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吉思汗所開創的蒙古帝國號稱要將從太陽升起之地直到落下之地都變成自己的牧場,事實上他們也幾乎做到了這點:從東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維也納城下,從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一直到熱帶島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鐵蹄如颶風一般席捲。3300萬平方公裡的疆域面積使蒙古帝國在人類歷史上僅次於大英帝國,而在所有陸權擴張型帝國中蒙古可謂無出其右。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蒙古帝國的偌大疆域同樣也不是一天打下來的。事實上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汗國的疆域只有1200萬平方公裡左右。目前國際上關於蒙古人的起源問題並沒形成統一的觀點:蒙古國學者一般認為蒙古民族起源於匈奴,日本史學家百鳥庫吉也持相同觀點。他們之所以認為蒙古起源於匈奴的理由是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但這種說法也有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
匈奴興於大青山下,蒙古成長於肯特山脈三河之源。那麼二者的歷史是怎麼連接起來的是持「蒙古起源於匈奴」這種說法的學者目前尚無法回答的。在我國唐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客魯連河下遊以及興安嶺之北的室韋人中有一個叫做蒙兀的部落。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人乘機成批遷入原本突厥語遊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從而使這一地區逐漸蒙古化,此後人們就管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
目前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蒙古起源於室韋,也有部分學者把早期叫作「鐵勒」的民族認定為蒙古族的來源。持「蒙古起源於室韋」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室韋民族的起源又可以一直上溯到秦漢時期的東胡。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著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肅慎,東面是,西邊是東胡。
東胡所生活的地域大致就在今天東北林區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帶,所以東胡的勢力很早就向西發展到草原。商周時期位於中原王朝北部的草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戎狄部族,然而到了秦漢時期草原上已形成了東胡、匈奴、月氏三雄並立的格局。秦漢時期強大的東胡一度壓制了匈奴的興起,然而後來匈奴人在冒頓單于帶領下擊敗了東胡。東胡被匈奴打敗後一部分東胡人逃到了烏桓山和鮮卑山。
分別生活在烏桓山和鮮卑山的東胡人後來就逐漸演變為烏桓人和鮮卑人這兩支民族。鮮卑在西晉武帝時代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慕容部、拓跋部進入中原後相繼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北魏、東魏、西魏等政權。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鮮卑人普遍被漢化。當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由鮮卑人分化出的柔然人則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
原本為柔然鍛打鐵器的附屬民族突厥趁柔然在與北魏的戰爭中被大幅削弱的機會徵服柔然,在此之後柔然後裔逐漸分化成為南、北兩支。南支逃到遼河上遊,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成為室韋人的祖先之一。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化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為若干分支。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南下,從而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人乘機成批遷入原本突厥語遊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從而使這一地區逐漸蒙古化,此後人們就管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不過這時的蒙古和之前生活在這片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樣是指的操同一語系的部族聯盟,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只不過後來草原上這些操同一語系的部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統一的,於是就用蒙古之名指代這片草原上所有遊牧部落。
11~12世紀在這片草原上蒙古、塔塔兒、蔑兒乞、克烈、乃蠻五雄並立,還有其他一些相對小些的部落分布在這片草原。蒙古部即是唐代蒙兀室韋的後裔,他們分布在今天的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隨著子孫日益繁衍,蒙古部內部逐漸形成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氏族,成吉思汗就出自其中的乞顏氏族。
成吉思汗原名奇渥溫·孛兒只斤·鐵木真,他的父親也速該是蒙古部的首領。鐵木真9歲那年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部的人暗害,同屬蒙古部的泰赤烏氏族為霸佔蒙古部首領的地位而大力排擠也速該留下的孤兒寡母,鐵木真被迫和母親、兄弟一起四處流浪備嘗辛苦。在這一過程中他結識了自己的安答(蒙語:結義兄弟)同時也是日後最強有力的對手——札木合。
