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畫像(資料圖片)
文/白音那木拉 首席記者 張弓長
800多年來,各國學者一直在關注著成吉思汗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用人制度、教育培訓、箴言管理、擴張領土等諸多方面,卻忽略了成吉思汗的養生之道。其實,成吉思汗很早就掌握了「只有強壯的體魄才能擁有充沛的精力,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擁有顯著效力」的人生哲理。成吉思汗一直特別關注自身體魄的健康,始終堅持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養生之道。成吉思汗不僅自己享用養身之道的秘訣,還傳給部將士兵和庶民,一起分享健身的樂趣。如今,雖然記載成吉思汗的養生之道的歷史文獻少之又少,可它卻與成吉思汗的傳說一同流入了民間,口口相傳,傳至今日。
成吉思汗與烤羊腿
據傳,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東徵西伐期間,掌管夥食的官員,為了縮短成吉思汗的吃飯時間,從而能夠抽出一點休息的時間。於是,掌管夥食的官員並未徵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經常吃的烤全羊,改為烤羊腿了。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並沒有留意此事。由於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羶不膩,成吉思汗非常愛吃,讚不絕口。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城市裡的廚師,吸取民間烤羊腿的精華,實行科學烹調,它就逐步成為當今許多賓館、飯店的名餚。
成吉思汗與羊雜湯
羊雜碎,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羊雜碎,貴在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著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體生熱,一碗吃完,則熱汗淋漓。既經濟實惠,又食用方便。
相傳,成吉思汗西徵西夏途中,在陝西榆林附近被敵軍圍困在荒山野嶺處,糧草已盡,部隊的供養陷入嚴重危機。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軍隊的後勤人員把原來屠宰的羊的頭、蹄、肝肺等早已丟在山溝荒野的廢物利用起來,把羊肝、羊心、羊腸、羊肺、羊肚兒等用水洗淨,然後用刀剁成碎塊,燴在一個大鍋裡放上鹽。煮熟以後,因沒有蔥和調味品,有一個伙頭軍無意將野地裡採來的野香菜洗淨切碎放到鍋裡。等到把這鍋湯燴好,經軍隊裡眾將官、士卒品嘗後,都稱讚此湯的味道堪稱一絕,比平日裡吃的燒烤羊肉等佳餚還要好上幾倍。後來,經過民間廚師數百年來進一步的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各地餐桌上極具民族風味特色的佳餚。
成吉思汗與紫銅火鍋
據傳,成吉思汗率兵大舉進攻西夏時,有一天,因為連續作戰糧草供應不足,戰士們個個挨飢受餓,戰鬥力下降。成吉思汗十分心痛,於是一狠心命人殺戰馬充飢,可因為戰事緊亂,鍋盆早給弄丟了,該如何烹製馬肉呢?成吉思汗凝思苦想了很久,命人把士兵的銅帽盔拿來當鍋架起來加水燒火,並將馬肉切成薄片,待水開後把馬肉放到裡面微涮一下就趕緊撈出,再灑上一些鹽,分給士兵吃。沒想到,這帽盔煮出來的馬肉竟有著意想不到的鮮美,士兵們飽餐一頓後頓覺精神煥發,又士氣高昂投入了戰鬥。從此,成吉思汗經常用此法犒賞三軍,不過將馬肉換成了羊肉。徵戰多年後,成吉思汗依然覺得當年的吃法味道美妙,遂命人依照銅帽盔製作了一大批紫銅小火鍋,分發到民間,讓更多的平民百姓品嘗到這種美味。從此,紫銅小火鍋便名揚天下,廣為流傳。
此外,有傳說稱冰水火鍋的吃法也是成吉思汗發明的。成吉思汗率軍西徵時,進入寒冷的冬季後,軍隊面臨無處取水煮飯的困境。成吉思汗便命令將士用戰刀戳取河中之冰,以冰代水,煮製新鮮羊肉。煮熟之後,羊肉鮮嫩無比,香氣撲鼻,將士們大飽口福。後來,冰水火鍋就成了一道深受蒙古人喜歡的美食。
