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般的粵西民俗文化,新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為什麼要有煎堆?

2020-12-26 朝讀夕寫

相傳在小年,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會帶上灶君奶奶,上天拜見玉帝與王母娘娘,這一天,廣東的老百姓忙於祭社接神、清潔掃塵外,還會油炸一種以糯米揉制,形似蟠桃仙果,內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爆谷花、芝麻子等餡的食品,託付灶王爺帶上,獻於玉帝。此貢品香甜可口、金黃酥脆、圓潤飽滿,寓意圓圓滿滿,金銀滿屋,人丁興旺……人們稱其曰「煎堆」。

煎堆是廣東地區一道著名小吃,廣泛運用於傳統民俗中,廣東有句老話:「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寓意吉祥的煎堆為廣東常見的賀年食品,此外,在廣東粵西地區,煎堆也是新姑爺頭一年上門給嶽父嶽母拜年必備。

粵西是廣東省西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地級市,粵西新婚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眾多禮品中一定有「煎堆」,據說當年民間老百姓託付灶王爺帶上煎堆獻給玉帝,祈求合家平安、金銀滿屋,但兩者女婿與老丈人的特殊身份的存在,而且「老丈人」玉帝對煎堆喜愛有加,於是乎,新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帶上「煎堆」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在廣東粵西,新出嫁的女兒大多在年初二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姑爺會帶上「姑爺籺」送與妻子家族中的叔伯兄弟、鄰裡鄉親(茶果、麻餈、煎堆……凡以米粉為原材料製作成的點心一類,粵西人都稱「籺」,「籺」音似「約」),粵西民俗文化中,「姑爺籺」則特指煎堆。

在廣東粵西民俗文化中,煎堆不僅僅是一道傳統美食,更是姑爺的「心意」,以工商業著稱的廣東,經營煎堆的店家比比皆是,但更多的新婚姑爺卻選擇「親力親為」,費時費力地製作,出嫁的女兒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由於煎堆數量眾多,過年前就開始準備,每個家族或每條村中,都會有擅長製作煎堆的「老姑爺」,因此新姑爺「姑爺籺」的重任「順理成章」的落在他們頭上。別看煎堆原材料只有米粉(粵西的煎堆中空無餡),但要煎堆色澤金黃、圓潤飽滿、皮脆且薄,沒幾下功夫可不行,自然,好的「姑爺籺」——煎堆也給姑爺帶來鄰裡鄉親稱讚之聲。

一直疑問那些「費時費力」的傳統民俗存在的意義何在?自從住上所謂的小區房才明白,從此我們再也收不到「姑爺籺」,甚至連對門住的何人也不認識,不是我們稀罕這不過兩元一隻的煎堆,新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送煎堆不是「迷」,更像鄰裡鄉親之間感情的聯繫,小兩口新婚喜悅之情的奔走相告!

