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3
讓人眼花繚亂的「預巴」「超巴」工藝打擦邊球
巴氏殺菌是一種用較低溫度在短時間內對食物進行殺毒的方法,可較大程度不損害食物品質。與國產巴氏奶2-8天的保質期相比,進口巴氏奶保質期普遍長達15-22天,澳大利亞保利(Pauls)巴氏殺菌全脂鮮牛奶保質期甚至長達40天。
對此,一位乳企技術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進口巴氏奶漂洋過海到中國市場需要更久的保質期。通過檢測糠氨酸等指標,可以推斷這類巴氏奶通常應用100℃以上的熱加工處理,才能把保質期延長至15-40天。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天天果園出售的澳大利亞進口蘭特(lactel)鮮牛奶宣傳頁面顯示其工藝為「121℃、25秒巴氏瞬時殺菌」。京東入駐商家銷售的澳洲布朗(Brownes)脫脂牛奶則宣稱採用「超過正常巴氏滅菌」的ESL工藝,即加熱到指定溫度保持2秒後瞬間冷卻。此外,日本明治、朝日等「高溫滅菌乳」也要求低溫冷藏。另一些乳品還打出了「巴氏殺菌熱處理」等工藝,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學術資料顯示,對「超過正常巴氏滅菌」的ESL工藝,國際上分為英式和美式兩種。英式ESL工藝是將牛奶加熱到90℃保持5秒鐘瞬時降溫,保質期通常為14-30天;美式ESL工藝瞬時加熱溫度則可達到138℃,保持2秒,保質期可延長至45-60天。
明治乳業解釋稱,其產品雖為高溫滅菌乳,但採用的是130℃、2秒瞬時滅菌技術,由於非完全無菌灌裝,因此需要冷藏保存,「過去也叫超巴技術」。
乳業專家宋亮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能對乳品保鮮並延長保質期的工藝有三種:一種是ESL膜技術;二是高壓瞬間殺菌(UP)技術;三是高溫瞬間滅菌技術。由於國家標準對這幾種工藝無明確定義,因此採用高溫工藝的就定義為「高溫殺菌」。
上述乳企技術人員說,高溫瞬時滅菌工藝通常將牛奶加熱到130℃以上,可大幅度延長保質期,與巴氏奶72℃-85℃的滅菌工藝完全不同,產品中的活性營養物質也有所不同,因此只能稱之為「偽巴氏」。
而「預巴」技術通常先對乳品進行一次巴氏殺菌處理,再對其進行高溫滅菌。在宋亮看來,這種工藝也屬於「偽巴氏」。
偽裝4
擺出高身價但營養並非更高
與國產巴氏奶平均每升十幾元的售價相比,進口巴氏奶每升售價普遍在50元以上。其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SADA等品牌每升售價達128元,紐西蘭KOHA全脂巴氏殺菌奶售價甚至高達165元/L。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各網店商家在為進口巴氏奶的高價「背書」時,普遍強調其蛋白質等營養價值較高,且菌落總數等指標優於我國國家標準。
然而仔細對比可以發現,除KOHA、蘭維樂等少數進口巴氏奶蛋白質含量達到3.5g/100ml外,其餘品牌蛋白質含量均與國產巴氏奶相差無幾,甚至低於我國國標。如澳大利亞a2、SADA、喬西牧場的蛋白質含量為3.1g/100ml;京東入駐商家所售美國卡夫芮氏巴氏奶的蛋白質含量僅有2.8g/100ml,不僅低於我國國標,且售價高達183元/L。
相比之下,國產巴氏奶蛋白質含量普遍在3.1g/100ml以上,現代牧業2小時、輝山鮮博士等蛋白質含量可達3.3g/100ml,三元極致鮮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更是達到3.5g/100ml。
除宣稱營養價值高外,一些網店還對產品的普通工藝進行了「包裝」,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如京東商家陽青嶽食品宣稱其所售紐西蘭KOHA巴氏奶為非均質工藝,「很大程度上保留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天貓商家純澳堂食品專營店稱所售澳洲喬西牧場巴氏奶「不摻水、沒有奶粉、沒有添加」。
但據一家乳企技術負責人介紹,按中國巴氏殺菌乳標準,巴氏奶僅以生牛(羊)乳為原料,均為天然無添加。而牛奶中營養成分的保留與均質與否沒有直接關係,「未均質,乳脂會浮到表層,口感濃鬱,但裡層的口感寡淡。均質,乳脂會變得更小,更利於吸收。」