成吉思汗與涮羊肉
相傳,成吉思汗有一次行軍至陰山最險峻處的九峰山時,但見夕陽如血,九峰巍峙,山腰雲霧繚繞,深不可測,陣陣寒氣撲面而來。為此,將士深恐雲霧之中有敵人埋伏,不敢前行。
成吉思汗見狀,便命士卒們於山前點燃篝火,在圍火取暖的同時又烤肉充飢。此時,成吉思汗見架上的肉被燻的焦黑,便靈機一動,取下頭上軍盔架在火上,士卒們用牛皮水袋背來九峰山清泉,成吉思汗拔出腰刀,將羔羊削成薄片扔進軍盔之內。僧官(也稱神官,在蒙古軍中掌握祭祀、歌舞、佔卜、醫藥等)見狀,從馬背上取下羊皮口袋,從中抓出一把花花草草,老根嫩葉,挑揀挑揀,投進了沸煮的軍盔之中。將士們吃了軍盔中僧藥煮的草原小羔羊,立馬精神抖擻,雙目生光,鬥志昂揚起來。此時,對面的九峰山濃霧漸散。
另一說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時突然思念家鄉的燉羊肉,因而叫軍廚去煮。可就在此時,敵軍忽至,慌亂中,軍廚只好把剛殺好的羊切成薄片,放到滾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後便急忙迎戰。戰勝回營後,成吉思汗命軍廚再做一次,將領們吃後也讚不絕口,於是成吉思汗賜名「涮羊肉」。
成吉思汗與奶酒
奶酒的傳說:相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軍西徵路過喀納斯時,見這裡古木參天,草豐水美,是一個飼養戰馬的好地方,便留下一支帶家眷的後勤隊伍,讓他們在湖畔建養馬場,供前方徵戰之用。被留下的人中,就包括成吉思汗的愛妻孛兒貼。
在這裡,孛兒貼每天起早貪黑地製作奶製品,期待丈夫早日凱旋歸來。一天,孛兒貼在做酸奶時,見鍋蓋上的水珠流到下面的碗裡,一種特殊的奶香味撲鼻而來。孛兒貼端起碗來喝了一口,不僅奶香濃鬱、味美甘甜,而且還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聰明的孛兒貼便開始潛心鑽研,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製造奶酒的方法並製作了造酒工具。
在成吉思汗西徵凱旋歸來的慶典上,孛兒貼把自己親手釀造的奶酒獻給丈夫和眾將士。大家喝了之後連連讚頌奶酒味美香甜。從此,成吉思汗便把奶酒封為「御膳酒」,用以在皇宮舉行的宴會上賞賜群臣。直到現在,每遇喜慶,蒙古人總是手捧哈達和奶酒,敬獻長者和貴賓,這也是蒙古人最高的待客禮節。
成吉思汗與巴爾虎餡餅
在成吉思汗誕生之前,前蒙古草原上散居著大大小小的上百個部落,弘吉剌是蒙古部其中之一的部落。弘吉剌部落是出美女的地方,很多蒙古部落的男子都以娶到弘吉剌部落的美女為榮。當年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搶來的新娘就是弘吉剌部落的美女訶額倫。成吉思汗本人娶的也是弘吉剌部落德薛禪的女兒孛兒帖。
成吉思汗長到18歲時,他帶著九九彩禮來到烏爾遜河畔弘吉剌部德薛禪家娶孛兒帖為妻。相傳,在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的婚禮慶典上,一共製作了九九八十一道飯菜,其中有一道飯菜很特別,弘吉剌部的人稱「莫阿嘎帖海日門」,是一種用肉製品做成餡餅。成吉思汗吃了一個「莫阿嘎帖海日門」,感到又脆又香,激動地說:「這是我長到18歲吃到的最香的飯了,這是怎麼做的?」說著一連吃掉了18個。德薛禪回答說:「把新鮮的牛肉切成一片一片,然後把各種野菜夾在肉的中間,烤在火爐上,烤到八成熟就可以吃了。」成吉思汗聽到這裡說:「我要讓全蒙古的人都要吃到莫阿嘎帖海日門,品嘗弘吉剌的飲食。」後來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最終變成了現在的「巴爾虎餡餅」。
成吉思汗與酸奶
要做出好的酸奶,除了要有好的鮮奶之外,菌種至關重要。最早的酸奶菌種是從何而來?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當中,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在成吉思汗所居住的草原上,曾經是牛羊遍地,奶源充足,但是牧民們主要還是以食用牛羊肉和飲用鮮奶為主,其它再制奶品種類卻特別少。