後來鐵木真藉助父親的安答——克烈部的王罕的幫助召集父親死後失散的部眾。這時蔑兒乞部見鐵木真勢力日漸強盛,於是出兵襲擊了鐵木真的營帳並擄走了鐵木真的新婚妻子孛兒帖。在札木合和王罕的幫助下鐵木真救回了自己的妻子,然而隨後不久鐵木真和札木合就漸行漸遠——儘管札木合在鐵木真一家最落魄時和他結為兄弟,又幫他救回妻子,可他和鐵木真一樣夢想成為統一諸部的草原王者。
這正是他們註定反目成仇的根源——天下雖大,不能同時容納兩位君王,而無論誰成為日後的王者他倆誰也不願意向對方稱臣。1190年札木合集合泰赤烏等十三部三萬人進攻鐵木真,鐵木真亦以諸部三萬人分作十三翼迎之於答闌巴勒主惕。此戰鐵木真戰敗(這是他一生唯一的戰敗經歷)。鐵木真並沒被這次戰敗所擊倒,相反他痛定思痛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札木合在戰勝鐵木真後暴露了殘暴的本性——將十三翼之戰中抓獲的俘虜全部用大鍋煮死,對站在自己一方作戰的各部首領也是頤指氣使,結果部眾紛紛歸附鐵木真。1202年秋鐵木真在闊亦田之戰中擊敗了札木合率領的12部聯軍。隨後鐵木真的兵鋒直指自己的殺父仇人塔塔兒部,迫使其首領札鄰不合服毒自殺,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趁勝追擊泰赤兀部並迫使其投降。
連續幾次大的軍事行動已基本消除了鐵木真統一草原諸部的障礙,同時也使鐵木真的實力進一步壯大:此時他帳下已獲得木華黎、哲別、納牙阿等得力幹將。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克烈部王罕的金帳。1206年春鐵木真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統一蒙古草原諸部,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在本次大會上蒙古貴族們共同尊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以此為標誌宣告統一的蒙古汗國正式建立。
蒙古汗國的建立僅僅只是這個帝國擴張的開始,很快整個亞歐大陸都將感受到蒙古人帶來的恐懼:鐵木真稱汗六年後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餘萬;重創金軍於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譁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於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
在後來的攻城作戰中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所以往往迅即破城。同時蒙古大軍還四處掠奪工匠藝人:有時一城即掠數萬,隨後建工匠軍,設廠冶鐵製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裡,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於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徵。
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古人在追擊乃蠻王子屈出律的過程中趁勢西徵滅掉西遼,打開了通往西方的道路。由於此時蒙古的主要精力還用在對付東方的金國,一時無力對西方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儘管如此成吉思汗還是派出商隊前往西方貿易以擴大蒙古的對西方的影響力。成吉思汗十四年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花剌子模的魯莽行為終於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1219年成吉思汗將攻打金國之事交付給自己手下的四傑之一木華黎,他自己則親統大軍西徵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儘管是中亞大國,但此時國內矛盾尖銳——國王和太后爭權,地方勢力蠢蠢欲動,身為花剌子模國王的摩訶末不得不分兵把守各大城市,這就導致了花剌子模兵力的相對分散。儘管花剌子模在總兵力上佔優勢,但具體在每一據點上其實都處於相對不利的局面。
成吉思汗巧妙利用了摩訶末兵力分散的特點集中優勢兵力對花剌子模各據點各個擊破。蒙古軍團攻陷了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罕,摩訶末被迫逃入裏海的一個小島並死在了島上。摩訶末之子扎蘭丁繼位,繼續扛起反擊蒙古的大旗。扎蘭丁曾集結約10萬軍隊在八魯灣川擊敗蒙古軍,他的武勇甚至受到了成吉思汗的稱讚。然而扎蘭丁的兩位部將不和導致軍隊分裂。
蒙古將領哲別和速不臺趁機追擊扎蘭丁直至印度河畔,扎蘭丁在激戰後躍馬渡河逃入印度。1224年蒙古軍退後扎蘭丁由印度前往波斯並向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借兵,先後據有克爾曼、伊斯法汗等地,然而不久之後他和阿巴斯王朝的哈裡發納斯爾爆發衝突,又出徵亞塞拜然和谷兒只吞併其國土,引起了伊斯蘭諸國的不滿,扎蘭丁因此陷於孤立狀態。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徵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
因西夏背盟導致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徵西夏。在這次軍事行動途中成吉思汗因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成吉思汗病危後在六盤山休養並留下了著名的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
這時金國與西夏尚未滅亡,當然西夏實際上是已被基本徹底打殘了。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方面秘不發喪,對成吉思汗死訊一無所知的西夏皇帝在投降蒙古後被扣押殺害 ,至此西夏滅亡。此時南方的吐蕃、大理、南宋等國更是幾乎和蒙古沒多少往來。這時蒙古汗國的疆域大致上包括蒙古本部、如今的新疆和中亞地區以及從金國奪取的中都等地,大約在1200萬平方公裡左右。
這時蒙古汗國的疆域跨越蒙古、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等國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一帶。不過成吉思汗之死並沒停止蒙古人擴張徵服的腳步: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和拖雷遵守成吉思汗遺策,於窩闊臺汗六年(1234)滅金。公元1236~1242年成吉思汗長孫拔都率軍西徵,飲馬伏爾加河,徵服羅斯諸公國(今俄羅斯歐洲部分)。