相關焦點

  • 廣東粵西煎堆(姑爺籺),不僅是好吃,更是女婿滿滿的心意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習慣截然不同,廣東(粵西)姑爺頭一年隨妻子回娘家,酒、茶葉、保健品等禮品準備因人而異,但有一樣東西必須帶上——廣東煎堆。煎堆是什麼?或者其他省份的朋友比較陌生,若說「麻團」,大家應該熟悉,不管原材料、做法,廣東煎堆都與麻團一致,廣東煎堆較麻團個大,麻團內有餡,煎堆一般沒有。在廣東,煎堆不僅是一道傳統美食小吃,更包含了許多美好寓意。廣東煎堆外形圓潤,色澤金黃,素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另有將芝麻撒在煎堆之山,形似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是常見的賀年食品。
  • 北方有餃子湛江有煎堆煎堆「達人」教你做煎堆
    「煎堆在湛江就像餃子在北方,是過年必備的傳統年貨,所以每逢過年我的生意就特別好。」昨日早上,在北橋附近開檔口的李大姐見到記者時如是說。無論對只買幾個當糕點的「散客」,還是早早預訂上百個煎堆的「貴客」,她都十分熱情。
  • 大年初二,知道給嶽父拜年,更要知道這件事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特別是年俗。 就拿書生老家來說,大年初二不是到嶽父家拜年,而是外甥自己到姥姥家拜年,姨媽、舅舅也一起拜了,女兒和女婿大年初四才去嶽父家。
  • 廣州人過年必備年貨有三樣:煎堆、蛋散、油角
    廣式年貨又以糕點、餅食等食品為主,街坊流連街市商場,購買各色年貨小吃,既犒勞過去一年的辛勞,又寄寓新一年熱鬧紅火、步步高升。   從「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到「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小小的餅食一直凝聚著濃濃的鄰裡情和真摯的家國心;從過去廣州人家家戶戶在年末「開油鑊」,到如今傳統廣式食品店賓客如雲、遊人如織,不變的始終都是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農村俗語「脹死女婿,餓死姑爺」是什麼意思?貌似誇張其實客觀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女婿和姑爺這兩個稱謂,在姻緣親戚關係中,都是同一人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稱呼。可是,正是這不同的稱謂,卻包含著不盡相同的人文文化內涵,同時還能道出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來。那麼,農村俗語「脹死女婿,餓死姑爺」到底是什麼意思吧?貌似很誇張,其實,實際情況很客觀現實。
  • 煎堆、蛋散、油角……一啖「最廣州」的年味
    廣式年貨又以糕點、餅食等食品為主,街坊流連街市商場,購買各色年貨小吃,既犒勞過去一年的辛勞,又寄寓新一年熱鬧紅火、步步高升。從「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到「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小小的餅食一直凝聚著濃濃的鄰裡情和真摯的家國心;從過去廣州人家家戶戶在年末「開油鑊」,到如今傳統廣式食品店賓客如雲、遊人如織,不變的始終都是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南海九江煎堆登陸央視獲推介
    有一種食物,伴隨著小編的成長,也是每年過年一定會有的小吃,那就是煎堆。但廣東有個地方,把煎堆最出名氣來了,漸漸旳名揚海外,不只是中國港澳,一些東南亞的國家都很喜歡!那就是廣東南海的九江煎堆!其實煎堆可能在很多地方都有,可能只是名字的不一樣,小編也在其他的地方吃過,但大多數的煎堆都是以圓形為主,炸得像個小球一樣,包括小七的家鄉也是以圓形的為主,但廣東佛山南海的九江煎堆卻是與眾不同,是扁扁的,至於味道吧,小編也不知道有什麼太過特別的,不得不承認,的確是香,可能是加了不少小編最愛的芝麻香?
  • 粵西民俗文化,淺談茂名年例
    其實,粵語只是廣府話,廣東並不是只有一種語言,更不是只有一種文化。各地區都有自己一定的特色,不說潮汕,客家文化,就是粵西也和珠三角有區別的。粵西地區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市,其中湛江屬於雷州話和土白話雙語,雷州話也是閩南語系的。曾經北海、防城港一帶也是歸屬於湛江所管,太複雜,有機會再探討。
  • 聰明的娘家人必懂:姑爺是門前貴客
    郭德綱有段段子:姑爺上老丈人家去了,到吃飯的時候,姑爺坐在上席,為什麼?因為姑爺是門前貴客,得高看一眼,對你好你才能對我姑娘好。雖說是段子,但一點不假。聰明的娘家人都懂,自己女兒嫁給了姑爺,將來過得好不好全指望姑爺的態度,所以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自己的女兒幸福,就算對姑爺不待見也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有那糊塗的老太太,成天和姑爺不是吵就是鬧,可到頭來受氣的是誰?還不是自己姑娘嗎?姑爺在你這受了氣,心裡肯定不好受,於是就把氣撒到了你姑娘頭上,誰讓你們是一家人呢!