後來,成吉思汗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名聲遠播,威震天下。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感動了天神,於是天神決定在天庭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特邀成吉思汗赴天庭參加盛宴,以示祝賀。席間,成吉思汗吃到許多前所未見的奶食品,特別是一種凝凍狀的奶品,嫩滑爽口,入口即化,比在草原上喝的鮮奶多了很多奇妙的味道。於是,成吉思汗便問天神:「如此美味之奶品,何以煉成之,人間未曾見也?」天神撫須而笑,答道: 「此乃天庭常食之物,名曰『酸奶』,只因人間無『引子』,故無從做此美味也。」
聽了天神的講述,成吉思汗就有了將「引子」帶回人間造福人民的想法。但是,此「引子」屬天庭重點保護之物,成吉思汗雖然再三懇求天神,也未獲準恩賜。怎樣才能帶回去呢?有著超人智慧的成吉思汗靈機一動,便想出了絕妙的法子。臨走時,他偷偷地將「引子」沾在自己長長的鬍鬚上向人間馳騁而去。成吉思汗把酸奶「引子」帶回大草原後,就讓炊事兵把「引子」加入盛有鮮羊奶的皮囊中,並用棉被包裹起來,結果第二天,便做出了與天庭一樣美味的酸奶。成吉思汗下令大量製作酸奶,讓每個士兵都隨身攜帶酸奶,以保證身體健康強壯,防止生病,確保戰爭的勝利。
後來,成吉思汗又把酸奶「引子」傳給牧民們,讓他們也能製作出美味的酸奶來。後來這件事被天神知道了,天神將牛羊的天敵——狼,放到大草原上,目的是讓草原人時刻都要警惕來之不易的酸奶「引子」。因此,草原人對酸奶「引子」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於是就出現了每個蒙古包中都存放著一個用於盛裝酸奶「引子」的精緻奶罐。這裡所說的酸奶「引子」,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酸奶菌種了。
成吉思汗與查格得日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率軍西徵。由於惡劣的嚴寒風沙環境,將士們飽受鼻炎頭痛的困擾,戰鬥力大為下降。危急時刻,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召集隨軍喇嘛(醫生)挖掘各民族驗方,研製出「查格得日」(蒙古語:「及時治療」),將士們服用後很快康復,軍心大振,並取得了西徵的勝利。從此,「查格得日」始終作為軍中必備藥品,伴隨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南戰北徵,立下不巧的功勳。翻開成吉思汗的徵戰秘籍《行記》,蒙藥「查格得日」也有確實的記載。如今,烏蘭浩特中蒙製藥有限公司繼承蒙古族醫藥文化,發掘成吉思汗秘方,精選內蒙古大草原天然無汙染的珍貴藥材,運用現代製藥工藝技術最終生產出了「查格得日」,使得這一民族醫藥寶庫中的精華重新造福於鼻炎患者。
成吉思汗與茯苓
相傳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小雨連綿不斷地下了好幾個月,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染上了水溼症。為此,成吉思汗十分著急。後來,有少數幾個士兵因偶爾服食了茯苓,得以痊癒。聽說此事後,成吉思汗大喜,急忙派人到盛產茯苓的地區運來大批茯苓給將士們吃,兵將們吃後病情好轉起來,成吉思汗最後打贏了仗。從此,茯苓能夠治癒水溼症的神奇功效開始在北方草原廣為傳誦。
成吉思汗與「通癃寶」
蒙古騎兵跟隨成吉思汗南徵北戰,馳騁於世界各地。然而,由於長期騎馬,多數士兵都出現了前列腺問題,會陰疼痛、排尿困難、肛腹墜脹、乏力。不但戰鬥力大大消弱,而且半數以上的騎兵壽命不長,子嗣不興。為此,成吉思汗曾命各地名醫充入軍中進行治療,皆無濟於事。逐下死令,如軍醫研究藥方不成,就治罪問斬。軍醫們經上千次調製,終於根據《皇帝內經》中經絡療法,行血通竅,穴位導藥,制出「通癃寶」(中藥炮製的藥墊),騎兵將其墊在胯下會陰穴處,不論風餐夜宿還是騎馬徵戰,都沒有問題。自此,在騎兵中,前列腺疾病不再是頑疾。憑藉神奇的通癃寶,驍勇的蒙古騎兵所向披靡。
成吉思汗的沙棘養生術