1241年拔都率部擊敗聖殿騎士團、日耳曼條頓騎士團、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所組成的聯軍,最終在兵臨奧地利維也納城下後受到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的頑強抵抗而撤軍。1242年初聯軍首領貝拉四世逃至克羅埃西亞,拔都手下的將領合丹一路追至克羅埃西亞,從而將貝拉逼往達爾馬提亞群島。然而第二年春季大汗窩闊臺去世,拔都率部東歸參與決定大汗之位繼承者的忽裡勒臺大會。
在這屆忽裡勒臺大會上窩闊臺之子貴由繼承了大汗之位。與貴由的拔都返回自己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封地,隨後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金帳汗國。從1240年到1480年蒙古人統治羅斯諸公國長達240年之久。蒙古人統治時期對俄羅斯人瘋狂掠奪,同時也正是蒙古的統治使俄羅斯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失之交臂,從而導致俄羅斯在近代史上落後於西方列強的局面,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蒙古人塑造了統一的俄羅斯民族。
蒙古入侵之前俄羅斯是由一個個彼此獨立的小公國組成的。最終統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最早正是通過向蒙古稱臣才得以在蒙古人的羽翼下發展壯大。蒙古人在 政治上促成了完整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誕生;在經濟上帶去了東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在軍事上蒙古人帶來的徵伐也刺激了俄羅斯人開疆拓土的欲望;在文化上俄羅斯語言中有大量借用了蒙古語詞彙。
俄羅斯歷史上出現過有蒙古血統的大公92人、大王50人、公侯13人,此外還有至少三百個貴族的世襲姓氏來自蒙古。在沙皇家族之中有兩個皇帝是明確肯定帶有蒙古血統的,而帶有蒙古血統的皇后有六人。另外擁有蒙古血統的俄羅斯名將有六人、科學家四人、文學家三人。這其中就包括庫圖佐夫、門捷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著名人物,蘇聯的締造者列寧的祖母也是蒙古人。
1247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盟,從而確立了蒙古帝國對吐蕃地方的統治。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南下徵服大理國。當年10月忽必烈大軍抵達金沙江流域,一時間當地多位部落酋長紛紛歸附。忽必烈命令將士殺死牛羊,用其製成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忽必烈先派使者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殺死了蒙古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長驅直入龍首關。
忽必烈幾乎是在沒受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逼近了大理城。隨後兀良合臺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投降。大理末代皇帝段興智與相國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然而卻被蒙古大軍不費吹灰之力擊敗。1254年秋蒙古兵在昆明活捉段興智,蒙古封段氏子孫為土司治理原大理國土。
1253~1259年蒙古發起第三次西徵:這次西徵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指揮,蒙古軍團從首都和林(今蒙古國哈拉和林)出發,徵服了阿拉伯帝國。蒙古兵鋒一直挺進到敘利亞,眼看蒙古軍團就可以乘勝攻打埃及進入北非,構建跨越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時東方的蒙古本部再次傳來一個消息: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重鎮——四川合州釣魚城時逝世。
旭烈兀匆忙率軍東返,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趁機殺入敘利亞,成功阻擊了蒙古西進的兵鋒。蒙古帝國的擴張速度實在太快了——從東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維也納城下,從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一直到熱帶島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鐵蹄如颶風一般席捲。而在蒙古帝國的擴張徵服過程中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等各藩王手中無不握有龐大的領土和強大的軍隊,這就為蒙古帝國日後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以蒙古的人口統治如此偌大的國土,加之蒙古本身才剛從原始部族過渡而來。儘管他們能馬上取天下,然而卻未能使帝國各地建構起統一的政治經濟聯繫,因此當他們面對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為先進的民族時迅速和當地人口出現了融合跡象:西徵的蒙古人絕大多數同當地的突厥人融合併皈依了伊斯蘭文明。與此同時蒙古黃金家族內部的爭權奪利更加劇了蒙古帝國分裂解體的進程。
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和三子窩闊臺認為長子朮赤並非成吉思汗親生,於是在窩闊臺繼任大汗後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就聯手排擠朮赤系,這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兒子蒙哥主動向朮赤之子拔都示好。實際上後來在蒙哥就任大汗一事上拔都出力甚多,坐上汗王之位的蒙哥投桃報李予以拔都相當的自治權。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蒙古宗王們實際上早已為蒙古帝國的分裂解體埋下了種子。