  • 說說,粵西茂名,過年有哪些特色的小吃!
    拿著一個油乎乎的煎堆、熱騰騰的籺,回到電腦前,動動手指,把我們家這邊過年的特色小吃給大家說說。家鄉坐標:粵西茂名化州南盛街道辦下的一個小村莊(因為太無名了,我覺得它不配擁有姓名,哈哈)。籺:這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種特色小吃,昨天也稍微介紹了一下。叫法多種多樣,茂名和湛江人都是叫「e」,字就是「籺」。
  •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這樣的民俗文化真豐富!
    元宵節為什麼要「鬧」?這樣的民俗文化真豐富!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流傳下來傳統習俗不計其數。但是每一項民俗節日都必不可少,因為它們都是蘊涵著我們古老民族的文化氣息。春節是一年之尾又是一年之初,而意味著辭舊迎新,而元宵節意味著整個春節的結束,為了慶祝,自然也是熱鬧非凡。那麼大家知道元宵節怎麼來的嗎?為什麼叫做「元宵」?為什麼叫做「鬧元宵」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大年初一話拜年 這份攻略讓你拜年不尷尬 初一拜年的習俗和禁忌
    寧波市民俗專家、市文化研究會會員周東旭說,老底子過年絕不是吃喝玩樂這麼簡單。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寧波家家戶戶過年要祭灶、掃塵、貼門對、守歲、迎財神、鬧元宵等,過年內容多達幾十項,但現在很多年俗被逐漸遺忘,沒那麼講究了。  老底子過年的習俗到底有哪些,你知道大年初一有哪些禁忌嗎?「開門炮」要怎麼打?
  • 煎堆碌碌,黃金滿屋!樂從街坊齊齊「開油鑊」,迎新春!
    煎堆碌碌,黃金滿屋 新歲將至,年味漸濃 又到一年煎堆飄香時 1月19日上午,「煎堆碌碌,金銀滿屋」迎金鼠年味圩活動在樂從鎮文化融合創新中心中庭舉行
  • 客家最有名的小吃,年糕、釀豆腐、煎堆,你吃過幾樣?滿滿鄉愁
    年糕「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會比一年高,祈求來年更幸福、甜蜜。但在本地,廣義上的年糕包括了甜粄、油角、煎堆、蘿蔔粄等;而狹義上的客家年糕則專指甜粄,是一種用米磨蒸而成,以其厚、韌、甜而富有特色風味,在客家地區頗有名氣。
  • 包油角堆煎堆,現在還有誰家節前"開油鑊"?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卿姨說,以前每家每戶不管富不富裕,在過年前都一定會「開油鑊」,拿個好意頭大家開心一番,而比較富裕的家庭就會做多一些。「我們家有五兄弟姐妹,當時家裡也不富裕,但每年也會做上百個煎堆和數百隻油角,還會一些茨菰、金錢盒等有寓意的賀年食品,茨菰是添丁的意思,而金錢盒則寓意丁財兩旺。」卿姨說。  「上百個煎堆和數百隻油角?」
  • 大年初二開年飯,這些美食講的是好意頭,你的家鄉習俗有這說法嗎
    大年初二這一天俗稱開年,謂之一年之始,要吃開年飯。另外一個流傳很廣的習俗是出嫁了的女兒要回娘家。「正月初二三,路上儘是小生和小旦。」這句民間俗語描繪的正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情景。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
  • 這5種春節古民俗,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最後那個好「辣眼」!
    如今,年味是越來越淡了,過年的那些習俗都不怎麼講究了,除一些最基本的,像除夕吃年夜飯、元宵吃湯圓之類的,其他很多的民俗漸漸都要消失了。下面要說的這5種古老民俗,看看還有多少人知道呢?一、飛帖拜年近幾年微信流行起來以後,人們拜年不用非得上門了,直接微信拜年,簡單快捷。其實在古代也有一種類似的拜年方式,叫「飛帖拜年」。
  • 為什么正月初一挨家挨戶要拜年,而且要磕頭拜
    初一大拜年!這是鄉風民俗。在農村鄉鎮,這是每年過年例行的活動。現在,農村在外打工的多,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只有大過年的大家才能趕回來聚一聚。大年初一,互相串串門,拜拜年,也能聯絡聯絡感情,交流交流心得。要好的,炒幾個菜,小酌幾杯,好不快活。
  • 大年初三為什麼不能拜年 詳解大年初三不能拜年的原因
    大年初三為什麼不能拜年 詳解大年初三不能拜年的原因時間:2019-02-06 22: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年初三為什麼不能拜年 詳解大年初三不能拜年的原因 大年初三為什麼不能拜年?
  • 澠池這個村有它獨特的民俗文化,你知道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南村以獨特的地理位置,肥沃的黃河灘地,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南村獨特的民俗文化,其中以「南村八大怪」民俗為代表,在當地廣為流傳,成為黃河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