據傳,成吉思汗有一次率軍遠徵時,為了提高大軍的遠徵能力,被迫將一批連年徵戰、體弱多病的戰馬棄於沙棘林中。等到成吉思汗凱旋歸來,再經過那片沙棘林時,發現那些被遺棄的戰馬不但沒有死,反而都恢復了往日的神威,見主人們歸來更是呼嘯而起,奮蹄長嘶。將士們沒想到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立即向成吉思汗稟報此事。於是,成吉思汗便下令全軍將士立即採摘大量的沙棘果隨身攜帶。果然,經常食用沙棘,將士們比以前更加體力充沛,精神抖擻,與敵作戰如虎添翼。後來,御醫們還用沙棘調製出了強身治病的蒙藥。
成吉思汗與蒸療
成吉思汗率軍長年徵戰,許多將士長年累月在馬背上馳騁疆場,導致腰、頸椎、脊柱損傷,無法再上戰場,軍隊士氣大減。成吉思汗為此大為傷腦。於是,昭告天下,廣求良醫,可多日無人揭榜。直到一天清晨,一姓黃的老者將告示揭走。黃姓老者祖上世代行醫,醫術之高超。
於是,黃姓老者應召為將士醫治。據傳,黃姓老者為人怪僻,醫法詭異。他令人在軍中立數十大鍋,鍋內放入秘制草藥,上放一籠屜,然後將患病將士置於籠屜之內,加火熱蒸。此舉雖然讓圍觀者大驚失色,可奇蹟也隨即出現,凡經蒸煮的將士都在幾日內恢復了健康,體力充沛,精神煥發,又恢復了往日的驍勇善戰。這一奇聞很快傳遍坊間。黃氏療法也被下令成為軍中醫治秘法,不得外傳。黃氏後人歷經幾代傳承,將這種蒸煮方法演變成現代的藥物導引方式,將祖傳秘方結合現代中西醫理論,研究出皇師傅三清養生療法。
成吉思汗與鎖陽
據傳,成吉思汗徵戰至河西走廊時,突發惡疾,生命垂危。冬至夜,大汗已就寢,突覺耳畔嗖嗖來風,睜眼時面前一片光亮,一位白髮老者飄然而至。老者告訴他此病唯九頭神藥可治,成吉思汗正欲從榻前起身,留住老翁,然而全身乏力,不能動彈。醒來後,才發覺是做了個夢。於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將士四處搜尋九頭神藥。將士們連續搜尋了21個晝夜,終於在三九第三天在鎖陽城採得九頭鎖陽一根。成吉思汗食後昏睡三日,醒來病痛全無。從此,民間不僅流傳「三九三」的鎖陽能治百病,還被披上了能夠逢兇化吉、鎮宅避邪的神秘面紗。
成吉思汗與蓯蓉
在內蒙古、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的荒漠,土壤貧瘠,氣候惡劣,動植物生存條件差,但卻生長著有「沙漠人參」之稱的中藥——肉蓯蓉。早在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記載肉蓯蓉具有「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臟、強陰、益精氣……久服輕身」等功效,曾被歷代王朝作為「貢品」,每年送入皇宮供皇室貴族們享用。
據傳,成吉思汗的結拜兄弟札木合因嫉恨成吉思汗的才能,聯合泰赤烏等13部共3萬人馬,進攻成吉思汗的軍隊。成吉思汗得情報後,立即集結自己的人馬前去迎敵。雙方大戰數天數夜,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成吉思汗戰事失利,被圍困在一座長滿梭梭林的沙山上。山下札木合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勝利,竟把俘虜來的70個士兵用大鍋煮死。札木合的暴行激怒了天神,天神派來一匹神馬踢開梭梭樹的樹根,露出眾多肥肥壯壯的植物根塊。成吉思汗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充飢食物,於是令士兵食用。將士們吃了肉蓯蓉後,一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成吉思汗一聲令下,全軍人馬以一當十,奮勇殺敵,一舉擊潰了札木合部落,為蒙古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與安化黑茶
公元十三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的大軍從北方大草原來到了長江以南,卻因為水土不服,不少北方士兵腹瀉不止,如此下去,將影響部隊的戰鬥力。隨隊醫生四處尋覓,終於在安化一帶深山裡的農家找到了一種可以用溫湯泡服的乾枯植物,腹瀉的士兵飲用後,症狀即刻消退,這就是後人所知道的安化黑茶。
據傳,成吉思汗的士兵回到北方的家鄉以後,也把這種喝茶的習俗帶回去了。如今,在內蒙古地區,還能看到他們用安化黑茶衝制奶茶,招待遠方來的客人。
[責任編輯: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