今年4月,三元、完達山、中墾、西域春等乳企發布了《中國農墾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準》,將生鮮乳中的菌落總數標準調整到與歐美標準一致,而體細胞數已調整到高於美國國標。另據新希望乳業介紹,其產品糠氨酸指標遠超中國≤12mg/100g的優質乳參考指標,可比肩歐美標準,奶源菌落總數也在1萬以內,遠小於國家標準。因此,部分網上賣家將境外企業標準與我國國家標準對比,也被業內人士認為「不科學」。
偽裝5
「優質進口鮮奶」卻頻現質量隱患
作為進口巴氏奶的主要銷售渠道,不少電商平臺商家均以境外養殖環境優越、乳品安全更可靠、質量標準嚴於國內等為賣點,然而這些產品在「優質進口鮮奶」的外表下卻頻現安全隱患。
今年8月30日,國家認監委在官網發布通告,在抽檢中發現多批次進口澳大利亞巴氏奶不合格,其中澳方企業Comperdown Dairy company Pty Ltd輸華產品多次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
新京報記者發現,2013年以來Comperdown Dairy生產的巴氏殺菌乳共有8批次登上國家質檢總局不合格進口食品黑榜,品牌包括「奧蘭吉小鎮」、「喬尼牧場」等,其中2批次為非脂乳固體含量不符合國標,3批次存在大腸菌群超標、菌落總數超標問題,2批次超過保質期,1批次標籤不合格。
目前,該公司在華註冊資質顯示為「暫停」狀態,但在淘寶網上依然可以搜索到Comperdown Dairy的幾款巴氏奶,不過商家稱產品暫時缺貨或已下架。
一位質檢部門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境外企業被暫停資質需要重新審批。暫停期間,其相關產品不得進口,保稅區發貨也不被允許,跨境購或海外直郵雖不違法但不得用來銷售。
另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登上質檢總局「黑榜」的進口巴氏奶多達50批次,涉及質量問題的就有46批次,佔92%,集中在超過保質期、大腸菌群超標、菌落總數超標、非脂乳固體含量不符合國家要求、違規使用胭脂蟲紅、酸度超標等問題。
50批次不合格進口巴氏奶中,紐西蘭企業上榜25批次,澳大利亞企業上榜24批次,西班牙企業上榜1批次。其中澳大利亞有6家企業上榜,涉及PROCAL、澳洲莊園、奧滋、美諾茲、新南威爾斯、諾科、寶萊、大諾農場等品牌;紐西蘭只有Green Valley Dairies Ltd一家企業上榜,其生產的巴氏奶品牌有嘉仕堡、蘭維樂、KOHA等。
針對頻發的質量安全問題,國家認監委表示已約談澳大利亞駐華使館,要求其他涉及進境不合格信息的輸華巴氏乳企業限期提交問題調查和針對性整改報告,同時對澳大利亞在華已註冊巴氏殺菌乳企業生產過程及轉運冷鏈風險進行充分評估。
■ 產業
進口巴氏奶「圍攻」中國市場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1-9月全國共進口液態奶48.75萬噸,同比增長56.5%。儘管巴氏奶進口數量尚無確切數據,但新京報記者根據國家認監委官網信息初步統計,目前在華取得巴氏奶有效註冊的澳大利亞乳品生產企業有41家,美國11家,紐西蘭9家,韓國4家……原本受運距、冷鏈及通關時間制約的進口巴氏奶正在對我國市場展開「圍攻」。
乳業專家宋亮介紹,從全國範圍來看,巴氏奶在液態奶市場中的佔比不到10%,但近兩年增長速度較快,其在部分一、二線市場的佔比可達到20%-30%。「未來在一、二線城市巴氏奶會逐步增長。」
而隨著自由貿易協議的籤訂,加工工藝、冷鏈技術及運輸能力的提升,進口巴氏奶對華輸出量也在逐年加大。以電商渠道熱銷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巴氏奶為例,據京東商家介紹,其產品從澳洲冷鏈空運至中國,全程通關只需7天,進入國內後再由冷鏈郵遞配送至客戶手中,保質期大約還剩10天。
與國內巴氏奶生產銷售半徑只有100-150km相比,這種遠距離配送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隱患。據業內人士介紹,巴氏奶必須全程在低溫冷鏈下運輸,從奶源、工廠到賣場的任何一個環節脫冷都會受到汙染。
然而在宋亮看來,真正對國內巴氏奶造成「威脅」的並非這些進口產品,而是外資巴氏奶品牌生產的本土化。「國內前幾年養殖情況不好,進口品牌伺機切入進來,這是我們最擔憂的。明年國家可能會對巴氏奶出臺利好政策。」
B10-B11版採寫/新京報記者郭鐵實習生黃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