史,這也正是中國歷史斷代一說的最有力例證。中國不應該將元朝載入自己的歷史,而是要作為屈辱史而永遠銘記。
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理論依據,但是卻過於片面了。首先,我們要將蒙古帝國和元朝區分開來。蒙古帝國在蒙哥汗死後便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內戰,而內戰後的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國,表面上雖然維持著蒙古帝國這一統一整體,但實際上卻又各自獨立。
其中元朝與其他汗國有著鮮明的區別,其建立者忽必烈為了建立長久統治而積極尋求變革,依循中原王朝慣例,從《易經》中取"大哉乾元"之意,為帝國取國號為"元"。
與此同時,他又立崇尚漢法的真金為太子,為真金聘請多位漢家大儒為老師,真金也因此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成為了朝中漢人的支柱。而真金的早死,導致忽必烈漢化的努力付諸東流。
蒙古貴族施加的阻力讓元朝的變革幾乎停滯,他們將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之後的元英宗就是因為推行新政觸犯了蒙古貴族的利益而死於政變。
因此,筆者認為,從成吉思汗的孫子,也就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開始,盡力想要將元朝同化為漢人的模式,摒棄掉不穩定的遊牧文明而變革為農耕文明的歷代元朝皇帝,都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人。因為無論是領土還是語言,甚至是信仰,都不是一個民族的真正面貌。
而盡力去同化,去融入我們的文化,而非是想取而代之的元朝統治者,都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但是成吉思汗不算,雖然是他為蒙古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朝也很大程度繼承了其帝國的領土。但是在外人亦或是他自己看來,他都是土生土長的蒙古族人。
雖然歷史承認了與南宋對立,分而治之的金朝政權與西夏政權都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可當時的蒙古是依附於金朝的一個小部落。
蒙古實質上還是一個遊牧民族政權,而且正是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擺脫了金朝,從而慢慢崛起的龐大政權。前文所說的元朝之前的是蒙古的帝國史,而成吉思汗所締造的卻毫無疑問是蒙古最為璀璨光輝的的霸權史,是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鐵騎軍勢。
元朝屬於中國,但是成吉思汗不是,他應該屬於這個世界,是世界歷史上的燎原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