公元1260年蒙古汗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即大汗位,在這裡他接受漢族幕僚的建議:頒布即位詔書,稱皇帝,以示自己的正統王朝統治者身份。忽必烈的政治志向遠超其兄蒙哥、其父託雷:他企圖變革蒙古汗國的國家體制——他不僅要做蒙古帝國的大汗,還要做中原正統封建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忽必烈這一行為引發了帝國政壇的大地震。
忽必烈所依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嫡系軍隊以及漢人幕僚的支持,他仿行漢制建元稱帝的做法令主張維持蒙古舊俗的保守勢力感到了深深的憂慮,於是他們在蒙古本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選舉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為大汗。這樣一來蒙古帝國就同時出現了兩位最高統治者:一個是仿照漢制登基的忽必烈皇帝,一個是由蒙古本土貴族選舉出來的阿里不哥大汗。
此後由於權力和意識形態之爭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汗位爭奪戰,在這一過程中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均站在阿里不哥一邊與忽必烈為敵,只有忽必烈的親弟弟旭烈兀站在忽必烈一邊,而這其實是忽必烈承諾給予其更多自主權而爭取到的。忽必烈遵照歷代中原漢族王朝的傳統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建元稱帝之後在波斯地區建立了伊兒汗國。
由此蒙古帝國正式分裂為元朝與四大汗國:元朝成為了一個中國化的王朝,而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伊兒汗國則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後並未停止擴張徵服的行動,儘管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漢文明,但始終不曾放棄過蒙古人的徵服之夢:在徵服大理後蒙古兵鋒一度進入越南、佔婆等地,完成了對宋朝西南方向的戰略包圍態勢。
1276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迫使宋恭帝趙和謝太后等人歸降。3年後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殲滅了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儘管忽必烈越來越倚重自己的漢族幕僚,但對他們始終難以完全放心,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極為矛盾的一幕:一方面他下詔省、院、臺、部、宣慰司、廉訪司及部府幕官之長均用蒙古、色目人,另一方面又花重金敕修山東曲阜的孔廟。
當1266年蒙古軍團攻陷四川開州時忽必烈在大都接見了從威尼斯遠道而來的馬可·波羅一行,由此忽必烈得以了解到西歐的風土人情。忽必烈還在軍務的間隙給羅馬教皇寫了一封信:要教皇委派一百位傳教士來中國傳授基督教義和西方科學。此時的忽必烈內心同時具有的傳承自成吉思汗的擴張徵服野心和傾心漢化後矢志創建遠邁漢唐之偉業的欲望,這促使他要將自己所知的地方全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忽必烈認為這樣就能在漢人心目中樹立自己作為正統王朝的形象,與此同時忽必烈還試圖使蒙古這個傳統的陸權帝國通過對海路的控制主宰天下,為此他策劃了對高麗、日本、越南、爪哇等地的軍事行動:1231年至1273年期間蒙古通過先後九次軍事行動迫使高麗稱臣。1253年蒙古徵服大理後就不斷遣使要求位於大理國南面的緬甸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
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後來元朝有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後來明朝沿襲了元朝在這一帶的統治,還在這一帶設立了「三宣六慰」作為統治機構。
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蒙古人曾先後三次對越南採取軍事行動;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策劃了兩次東徵日本的軍事行動;1280年元朝將高麗設置成為東徵日本的軍事基地「徵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徵日本行省);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登陸爪哇島......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儘管有的曾取得一時的成效,但從最終結果來看都可以視為是失敗的。
此後元朝逐漸由一個擴張型帝國過渡成為一個內斂的王朝,這時忽必烈的後人們發現:當他們逐漸去掉身上的擴張性格之後卻使自己獲得了基本穩定的國土。《元史·地理志》是這樣記載著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這一疆域不僅超過了漢唐全盛時期,同時由元朝所開創的行省制度也大大提升了對邊疆領土的控制力度。
元朝的領土囊括了今天的蒙古、中國、朝鮮、韓國、緬甸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察合臺汗國的疆域跨越如今的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窩闊臺汗國位於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這一地區跨越如今的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金帳汗國統治著南俄羅斯草原、哈薩克斯坦大部、烏克蘭、白羅斯、波蘭、羅馬尼亞等地;伊兒汗國的統治地域主要包括如今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西部、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以及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等高加索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