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法包括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腹腔內注射、氣管內注射。此法的優點是藥物吸收快且完全,劑量和作用確實,但要嚴格消毒,注射部位要準確。
1、.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就是將藥物注入皮下結締組織中,經毛細血管、淋巴管吸收進入血液,發揮藥效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由於皮下有脂肪層,注入的藥物吸收比較慢。皮下注射的藥物不如肌內注射那樣很快地隨血液進入身體的所有組織,但是它會大大減少對於胴體外觀的損害。如需注射大量藥液時,應分點注射。
注射部位一般在耳根後面、腹下中線兩側或腹股溝附近等皮膚鬆弛、容易移動的部位注射,先剪毛,再用酒精或碘酊消毒,然後,用左手將皮膚提起,右手將針頭刺入被抓皮膚的三角形基部,大約皮下0.8釐米,將藥物注入。注意針頭不能垂直刺入,以防進入腹腔。拔出針頭後要對注射部位重新消毒。必要時可對局部進行輕度按摩,促進吸收。凡是易溶解、無強刺激性的藥品及疫苗、菌苗及腎上腺素和阿託品等,均可作皮下注射。該方法主要用於疫苗接種。
2、肌內注射
由於肌肉內血管豐富,注入藥液後吸收很快,另外,肌肉內的感覺神經分布較少,注射引起的疼痛較輕。
一般藥品都可肌內注射。肌內注射是將藥液注於肌肉組織中,一般選擇在肌肉豐富的臀部和頸側的厚重肌肉無大血管和神經的區域。注射前,調好注射器,抽取所需藥液,對擬注射部位剪毛消毒,然後將針頭垂直刺入兔的肌肉適當深度,回抽活塞無回血即可注入藥液。注射後拔出針頭,注射部位塗以碘酊或酒精。注意,在注射時不要把針頭全部刺入肌肉內。不要在近尾部的大腿肌肉進行肌內注射,這可能會導致跛行和坐骨神經損害。一次藥量不能超過10毫升,若藥量多應更換注射部位。注意不能傷及血管、神經和骨骼。為了避免針頭誤入血管內,應抽一下注射器的活塞,看注射器內是否回血。如果有血液出現,要完全退出針頭,在新的部位重新刺入針頭。
一般刺激性較強和較難吸收的藥液,進行血管內注射。而有副作用的藥液、油劑、乳劑而不能進行血管內注射的藥液,為了緩慢吸收,持續發揮作用的藥液等,均可應用肌內注射。過強的刺激藥,如水合氯醛、氯化鈣、水楊酸鈉等,不能進行肌內注射。
3、靜脈注射
靜脈注射是利用藥品注入血管後隨血流迅速遍布全身,藥效迅速,藥物排洩快的特點,常用於急救、輸血、輸液及不能肌內注射的藥品。適用於急性的嚴重病例。
靜脈注射時通常選擇兩耳外緣的耳靜脈或股靜脈注射。剪毛後,若耳靜脈太細不易注射時,可用手脂彈擊耳廓邊緣,或用酒精棉球用力擦,使血管怒張,用左手捏住耳尖,食指在耳下支撐,右手持注射器,將針頭順靜脈平行刺入耳靜脈內,見有回血,迅速放開被壓迫的耳基部,將藥物慢慢注入。做肌靜脈穿刺時,將病兔腹部朝上平臥,四肢用繩固定,用食指、中指在髂窩處摸到搏動最強地方稍靠外側進針,針頭與皮膚成30°角刺入1.5釐米左右抽回血,若回血為暗紅色即可推藥,若為鮮紅色則誤入動脈內,立即拔出針頭按壓3~5分鐘,換另一側重新注射。注射完畢,用酒精棉球按壓2分鐘。注射液內不得有氣泡、小顆粒或異物。注射量大時,應將其加熱到與體溫相近的溫度再注射。在注射前要排淨注射器內的空氣,以免形成栓塞死亡。注射刺激性的藥液時不能漏到血管外。油類製劑不能靜脈注射。
注射過程中如發現推不動藥液、藥液不流或出現注射部位腫脹時,採取如下措施:一是針頭貼到血管壁上。輕輕轉動針頭,即可恢復正常;二是針頭移出血管外。輕輕轉動注射器稍微後拉或前推,出現回血再繼續注射;三是拔出後重新刺入。
4、腹腔內注射
腹腔內注射用於補充體液。注射部位任選腹部臍後,用碘酊或酒精棉球消毒。使兔後軀抬高或倒提後肢,然後向腹內進針;回抽無血液、無氣體後即可注藥。注意進針不能太深,以防損傷內臟。藥量多時應加溫,使其溫度與體溫相同。
5、氣管內注射
氣管內注射在兔頸部上1/3正中線處摸到氣管,家兔的注射部位局部消毒後將針頭垂直刺入,回抽有氣體後緩緩滴注藥液。此方法用於治療氣管、肺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