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小年,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會帶上灶君奶奶,上天拜見玉帝與王母娘娘,這一天,廣東的老百姓忙於祭社接神、清潔掃塵外,還會油炸一種以糯米揉制,形似蟠桃仙果,內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爆谷花、芝麻子等餡的食品,託付灶王爺帶上,獻於玉帝。此貢品香甜可口、金黃酥脆、圓潤飽滿,寓意圓圓滿滿,金銀滿屋,人丁興旺……人們稱其曰「煎堆」。
煎堆是廣東地區一道著名小吃,廣泛運用於傳統民俗中,廣東有句老話:「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寓意吉祥的煎堆為廣東常見的賀年食品,此外,在廣東粵西地區,煎堆也是新姑爺頭一年上門給嶽父嶽母拜年必備。
粵西是廣東省西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地級市,粵西新婚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眾多禮品中一定有「煎堆」,據說當年民間老百姓託付灶王爺帶上煎堆獻給玉帝,祈求合家平安、金銀滿屋,但兩者女婿與老丈人的特殊身份的存在,而且「老丈人」玉帝對煎堆喜愛有加,於是乎,新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帶上「煎堆」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在廣東粵西,新出嫁的女兒大多在年初二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姑爺會帶上「姑爺籺」送與妻子家族中的叔伯兄弟、鄰裡鄉親(茶果、麻餈、煎堆……凡以米粉為原材料製作成的點心一類,粵西人都稱「籺」,「籺」音似「約」),粵西民俗文化中,「姑爺籺」則特指煎堆。
在廣東粵西民俗文化中,煎堆不僅僅是一道傳統美食,更是姑爺的「心意」,以工商業著稱的廣東,經營煎堆的店家比比皆是,但更多的新婚姑爺卻選擇「親力親為」,費時費力地製作,出嫁的女兒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由於煎堆數量眾多,過年前就開始準備,每個家族或每條村中,都會有擅長製作煎堆的「老姑爺」,因此新姑爺「姑爺籺」的重任「順理成章」的落在他們頭上。別看煎堆原材料只有米粉(粵西的煎堆中空無餡),但要煎堆色澤金黃、圓潤飽滿、皮脆且薄,沒幾下功夫可不行,自然,好的「姑爺籺」——煎堆也給姑爺帶來鄰裡鄉親稱讚之聲。
一直疑問那些「費時費力」的傳統民俗存在的意義何在?自從住上所謂的小區房才明白,從此我們再也收不到「姑爺籺」,甚至連對門住的何人也不認識,不是我們稀罕這不過兩元一隻的煎堆,新姑爺頭一年上門拜年送煎堆不是「迷」,更像鄰裡鄉親之間感情的聯繫,小兩口新婚喜悅之情的奔走相告!