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的街道,隨處可見身穿僧袍的僧侶,他們在清晨化緣,佛教信徒跪拜在僧侶前,接受僧侶的誦經祝福。在這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佛教徒的佛國,流浪在街頭的狗和貓甚至都讓人感覺到佛性,這邊的流浪狗你給他吃的,他不餓的話不會吃,也不會衝你搖尾巴,更多的是閒情信步,或者趴著,很少追趕、奔跑或吠叫。
而出家習俗是佛教信徒從對佛教虔誠信仰中沿襲而來的一種出家儀式。根據出家習俗,年滿20周歲的成年男子至少得要出家一次。
出家對於一個男子來說,可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年滿20周歲的男子即將步入成熟的行列,因此對於自己生活要負起更多的責任,因此,要學會領悟生活的真諦。因為佛法是世界真相學說的最好指引,他能教會人們懂得生老病死之力,引導人們走上正規。出家對於將要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一家之主的男人來說,尤為的重要。
另外出家還能讓人學到很多的佛法真理,在出家時所學到的東西還能運用到以後的人生當中來,以使自己能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我們深入了解有關於男人來說至關重要的一個習俗,一個向人傳授道義、德行,以及用於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被俗稱為博納的傳統習俗!
博為波利語,免除不應該做的事情,遠離世俗,沉浸於佛法研究、誦經念佛,至於出家,如果是沙尼則稱為半爬叉,如果是僧人則稱為無巴松把,分別以以下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由佛祖透過言語說來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義,如有定法,清盡心修行,終究能脫離實踐一切的苦楚,這種出家,叫做艾力皮庫無巴松把它(音譯)
第二種是有佛陀弟子透過隱語說,佛祖我請求有佛祖、佛法、僧侶明示我的終生依靠,和所緬懷的對象。第三種是由包括受戒師在內的五位僧人透過誦念戒律一次,誦念協商經文三次,總計四次經文誦念的出家儀式,第三種出家形式是現在普遍使用的出家形式。
根據傳統習俗,人們通常會選擇在守夏節前出家,以使自己能專心研習佛法,直至進入守夏節,大約三個月便可還俗當過了初夏節的出家時間和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多數人會選擇出家約15天左右或11個月,在出家之前準備出家的人必須提前到寺廟裡來居住,一位背誦應答與做好練習!
其餘準備以及提前練習和出家儀式相關的各項事宜,居住在廟裡的這段時間,村民會把準備出家的人稱為納霍珀,那以為高尚之人或者無罪滅之人之所以把他們叫做納,那是因為原先有著這樣一則故事說到!
早在佛陀時代,當佛祖還在世的時候,據說有一條納家龍化身為人出家當和尚,有一天他睡著了,他的身體就變回了原樣,嚇壞了其他進來的僧人,當佛祖知道了這件事情便把他叫過來詢問後得知納家龍因為內心信仰佛教,所以就化身為人到此地出家,佛祖對其說道,動物不在出家的行列之內,
就讓他還俗變回原來的納家龍,可是那家龍仍對此戀戀不捨,所以並祈求佛祖把那的名字留在了佛教裡,因此直到今天也才有了把即將出家的人稱為納的說法!
在泰國,武哥撒這種出家形式一般使用在莫科宗教派裡,是一種沿襲自古代的出家儀式,而愛噶行這種出家儀式則是使用在達摩育宗教派裡,這是一種隱身於武哥撒儀式以使流程更簡短的出家儀式,這種形式的使用開始於拉瑪四世時期,取樣於緬甸!
儘管說泰國有兩種出家形式,但幾乎都遵循著佛教教條裡的所有條例,差別只在於某些細小的條例而已,武哥撒出家儀式從出家之人削髮儀式開始。
首先是由父母剃度第一撮頭髮,然後輪到親戚長輩以及同學朋友等與會人士,第一步是為出家之人削髮,之後再按照人們所遵循的出家習俗,有三人助力,削下的頭髮將用荷葉包裹著拿到河裡放走或是放到菩提樹陰下,認為這樣能使其安寧祥和,而削髮的場所則可視情況而定,是要在家或是寺廟裡進行都可以,但多數都選擇在寺廟裡舉行,因為這樣不僅可以讓親戚長輩或是與會的客人有機會參加到削髮儀式,而且還能為主辦方以及客人節省時間!
因為削髮儀式一結束就可以接著進行圍繞寺廟繞轉數圈之後進入佛寺大堂靜心聽佛寺主持為出家人講誦佛經!
接下來就是為出家之人更換服裝,為出家之人更換的服裝應該是白色沙粒透明裡套,因為它代表著出家之人,包括身心言語以及內心在內的乾淨純潔,出家之人的著裝不應該有太多。
泰國是一個真正的佛國,這裡有三萬多座寺廟和很深的佛教文化,包括雙手合十禮,在這裡就算你沒有信仰,心也會清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